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勇, 李 克, 袁 靜, 仲啟媛(第二炮兵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5)
?
加強重點實驗室開放性 培養創新型軍事人才
龍 勇, 李 克, 袁 靜, 仲啟媛
(第二炮兵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5)
結合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導彈發射與定向瞄準”軍隊重點實驗室在長期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實踐,介紹了通過軍隊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性建設,重視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客觀差異,通過多層次、系統性的實驗教學設計,穩步推進創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建設的做法和經驗。實踐表明,軍隊重點實驗室作為軍隊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成為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培養創新性軍事人才、服務部隊戰斗力生成和國家科技工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重點實驗室; 開放性建設; 人才培養; 實驗教學
軍隊重點實驗室是軍事院校綜合實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高層次軍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軍隊重點實驗室應把培養適應現代化戰爭所需的創新型軍事人才列為實驗室建設、管理和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標[1-2]。但是長期以來,許多重點實驗室在建設和運行中形成了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實驗教學模式,存在著規模小而全、人才和設備建設低水平重復,通用性差、創新和協作意識不足的問題,導致在實驗教學活動中重知識講授,輕動手操作;重演示驗證,輕創新探索;實驗內容單一、方法呆板,培養出來的人才缺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團結協作等現代科研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素質,成為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瓶頸。為了突破這一瓶頸,必須探索如何發揮軍隊重點實驗室優勢,全面實施實驗教學開放性建設,提升軍事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路和途徑[3-7]。
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導彈發射與定向瞄準”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始建于1975年,是“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國家重點學科的支柱實驗室,主要擔負著為二炮部隊培養導彈發射技術指揮人才的任務。經過3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實驗室的整體教學、科研能力逐步增強,特別是實驗室近年來高度重視實驗教學的開放性建設,為培養創新型軍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軍隊重點實驗室承擔著學歷教育和科研探索的雙重任務。針對任務的不同,需要實驗室以拓寬知識、提高水平、增強能力為基本要求,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類型實驗內容體系,通過優化實驗內容逐步提高實驗的水平和質量[8]。具體而言,軍隊重點實驗室的人才培養分為如下兩個層次。
1.1 應用型人才培養
應用型人才主要是本專科層次的干部學員,這一層次的實驗教學主要以演示、驗證性實驗為主,探索性實驗為輔,體現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在保證訓練學員基本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合適的硬件、管理、制度和保障建設,將實驗室全天候、全方位地向學員開放,在較為寬松的實驗室環境內進行實驗,使所有學員都掌握實驗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同時,鼓勵學員利用課外時間進入實驗室,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實驗課題去主動學習,從而培養學員的實驗興趣,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進一步發揮實驗室的效能。
重點實驗室多年來承擔著從本專科到博士研究生各層次、各類型的實驗教學任務,在計劃人數、教學任務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實驗室在實驗課的開展中,不限制學員的學時數,通過科學組織和合理計劃,增加晚自習和周末開放時間,鼓勵學員多思考,敢動手,勤嘗試,成為實驗的組織者、知識的質疑者和技術的探索者。多年來,重點實驗室通過狠抓各層次學員的畢業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以及研究生課題研究和綜合實踐等重要環節,使得培養出來的學員得到基礎實驗能力鍛煉的同時,實驗興趣和實驗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知識應用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軍隊和陜西省的各類競賽中取得了一大批優異成績。
1.2 研究型人才培養
研究型人才主要包括研究生和高層次工程人員。這一層次實驗教學主要以探索性實驗為主,演示驗證性實驗為輔,體現團結協作的科研理念,核心要打破各學科實驗資源的無形壁壘,在保證本單位正常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合適的硬件、人員整合,輔以科學的管理和保障,將功能各異、各具優勢的不同實驗室在一定范圍內對全體科研人員開放[9-10]。科研人員既可在所屬實驗室進行正常的科研工作,也可以通過合理途徑,尋求其它學科、院校、部隊甚至是民用科研單位實驗室科研人員和實驗設備的幫助,輔助進行科研攻關。
重點實驗室非常重視與軍地和國內外工程界、學術界的思想、技術、設備和人才的交流,在完成教學和科研任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實驗室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大力加強內部資源整合和外部交流及宣傳,吸引軍地各界的專家、學者了解實驗室、融入實驗室,直至聯合從事研究工作和科技開發。通過多層次的開放,極大地開闊了實驗室科研人員的思路和眼界,大幅度提高實驗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形成團結協作、合力攻關的良好氛圍。2004至今,共承擔橫向科研課題近百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一大批科研成果,有10多項成果應用于多種型號的導彈武器、生產廠家以及其它民用方面。
2.1 樹立實驗室開放性建設理念
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性建設,首要的就是思想觀念上的開放。其核心是破除小集團利益和本位思想,要站在有利于大學科發展需要和滿足部隊作戰訓練需要的層次上,充分考慮和發揮不同單位的各自優勢,拿出個人服從集體、有所為有所不為、團結一致打殲滅戰的勇氣,有效克服傳統實驗室建設中“撒胡椒面”式的分散、重疊、低效和封閉頑疾,通過理順實驗室管理體制,超越行政級別和建制約束,從學科建設角度優化配置實驗隊伍、實驗儀器設備、用房等資源,建立起與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相適應,高效、精干、合理的實驗室工作體系和管理體制,最終推進重點實驗室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11]。
2.2 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
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性還要體現在管理制度上的開放,包括實驗場地、實驗時間、實驗設備、實驗耗材、實驗指導教師等方面;能夠為學員和科研人員提供一個便捷、寬松、具有強大激勵機制的管理環境,同時又能兼顧安全、保密和知識產權等客觀要素的需要,這對實驗管理和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
重點實驗室在長期運行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較為高效并且合理的管理體系。具體包括:①將原來的三級縱向管理體制轉變為以大學直接管理、掛靠專業系的扁平化管理體制;②實驗室工作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建立健全了包含本校其它學科帶頭人、知名院校專家教授組成的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等機構;③完善實驗師編制,建立人才考核和晉升機制,營造栓心留人環境;④對兼任教學任務的教員予以多方面的政策傾斜;⑤完善了實驗室用房和門禁硬件,確保實驗室的運行便捷、安全和有序等等。通過管理制度的完善,每個課題組都能夠明確任務、職責和分工,每名科研人員都能以積極 、穩定、向上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為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2.3 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
儀器設備的開放是重點實驗室開放性建設的核心環節,必須樹立一切設備都為使用者服務的意識。①建立“寧可不用,不可亂用”的觀念,加強設備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保證儀器設備處于正常狀態,②建立“寧可用壞,不可放壞”的觀念,充分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鼓勵學員和科研人員根據需要有計劃地使用儀器設備[13]。③在實驗室開放的同時,應建立和完善儀器設備監管系統,以形成高效、有序的監督管理模式。建立儀器設備信息數據平臺,并鏈接于校園內部局域網上,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將儀器的狀態、位置、管理權限、使用申請等資料進行自動化管理,使得實驗室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伸,不僅加快儀器的調度管理速度,還大大減輕實驗室人員的工作量。將大型、貴重的儀器設備單獨歸放,采取設備定位、管理定人,維護定時;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目前,實驗室總面積為近4 000 m2,儀器設備數量超過400臺套,總價值超過2 600萬元,但設備的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實驗項目開出率達到100%。
2.4 多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經費
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性建設離不開充足的經費保障[14]。除了常規的上級機關和教育部門撥付的維持性經費和專項經費外。這些經費以條件建設為主要方向,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稍顯薄弱。針對這一問題,實驗室不等不靠,積極、主動、靈活地挖掘經費供應渠道,形成了對人才培養經費的有力支撐。①技術培訓,通過積極拓展業務空間,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對地方單位進行有償技術培訓;②橫向課題,積極與地方科研院校開展科研項目合作,爭取橫向聯合,大力籌措橫向經費;③科普教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爭取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面向周邊中小校、社會團體等適用人群,有計劃地開展常態化科普教育活動,爭取地方教育經費支持;④設備租賃,積極挖掘現有儀器的潛在功能,通過適當方式對社會發布儀器設備信息,在保密的前提下開展實驗設備的對外有償服務,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提高實驗室自身的造血功能。
3.1 培養和鍛煉學員綜合能力
在以往的學歷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本專科學員對實驗課重視不夠,敷衍了事的態度居多。通過開放性建設,打破各種條條框框,通過在實驗時間、目的、過程等方面賦予學員適當的自由,大大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和訓練相關專業學員的科研能力。
通過對連續三屆某導彈發射專業本科學員的調查,95%的學員對這種類型的實驗課模式表示認同,70%的學員通過參與畢業設計、科技競賽等途徑開展過各類型開放式實驗,超過一半的學員表示此類經歷對于自己的科研素質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認為,設立開放性實驗室可以加強和促進學員的綜合素質和良好科研習慣的培養。
3.2 提升和促進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
重點實驗室在建設中非常重視開放性建設工作[15],在對自身綜合能力科學評估的基礎上,明確了自身特點和優勢,在機關的統一組織下,邀請其它學科實驗室共同建立通用實驗設備信息平臺,各實驗室各展所長,互通有無,團結協作,共同進行重要科研攻關活動。例如近期建設的先進仿真技術綜合實驗系統是一項高難度、高投入的工作,重點實驗室通過廣泛、多類型的合作方式,通過不同學科之間廣泛而深入的技術交流,集中多個單位資源建設了大型虛擬現實和視景仿真系統。該系統技術先進,結構通用,不僅供本學科使用,還能夠支持其它單位科研人員開展研究,避免了大學范圍內重復投資的同時,幾個學科方向的仿真技術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研究都獲得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實驗室支持科研人員走出去,到其它學科、院校甚至是異地科研單位廣泛開展合作,在當前各類資源不充足,分布不均衡的狀況下,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較為豐碩的科研成果。
3.3 適應和滿足部隊和社會的需求
軍隊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目標不應當停留于人才團隊取得高層次的科研成果和獎項,更應當重視引導人才團隊將成果轉化為部隊實際戰斗力或經濟部門的生產力。目前許多重點實驗室還存在不足,而且軍隊重點實驗室的步伐亦落后于地方重點實驗室。實際上,在這一領域軍隊重點實驗室是大有可為的,其發展思路應當借鑒地方重點實驗室“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模式,鼓勵廣大科研人員在觀念、思想和制度上大膽突破,分析實驗室人才團隊與科研設計部門、軍工廠、部隊等單位技術團隊的各自優勢,探索將資源、人才、科研成果等優勢轉化為實際戰斗力、生產力的途徑,同時,還可緩解普遍存在實驗室經費不足、建設不夠合理與資源閑置浪費嚴重等矛盾。為此,鼓勵科研人員與外單位聯手,重視橫向課題立項,借雞下蛋,將外界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實驗室,使實驗室滾動發展,以最小投入實現最大產出。
某新型方位瞄準設備是導彈武器正式列裝產品,由工業部門設計生產。但是部隊反映該設備一直存在著抗干擾能力弱的難題,但是由于設計方案的缺陷,工業部門長期無法解決。重點實驗室堅持面向部隊急需,不等不靠,集中精兵強將組建專項任務技術團隊,通過團隊近6年的艱苦攻關,研制生產的“某新型導彈激光瞄準系統”在綜合指標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指標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獲得了使用部隊和工業部門的高度評價。該項成果不僅開創了二炮院校科研成果打入主戰武器裝備系統配套表的先河,實現了對部隊戰斗力的有效促進,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該領域的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全面奠定了實驗室在該領域教學、科研、對外服務的綜合實力,從該項目衍生出的若干成果目前已經在其它裝備中得到了推廣、在民用光電領域也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實現了對部隊戰斗力的有效支撐和社會科技發展的有力促進。
實驗室開放性建設是提高新型軍事人才和團隊綜合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這一思路已經得到了絕大部分有識之士的共識。但是由于傳統思維和方式的慣性,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阻礙了開放實驗室的活力,需要各級主管領導、學科帶頭人、科研技術人員共同努力,將這一共識落實到各自工作中,以對黨負責、對科學負責的精神,積極推進軍隊重點實驗室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發展。
[1] 顧雁宏.軍隊院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79-182.
[2] 李曉莉.產學研一體化建設軍隊院校重點實驗室[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5):11-14.
[3] 時連君, 萬殿茂, 王 芳.實驗室開放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 28(6): 11-13.
[4] 朱飛燕.分校區實驗室管理探討[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281-282.
[5] 賈瑞生.探索實驗室開放方法培養自主創新人才[J].科技信息,2010(1):398-400.
[6] 張彩紅, 許宏山, 虞春生.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高校實驗室發展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7):188-190.
[7] 李英俊,孫淑琴,于世鈞.多種模式開放實驗室 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3):121-124.
[8] 孟凡友, 徐建霖, 甄洪斌.軍隊院校電氣工程專業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2, 29(7):179-182.
[9] 竇新華.開放式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4(1):121-124.
[10] 楊聯芝,郭 林.開放實驗室開展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嘗試[J].中州大學學報,2010(10): 82-85.
[11] 侯宏飛.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11):726-729.
[12] 易高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回顧與思考:1984-2008[J].科學管理研究,2009,24(8):25-27.
[13] 洪 杰.論重點實驗室的對外開放運行及體系建設[J].生命科學儀器,2010,10(12):22-24.
[14] 謝文鳳.政府對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15] 陳子輝. 國內高等學校實驗室開放情況調查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8,10(5):4-7.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ing Key Laborator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Military Talents
LONGYong,LIKe,YUANJing,ZHONGQi-yuan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25,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works of army key laboratory of “Missile Launch and Directional Aiming” in the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the practice and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are introduced. The methods include to pay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push forward steadily the building of military talents of innovative through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sign.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key laborato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system of the army,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new military talents, and mus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military service troops fighting force generation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key laboratory; open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2014-03-15
龍 勇(1978-),男, 湖北黃岡人,博士,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系統仿真技術、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
Tel.:15353603957;E-mail:elong202@sina.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02-02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