伊曉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旗教研培訓中心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初探
伊曉麗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旗教研培訓中心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上也進行了一些摸索、嘗試,但仍未能完全脫離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一講到底"的基本格局。在課堂上教師總是想多講、多練、對學生總是放心不下,不能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所以,改革課堂教學,首先要徹底更新教學觀念,沖出傳統教育的樊籠,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明白語文教學究竟是干什么的?一言以蔽之: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教師的任務主要是指導學生學習語文,而不是純粹地講語文。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改革 初探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取得了一些初步經驗,下面介紹一下課前準備階段、教讀課型、自讀課型的具體實踐情況。
課前準備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能力,為課堂教學掃清障礙、提供依據做好必要的準備。主要有兩項內容:課前預習和課上說話訓練的設計準備。
1.利用基礎工具書(字典、詞典)自己解決文中的生字、生詞、近義詞的辨析等,掃蕩閱讀障礙。
2.復習舊知識,積累提煉與本節課有密切聯系的基礎知識,如講讀記敘文,學生應先準備記敘文的六要素,記敘文的三種順序等知識。以便自學中有的放矢地提出問題,課上學習有側重點。
3.初步閱讀,感悟課文,提出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平時要引導訓練學生提出問題應有針對性)
4.預習記錄作為家庭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5.成立語文活動小組。組長負責收集、檢查、整理預習內容,將檢查結果和組內提出的問題上報教師,使教師掌握學生,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提供參照。
課前說話訓練準備
1.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的特征與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內容設計由易到難、由低到高。開展自我介紹、講故事、誦讀詩文、名言警句、有準備的模擬演講、即興演講等形式。訓練要求逐步提高。
2.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學生整理材料,形成文稿(要求有專本),并做好積累。
教讀課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篇目,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對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基礎作用或指導作用的語文知識和恰當的學習方法,來達到“雙基”的有機結合,最終使學生會自主閱讀。
教讀課結構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文意,采用聽讀或自由讀的方式。教師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逐漸養成速讀,不回視、不指讀、不卡殼的習慣。
2.再讀課文,提出疑難
再讀課文,可采用速讀、瀏覽的方式進行,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提出疑問。布魯納說:“學生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應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所以,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積極進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在提出一般性問題的基礎上標新立異,提出有創見性的問題。同時與學生共同歸結出目標性問題,留待解決。
3.熟讀課文,討論解疑
熟讀課文可采用朗讀、默讀、聽讀、齊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可以讀全文、讀片段、讀語段、讀句子等等。討論解疑是學生的學習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是一節課的核心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全方位的思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討論解疑可分兩步進行。首先,由學生針對一般性問題自由討論交流。自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點拔指導。之后,針對目標性問題進行分組討論交流,接下來由教師指導全班交流。答案不求唯一性,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即使學生的見解有一定的偏差,也應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討論交流期間,教師應始終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意識。本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反復閱讀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教師參與其中,最后水到渠成突破目標性問題。
4.鞏固提高,延伸遷移
這一環節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和延伸。遷移是知識的擴展,“遷移”可以是整個知識點的前后聯系比較,也可以是思維空間的擴展。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從內容到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緊扣文章教學目標的課后習題,通過小檢測、口頭訓練等形式的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掌握課堂教學效果。也可以是在本節教學目標基礎上的提高。如仿寫、續寫、改寫、口頭作文、片斷習作、課外閱讀練習、對比練習訓練等。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入手,等等。總之,這一環的訓練設計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發展,具體運用,舉一反三。目的是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技能技巧。
5.梳理知識,總結歸納
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尾聲。要改變以往的老師“包攬”歸納總結的模式,放手由學生獨立完成,可設計“談收獲”、“說體會”、“話感受”等活動,概括整理出本節課學習重點及基本方法,以再次突出并回應目標問題。
自讀課是單元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單元教學總體目標講清本單元規律性知識和學習的方法,以教讀課文為范例,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實踐,解決自讀課文的重難點和關鍵部分,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和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自學能力。
自讀課切忌教師成為學生的“代勞人”,要真正突出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位置。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并不是無序的自由閱讀,而是嚴而有序的學習訓練:1、根據單元學習重點自行確定學習目標。2、通讀自悟,把握課文的層次,要點等。3、質疑釋疑,討論交流。4、歸納總結。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要巡視檢查,幫助學生。要抓住普遍性的疑難問題,與學生互相研究討論、交流看法,適時給予點撥。對學生富有創見性的想法要給予鼓勵。
自讀課結構如下:
自定學習目標——自讀自悟——質疑解疑——歸納總結。
在以上兩種課型的課堂教學中,改革了以往的教學模式,重視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以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為主要的活動方式,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為主要目標。理順了師生關系,擺正了學生和教師的位置,即做到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總之走課堂改革之路,創語文特色,我們將進一步拓寬研究領域,深入總結,不斷完善,堅定不地沿著改革之路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