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朵
(鎮江市丹徒區駙馬山莊幼兒園 江蘇鎮江 212003)
緩解中班幼兒消極性沖突現象的有效策略
田朵
(鎮江市丹徒區駙馬山莊幼兒園 江蘇鎮江 212003)
沖突現象是幼兒園生活中幼兒同伴間常見的、基本的社會現象。已有研究中對于同伴沖突定義的界定、對于沖突行為三種類型已有明確界定,但是對于消極性沖突行為現象的具體分析沒有深入研究,本文筆者通過觀察法、文獻法對幼兒同伴間"消極性沖突"現象的應對策略進行了初步探索,旨在為解決幼兒的消極性沖突性行為起一定的借鑒作用。
幼兒消極性 沖突現象 策略
消極性沖突指幼兒以破壞和中止他人活動為目的,并可能對他人身心造成明顯傷害的沖突,多表現為行為沖突。幼兒時期畢竟是問題行為初期階段,家長和社會提高認識,并且積極采取行動是可以緩解幼兒的消極性沖突現象的。為什么中班孩子會出現消極性沖突現象呢?這些現象背后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于是我通過2個月的觀察與搜索文獻方法,對此現象進行研究。
(一)不滿情緒,惡意制造沖突
現家庭獨生子女比較多,中班幼兒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不愿意分享物品,有些孩子屬于膽汁質氣質類型,在面對不滿現狀時,表現出暴力行為,出現一些爭奪空間、爭搶座位和活動場地的行為,出現惡意搶奪,破壞他人物品的現象。
(二)幫助好朋友、打抱不平或受人指使
中班幼兒有自己的特定的交際圈,喜歡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戲,常常說:“XX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跟他分享玩具!”與此同時,孩子的朋友義氣也悄然而生,當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與別人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以朋友的身份挺身而出。而中班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人指使或者魯莽行動,女生一般都用語言還擊對手,維護自己的好朋友;男生會出現暴力還擊,例如爭搶、毆打行為,表現出“同伴義氣”。
(三)攻擊弱者,表達對成人批評的不接受,不服氣
有些幼兒在家嬌生慣養,稍不如意就會發脾氣,在幼兒園就會出現無故挑釁、欺負他人,惡作劇、故意伸腳絆人、小便解到別人身上、拽女孩的辮子等行為。當教師或者父母提出批評意見時,他們會產生極度不滿,引發報復還擊行為,面對成人的處理結果和現實處境,他們會將對成人的處理不滿之情發泄在弱者身上,故意推倒、打罵、踢人,以顯示對成人和同伴批評不接受,不服氣等。
根據對消極性沖突現象原因的分析,我們嘗試從一些客觀因素著手來緩解幼兒的問題行為,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對于沖突發起者
沖突發起者是這個行為矯正中最重要的對象,而他們的心理往往是情緒上容易激動,自控能力非常弱,再加上他們的自尊心特別強,群體地位的不足和處理方式的不當,是這類孩子的通病,幼兒的行為主要還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包括家長的教育方式,家庭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所以改變家長的態度是刻不容緩,從家長方面來闡述教育策略進行行為矯正是切實可行的。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研究和事實說明,學會內在控制的兒童有可能不使沖動情感動作化。學會預見行為的后果,要在意志行為過程或行動后,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習慣。認識到欺負的不良后果,學會控制自我情緒和行為的沖動性。掌握控制自我的方法。另外,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于恢復心理平衡,乃至逐漸轉移問題行為。進行移情感受。可以讓幼兒參加“獻愛心”活動,幫助孤寡老人做事,飼養小動物等,培養一顆愛心,有效地抑制侵犯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家長樹立正確教育態度
首先,家長實行以“說教為主,嚴懲為輔”的教育方針。家長應該明辨是非,不要溺愛孩子。滿足幼兒提出的合理要求,拒絕其不合理的要求。
其次,有欺負行為的孩子家長要有點“吃虧是福”的思想,家長總是以一種抗拒和保護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就會在失去保護的環境中突然覺得無法適從,交往技能也不能得到提高。因此筆者建議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樹立“小時候吃小虧,長大不吃大虧”的思想。
3.提高認知水平
由于幼兒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缺乏考慮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因此,我們提倡的“移情法”,可以通過引導幼兒交換角色,感受被欺負的滋味,會減少他的問題行為[1]另外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學習法”提高認知能力,[2]學習與人交往溝通的方法,逐漸屏棄用暴力欺負的方式來解決,學會協商,共享,謙讓的好品德,當然老師和家長要教育觀一致,這樣幼兒就學會自己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了。父母之間的關系要和睦,做到不在孩子面前使用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家長多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孩子能夠學會處理問題和思考自己的行為恰當與否。
(二)對受欺負者的教育
受欺負者往往缺乏自信,本身也比較膽小怯弱,是需要成人的引導和支持的,他們甚至不會主動告訴父母自己受欺負,被卷入被欺負的旋渦不能自拔,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及時進行心理疏通,增強自我認同
經常受欺負的幼兒自我認同感較低,幼兒往往對自己不自信,家長們要分析一下被欺負的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孩子的責任,如果不是,那父母要肯定的告訴孩子:受欺負不是你的錯。并且給孩子自信心,鼓勵孩子勇敢地向老師和家長反映情況,對于“惡勢力”不畏懼,不退縮。
2.建立良好的幼兒班集體
受欺負幼兒往往在集體中處于容易被忽視的地位,幼兒作為特定的社會成員,從群體意義講,首先要歸屬于幼兒園的班級集體。所以幼兒教師初建班集體時,應堅持正面教育和集體教育的原則,如果對幼兒的活動及活動結果要求過嚴,指責過多,評價不公正,甚至采取譏刺,挖苦的口氣或不合適的懲罰,必然會挫傷幼兒的心靈[4]。
3.增加社會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們往往解決問題采取回避,退卻的態度,缺乏主見,我們同樣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學會自我保護,學會溝通。這些可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滲透,比如講到一些道德故事,讓孩子們聯想身邊的故事,知道欺負別人會令人討厭,受欺負的孩子是難過的,并且在日常游戲活動,戶外活動中多培養親社會行為,引導幼兒學會協商解決問題。
[1]武建芬.中小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心理分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1):1032105.
[2]Bjorkqvist K,Ekman K,Lagerspetz K.Bullies and victims:their ego picture,ideal ego picture and normative ego pictur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2,23:307-313
[3]張文新,谷傳華等.兒童欺負問題與人格關系的研究述評[J].心理學動態,2001,9:215-220
[4]Mynard H,Joseph S.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ysenck'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in 8 to 13 year-old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6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