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香
(作者單位:阿合奇縣廣播電視臺)
做一名最懂受眾心理的編輯
沈菊香
(作者單位:阿合奇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編輯每天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去掉邊角余料,在對原材料精雕細琢后,奉獻給受眾一件盡量完美的作品。但很多時候,在辛苦之余,卻得不到受眾的認可。一方面,受眾獲取信息渠道越來越廣,其中最直接最快捷的就是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受眾群日益變得挑剔,如果不能跟上他們的喜好,只會失去更多寶貴的受眾資源,甚至信息源。
關鍵詞:受眾;編輯;創意
簡要的說,就是記者要明白自己采寫的新聞作品是為了誰,要知道受眾喜歡什么樣的稿子,希望看到什么樣的新聞,想從新聞中得到什么信息。
就時政新聞而言,要盡可能采取各種編輯手段,讓受眾有收看的興趣和欲望。現實卻是很多情況下這類稿件被要求不準改動,但做為一名優秀的編輯記者,還是能尋找到有發揮的空間,如把新聞中距離受眾最近的信息加以提煉放大,以關鍵詞的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能很好地滿足各方需求。
相較而言,故事性和新聞性俱強的軟性新聞,需要在采編的努力下,盡量讓稿件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細節,走到受眾心里。如2011年11月2日新文化報一版主新聞的處理就值得借鑒。這個故事是一行乞老人常錯把游戲幣當成硬幣買餛飩,可這家店從未拆穿老人,照樣給老人付貨。該報完全打破了大圖片配文字的常規手段,而是用繪圖把一枚硬幣加一顆紅心等于一碗餛飩的關鍵要素體現在版面上,并配加大量感人的細節語言。這種方式極其細膩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理,獲得了很好的新聞傳播目的。
而一些硬性新聞,如各種突發事件、災難性報道、監督類報道等,要在允許范圍內,保證安全及突出真實性的前提下保留應有的硬度。而要做好這些,更考驗記者編輯的判斷和處理能力。
對于一些民生新聞、實用新聞不要吝惜版面,要做好加法。對于一些綜述類報道,要避免更多的陳詞濫調,要做好減法。編輯的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某個層次,必須有多年的豐富經驗,注重平時的積累。而對于同樣類型的稿件則力求推陳出新。如目前國內各大城市在修建交通基礎設施過程中,交警部門經常不定期發出調流通告,把諸多街路的調流圖和文字交到媒體上予以刊發告知市民。那么,編輯在接到如此題材報道時,就可以通過對交警部門多圖多文公告的梳理,把所有信息標注在一張圖上,受眾既一目了然,也節省了寶貴的媒體資源。
受眾的收視是有所需,是為了獲取信息、獲得快樂。在這種背景下,新聞的傳播方式需要轉型,報道內容也要隨之跟著改變。要給受眾呈現更加實用的信息。
新聞要策劃,編輯同樣需要策劃。拿到稿子后,尤其是需要重點包裝的稿件,在編輯的同時,就需要在頭腦中有一個大致的雛形,然后不斷與美編溝通,達到采編、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其實,如今受眾每天從媒體上獲取信息的時候,更多的是通過內容、標題、播報方式等來抓人眼球的。此時,每一名編輯就相當于媒體的推銷員,要讓受眾第一眼就看你的節目,這就要求付出更多的勞動和努力。
在強化視覺效果與新媒體競爭、確保傳統媒體江湖地位的時代,如何讓節目做到立意新穎又不失新聞屬性,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包裝不到位,受眾不買賬,市場會萎縮失去受眾;而包裝過度,又會搶了新聞的“戲”。因此,傳統媒體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不斷抓住受眾的心。比如,就傳統紙媒而言,2006年12月31日,深圳平面設計師協會聯合《深圳商報》推出了8個版的年終特刊《2006文化帳單》,陳紹華、王粵飛、韓家英及楊振等8位全國聞名平面設計師抓鬮分別“認領”了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的一塊版面,作一次報紙新視覺設計的實戰演練。8個版面推出以后,業界反響強烈,對文字編輯而言,頭腦中已成定式的傳統版面編排模式受到不小沖擊。這個事件引發了美編和文字編輯的另一種思考——報紙產品應承擔的視覺文化教育和設計方向。傳統媒體的編輯要學習這些創意,學習他們利用新鮮的表達方式放大新聞價值的手段和獨特視角,并且能適當融入時尚的處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