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麗
(作者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
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的創新和探索
徐莉麗
(作者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
摘 要:在新媒體不斷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輿論環境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輿論引導成為當下的一個難題。新的傳播方式賦予了新媒體較大的影響力,其對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應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探索。本文主要對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的創新進行充分分析,以便快速提升輿論引導的威信力。
關鍵詞:新媒體;輿論引導;創新;探索
在當下的信息時代中,新媒體在推動突發事件、生成輿論引導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潮流的席卷而來,輿論引導在渠道、主體、傳播空間、傳播方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對于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引導能力、引導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中,黨報應以自身的公信力引領輿論導向,作為核心媒體,一定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地位。
2.1 注重市政報道,突出核心地位
在黨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市政報道,因為市政報道是輿論引導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是體現黨報心系全國百姓的一種體現,其更能夠突出黨報的核心地位。由于一些市政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在內容的表達以及報道方式方面比較生硬,無法吸引受眾的眼球,對于相同的市政報道,受眾更愿意去微信、微博中找相關報道,因為微信與微博的報道方式更加多樣化,可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因此,黨報只有不斷的對報道方式進行創新,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輿論的主導性與權威性。黨報的報道方式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與創新。
2.1.1 語言應具有親和力且通俗易懂
由于市政新聞相比其他新聞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語言表達方面比較嚴肅且生硬,無形中會使受眾產生一定的距離感,難以與受眾產生共鳴。在市政新聞報道中,應增加語言表達的親和力與通俗易懂的語言,特別是部分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報道,這樣才能與受眾之間產生共鳴,繼而提升市政新聞的影響力,這也是做新聞的最好效果。
2.1.2 市政報道應貼近百姓生活
根據以往時政新聞報道的相關情況來看,報道的都是一些大事件,距離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使得難以激發受眾的興趣。因此,市政新聞報道應調整報道角度,盡量使新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貼近。如2015年1月20日,宿遷新聞《今天,你去蔬菜平價店買菜了嗎?》其新聞開頭是:蔬菜平價店的建設,是我市平抑物價、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事關百姓“菜籃子”的民生工程,所以可以多做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生活報道。這樣,貼近人們群眾實際生活的時政新聞,關系到廣大受眾的生活問題,這樣受眾就會提起興趣,產生繼續讀下去的欲望。
2.2 強化新聞評論,體現黨報權威
報紙的靈魂就是新聞評論,對于黨報來說,新聞評論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黨報是眾多報紙的引導者,好的新聞評論才能體現黨報的權威性。在當下新媒體的浪潮中,媒介競爭從以往的信息發布權轉變為當下的解釋權,以此來競爭社會新聞價值坐標。在新媒體環境中,黨報想要保持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就應對自身的評論形式以及評論方式進行創新與強化。
如有篇新聞報道是有關菜市場的,為什么現在的豆芽比之前的白、胖、長。其下面的新聞評論是:豆芽為什么這么“肥”?激素催的!其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以肥修飾豆芽,使評論具有趣味性,并給人以深刻印象,以跌宕起伏的語氣,提醒市民今后對待“肥”豆芽要謹慎;還有一篇新聞評論語是“火車站代售點違規,關!”這樣一個“關”字,再加一個感嘆語氣,明確表達了編者的態度,這種強有力的表述讓人讀來比較信服,以此來吸引受眾,并與受眾之間產生共鳴,這樣不僅可充分體現黨報的核心地位,而且還能大幅度提升黨報輿論引導的主體性與權威性。
2.3 加強報道深度,充分體現個性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中,人們不僅要了解信息內容,而且還要求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其與政治、社會的關系,這就使得媒介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對新聞進行準確、全面的解釋與回答[1]。深度報道即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報道的一種方式,對一件新聞要進行深入且系統的挖掘,對于相關的難點與熱點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挖掘新聞的深層含義與實質,以深度報道來吸引讀者的眼球與興趣,黨報的深度報道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2.3.1 關注民生
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2]。民生報道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報道,同時也是受眾喜愛的新聞報道。如有關地溝油的報道、蔬菜漲價的報道、
山區教師以及山區兒童的報道,這些報道不僅可充分體現黨報與人民的聯系,而且還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
2.3.2 做好監督,體現導向
要強化服務意識,注重新聞的深度開掘,關注新聞傳播的服務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且應對信息環境和報道理念進行強化,找準新聞的興奮點、看點,對重大新聞精心解讀,對個性化信息進行貼身式服務。此外,黨報輿論監督是加強社會安定團結和穩定的重要方法,對一些虛假新聞的報道,黨報應給予重視并進行監督,告訴人民相關新聞的真實性,以此來加強黨報的導向性。
2.3.3 賦予新聞動態性
新媒體環境下,給新聞傳播的載體以及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微博、電子雜志、微信等,使得信息傳播的時間與形式向快節奏與多樣化方向轉變,其與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節奏更加符合。因此黨報也應具有動態性,滿足當下受眾閱讀的需求,做活一些適合淺閱讀的報道以增加黨報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黨報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采用具體化、情節化、生動化的形式報道新聞內容,創新報道方式。在進行市政新聞報道時,應綜合運用多種報道方式,對黨報新聞的寫作方式與內容進行創新,使黨報新聞既能生動具體,又不啰唆繁復。同時,黨報工作者應依照相關的體裁特點與寫作技巧,使黨報最終的表達效果生動形象、簡單明了,真實而不做作。在當前新媒體的發展沖擊下,怎么做新聞,怎樣做好新聞這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1]付卓婧,孫磊.互聯網空間下高校學生話語權法律保障與輿論引導平衡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31):12-15.
[2]張潔,勇素華.應對自然災害危機的輿論引導機制研究——基于“議程設置”理論[J].理論導刊,2014,6(23):22-25.
作者簡介:徐莉麗(1972.8-),女,研究方向:新聞寫作,職稱:編輯、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