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守平, 國 強, 刁 鳴, 黃麗蓮, 趙宇寧(哈爾濱工程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
正確樹立科技“創新”理念 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蘆守平, 國 強, 刁 鳴, 黃麗蓮, 趙宇寧
(哈爾濱工程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通過不同側面對科技“創新”進行了綜合闡述。目的在于國內高校大學生中開展科技 “創新”應樹立正確理念,并就指導課外大學生創新活動中存在的現象,提出了有針對性建議,結合著創新團隊的良好運行效果,闡述了高校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的必要性和意義。介紹了創新團隊近年來在大學生中開展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成就與收獲。為高校從事課外科技創新方面的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科技創新; 內涵; 外延
我國教育體制的發展正經歷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一漫長發展進程,計劃經濟時代培養體系與方法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現在大學的教育,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的培養重教育計劃制定不問市場需求,教育計劃不能按市場需要進行調整,培養出的學生知識陳舊、實際工作能力水平低,如何培養新一代大學生成為祖國建設未來生力軍,新一代教育工作者在不斷的努力實踐、探索著。近年來,國內各大學校園里學生積極開展和參加多種學科的科技 “創新”活動,試圖以科技進步“創新”的理念和成果推動或促進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提高,使大學生在本科4年培養的過程中盡可能形成較為成熟的“創新”理念,為今后創業和就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認識大學生中開展科技 “創新”的現實意義,如何理解科技 “創新”對大學教育和就業方面的積極影響。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大學生在大學中開展科技 “創新”有一個重新認識和再認識的過程,在大學生中開展科技 “創新”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有利于培養出建設祖國的合格科學工作者和一流的工程師。
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內涵,首先要對 “創新”的含義有一定的初步認識。“創新”一詞最早起源為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他在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經濟學家熊彼特 “創新”概念是針對經濟活動中經濟發展要素總結提出的,所涉及到的是技術性的變化創新和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國內對“創新”一詞提法比較晚,2006年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報告中多次提到創新問題: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這是胡錦濤同志對教育界如何培養合格社會需要的人才提出的指導性和方向性意見。然而,在大學教育中如何引入“創新”理念?如何讓學生通過參加科技 “創新”增長才干,增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的文化知識融入科技 “創新”的活動之中。這一較為難以解決課題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我國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有一些教師把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孤立地去看,對在學生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存有片面認識,采取懷疑、輕視的態度。 “這樣一些教師”認為發明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才可稱為“創新”,在大學教育階段大學生不要提科技“創新”這樣會干擾正常的教育環境,影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文化知識 ,學生文化課成績會下降。
科技 “創新”可分兩種類型:原創性的和非原創性的即原創+其他技術結合的。原創性的科技創新人們容易接受、理解和直觀,原創與技術綜合的創新不太易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
著名美國蘋果公司生產的通訊產品iPhone4使用了網膜顯示(Retina Display)技術+多觸點(Multi touch)觸摸屏技術,網膜顯示是蘋果公司首創技術,其中多觸點觸摸屏是198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率先設計制作的,這兩種技術結合在手機領域為蘋果公司創造了極大的商業價值,蘋果公司在手機方面產品成功贏得了市場,因此,在2012年蘋果公司上市股票每股最高達700多美元,蘋果公司的手機產品成功就是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的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在實際生活中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并推動了手機應用方面進步的具體范例。蘋果公司的例子告訴我們:原創+其他它技術結合運用也是一種創新,而且變為實實在在能夠解決人們生活實際所需,是否可稱為有血有肉 “創新”。我們認為原創性和原創性+其他技術的結合在一定意義來講皆可稱為 “創新”。現實社會中“創新”不可忽視其中的另外一方,也只有這樣 “創新”才更有意義和價值。通過我們近幾年指導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取得成績可看出,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科技創新大多屬于原創性+技術結合的這類創新。這樣一類科技創新基本是發生在學生周圍、生產和生活中能夠看得見、易接觸的一些題目。在學生中間更具有易引導、易接受、易發現和易產生科創方面的興趣。學生更易在這一過程中認識自己的 “能力”,鍛煉自己才干、享受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取得的成績,激勵自己進取精神,在不斷進取中增長才干。大學校園科技 “創新”活動是學生課外增長才干,是學生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鍛煉的第二課堂。
2.1 課外科技 “創新”活動應從基礎做起
從指導大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創新經歷體會到,學生中存在的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的不良傾向,要消除這些現象,應從基礎抓起。參加科技創新的學生一般從本科二年級下學期開始效果比較好,即學生有了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在具有專業特長和學術造詣的教師指導下,進行一定的專業知識認知和專業的工程實踐,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增長了解決問題能力、才干和信心,他們在實際工作能力的取得是在書本中學習不到的,尤其是電類專業學生更需要在能力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他們需要先從小制作或功能模塊做起,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具有獨立功能、能夠使學生作品完成后能看得見或聽得見,能夠完成一定功能的模塊, 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科技創新的興趣。
2.2 正確處理文化課學習與課外科技創新的關系
參加課外科技創新的學生容易在開展科技創新方面產生濃厚興趣,有的學生忽略了文化課學習,這是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學生間最容易產生的現象。因此,指導課外科創的老師要經常注意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向,要注意學生在參加科技創新同時不要忽視文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要正確引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學習文化專業知識的良性互動。實際上在科技創新活動的同時學生會遇到許多理論問題需要通過專業知識的補充和提高業務能力,解決新的實際問題實際上就是實踐與認識、再實踐與再認識這樣反復認識事物的過程。
2.3 科技創新應與專業方向密切結合
近年來,國內在大學生中開展的許多課外競賽涉及的專業學科種類比較多,學生參加的熱情比較高,其中有的學生通過參加競賽在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完成項目的同時增加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才干,鍛煉了毅力。但也有少數學生想多參加一些科技創新項目,雖然主觀愿望比較好,但實際并沒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做項目顯得 “捉襟見肘”,有的甚至離自己所學專業偏離較大,指導教師應注意學生參加項目 “量”和與專業方向相結合,把好學生科技創新關,引導學生把科技創新與專業學習密切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科技創新與專業知識學習之間的關系。
3.1 有利于學生科技能力的培養
由校團委牽頭進行的每年2次在學生中開展的科技立項活動和其他種類競賽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從立項、組團隊到完成課題、寫出總結報告。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確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鍛煉,學生立項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任務完成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學到許多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報告書寫可鍛煉學生書寫論文的能力,解決了工科學生綜合能力和寫作能力差的問題。通過創新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開闊了眼界、鍛煉意志,增加了同學之間的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打下了良好基礎。
3.2 有利于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參加創新活動的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以課題立項做牽引和參與科研活動兩種渠道進行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各類科技創新研究課題立項,學生通過完成各種科創立項,使學生在課外創新活動整個過程完成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培養了實際工作能力和才干。他們的科創作品可作為畢業選擇用人單位良好證明,他們的成長獲得了用人單位和推薦 “個性化”研究生選擇導師重要參考依據。
經過近幾年本科生教育階段的科創實踐,在指導學生科創中做出了一定成績,為培養一流工程師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下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1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國家一等獎”1項;全國節能減排大學生設計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1項; 2013年完成國家大學生創新立項1項并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1項。這些學生參加科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績,同時他們之間的“傳、幫、帶”,激發了更多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他們既能文又能武,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
[1] 王松武.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 (11):20-22.
[2] 方 曼,陳德軍.加快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 (8):20-22.
[3] 范冬梅,潘信吉,胡今鴻.從創新能力的培養談研究生實驗教育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7-9.
[4] 李愛俠,葉 柳,張子云,等..近代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4):77-78.
[5] 江錦花.大學生科技創新與開放實驗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2):12-15.
[6] 高 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過程管理的研究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13,16(6):158-160.
[7] 楊 奕,徐 鵬,彭小峰.電子設計競賽與實踐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4):172-175
[8] 李 欣,謝 宏,陳紅亮,等.電子類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實驗室教學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0):160-162.
[9] 王詠星,謝麗瓊.指導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的幾點體會[J].實驗室科學,2012,15 (4):206-208.
[10] 鄧 文,蘇一旦,龔福忠,等.提高大學生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的研究[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8):134-138.
[11] 蘆守平,王 傘,孫 巖.課外導師制在創新人才個性化培養中的策略[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3):74-76.
[12] 楊亮濤.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3):183-186.
[13] 徐 輝,王冬曉.大學生學科競賽的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3):141-143.
[14] 苗艷麗.關于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2):8-10.
[15] 李 濱,王 芳,宋瑛琳,等.大學生實驗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0):194-195.
[16] 虞世鳴,楊 彥,楊 瑩,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可持續發展指導策略和和方法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98-102.
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
Establishing Correct Concep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General Capabilities
LUShou-ping,GUOQiang,DIAOMing,HUANGLi-lian,ZHAOYu-ning
(The National Level Electrotechnics & Electronics Experiment Education Center,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This paper synthetically expoun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t aims at setting up correct conception whe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carried out among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Some point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a tha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ated in terms of innovation team’s good operating effects. Additionally, we introduce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success that the innovation team achieve on develop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can provide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teachers who work on extracurricula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notation; extension
2014-05-10
2013年黑龍江省教育廳教改項目(JG2013010175)
蘆守平(1956-) 男 ,遼寧蓋縣人,學士 , 高級實驗師, 主要研究方向:功率電子技術研究及電工學實驗教學和指導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Tel.:0451-82589805-8002;E-mail:lushouping@hrbeu.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02-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