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揚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2)
個性化教學設計中如何尋找教師的教育個性
陸志揚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2)
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職業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調整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教師與社會之間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教師道德及個性化教育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具體形式,既受社會條件的制約與影響,又反過來積極的影響社會,表現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果教師沒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綜合素質,就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課程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平臺,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示個人才華的大舞臺,說新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走過的一段生命歷程,是師生共同創造的天地。這些理想的境界怎樣來抵達呢?要靠個性化教學設計。
個性化 教學設計 教育個性
教師上課是一種獨立支配的運動過程,所以,它必然受下列因素的制約:教師性格氣質、教師思維意識、教師實踐體驗、教師知識結構、能力水平、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些因素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顯現,發揮作用,天長日久,一班學生便都染上了教師的個性特征。這個現象在基礎教育啟蒙階段是顯而易見的。烏申斯基告訴我們:“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露出來。”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能力、趨向、才干的問題,沒有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以,備課要提倡個性化,這是尊重教師,尊重教育過程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只是一個在教學方面的引導者,要明確老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世界原本沒有差生一說,只是由于評價標準的差異,導致了我們眼中差生的產生。但我們不論什么時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的差和生。因為,眼前的差生能夠讓你的講課無法進行下去,你犯不著如此,而差生的未來,也許是你永遠也趕不上的;所以,不要用言語去譏諷他們,誘發他們的叛逆精神,故應多用正面激勵表揚的方法。要逐步扭轉教師“重智輕德”的教育現狀,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突出強調和滲透民主意識、創新意識,改“灌輸”為“滲透”,改“訓導”為“疏導”,改“說教”為“體驗”,改“師道尊嚴”為“服務學生”。作為教師不能因為一棵樹上沒有葉子就認為它是一棵死樹,而是創造適合它成長的氛圍,讓它放出生命的光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會教、善教、優教”,學生“會學、樂學、善學”。使學生由“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在課堂評價時,我更多的是強調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只要他做出努力嘗試,有些稍微出眾的一點點表現,就能獲得我的贊賞和表揚的機會,即使水平在中偏下的,仍然加以肯定。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么,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另外,我在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得時候,既要看到進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做到揚長避短。學生對自己的數學進行正確的評價,能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教師要著力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以主人的姿態投入學習。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和信任學生。相信"處處是創造之處,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相信學生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充分挖掘潛能,開展創造性教學。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自主學習活動的教學結構,正確引導,巧妙疏導,積極投入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在思考問題的角度等方面放權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生的目標明確了,參與度深了,有充分的機會表現和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學習數學逐步成為學生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活動過程。這種獨立探索的成功提議,正是學生個性自主性的強大支點。
教學設計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教學任務之前進行的方案式的設計。這個設計是教師根據教育資源所進行的教學設想,是相對主觀的東西。在這主觀的方案里活躍著教師個人的知識觀、價值觀、教育觀、學生觀、活躍著教師的教學風格、興趣、需要、情感、態度等等個性化的東西。《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說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著、蘊涵著教育者的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種主觀意趣內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諸如: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有價值的?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等等。價值引導體現著社會的意志,體現著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價值引導只有建立在對人類歷史發展軌跡深切的了悟上,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對學生成長的潛能和對他們充滿期待的內心世界的關注和激勵上,才能真正以教師的個性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境界,才能為主體性人格的確立提供基石。
總之,責任感的培養又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學全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踏踏實實、一絲不茍。逐漸學生養成了自覺、主動、認真地學習習慣,責任感和良好個性品質也在其中逐漸形成。高等教育階段要著眼于人的一生的發展。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能力教育,道德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就必須重視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大學生雖然遠沒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個性,但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他們終身的發展將產生久遠的影響,這是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基礎。新時期利用個性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是大有可為。
因此,要實現教學前設計中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展示個性化的魅力,教師個人必須要有教育學理論的修養。必須要有接納新課程的寬闊的胸懷,必須要有從理智到感情都能夠樹立起來的嶄新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說,你要有專業的素養和文化的積淀。
[1]呂玉明;創造性品格淺析[J];中國人才;1991年05期
[2]陳思余;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6年01期
[3]王西軍;體育教學中對中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7年24期
[4]李德才;王晶;張博;王恒;大學生個性心理健康意識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10期
[5]匡霞;淺論高職生創業心理品質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0年24期
[6]丁榕;在集體中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J];人民教育;1989年Z1期
[7]嵇玉芬;用好語文實驗教材 發展學生良好個性[J];教育科研論壇;2007年07期
[8]孔波;創業心理品質的特征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