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穎, 柴 玥, 宋永琴(大連理工大學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4)
?
·文經管類實驗室·
廣播電視新聞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武文穎, 柴 玥, 宋永琴
(大連理工大學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4)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按照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結合我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發展現狀和水平,實現理論型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實驗教學改革內容涵蓋教育環境、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手段、課內外聯動、學生發展、實習基地建設等多方面,全面推進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創新實踐型精英人才教育培養的實施,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學習能力,提高了廣播電視實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張紙、一支筆、一杯茶”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廣播電視新聞實驗;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成立于2009年3月,是根據確定的建設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貫徹“大綜合,建平臺;依學科,促教改;強滲透,重實訓”的實驗教學理念,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管理與經濟學部、建筑與藝術學院、外國語學院各自獨立、分散的實驗室整合發展而成。中心為校級實驗教學中心,依托于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2009年榮獲遼寧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同年11月又榮獲國家級文科綜合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經過3年建設,2012年12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審,中心評估為優秀,成為由教育部命名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也是首批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心目前開設實驗課程59門,實驗項目250個,包括經、管、文、法、哲、藝術、外語等16個文科專業,每學年服務專業68個、服務學生11 905人、實驗人時總數達54萬[1]。
圍繞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目標,按照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2],結合我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發展現狀和水平,關注現代社會人才需求變化,以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實現理論型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形成優質資源融合,教學科研結合,學校與社會聯合培養人才的實驗教學新模式,強化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提升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3]。
2010年始,學校投入資金1 160萬元,對八角樓統一籌劃、統一建設。裝修改造后的現代化文科綜合實驗教學大樓配套設施完善,房間潔凈明亮,教學環境優良。實驗室面積1萬m2。
近4年,學校累計投入1 055萬元用于添置更新儀器設備。實驗中心目前儀器設備3 133臺套,總值2 333萬元, 新增設備597臺套,價值694萬元。實驗中心儀器設備精良,數量充足,滿足基礎型、綜合型、設計型和創新型實驗需求,實驗室為學生的創新性實驗和課外科技活動免費開放。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的新聞傳播學類實驗教學平臺, 下設電視演播室,電視編輯實驗室,廣播實驗室,數碼攝影實驗室,數字藝術實驗室。設備數量總計329臺/套,價值299.5萬元。
數字藝術實驗室實現了“一人一機”,避免過去因硬件數量少,實驗項目多次循環,浪費課時的情況出現;采購了方正文采四溢采編系統、方正數字報系統、方正多媒體報刊系統、方正飛翔排版系統等專業軟件,保障了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行業前沿,實現與媒體實際工作環境的對接。
在實驗室軟環境的建設上,重視對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在實驗中心的支持下,新聞編輯學實驗任課教師赴北大方正公司參加方正數字報課程培訓,兩位老師取得了方正電子編輯排版師資質;中心還不定期邀請北大方正到學校指導、培訓相關的教師及學生。以往的新聞編輯學實驗由于實驗內容過于單一,沒有實驗講義,僅以理論課教材和實驗軟件所需說明書作為實驗參考書目,改革后,中心組織教師編寫了新聞編輯學實驗講義,包含實驗項目所需理論知識和實踐技巧,并對相關軟件的使用進行詳細闡釋,便于學生預習、課上學習和復習,并根據與理論課的結合情況隨時進行調整,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在對本科培養方案進行重新修訂,本著“統籌規劃、集中管理、科學調配、高效使用”的原則,整合、融合廣播新聞學科實驗教學資源,以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為主線,并逐步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梯形”結構復合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以課堂實驗教學為基礎,以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為提高,以參加各類大賽為訓練手段,以專業大實習為創新應用的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體系[4]。同時專業基于“以應用能力與素質培養為主線,模塊化任務為教學單元,3年遞進式分布實施”的系統化集成式課程設計思路,將原來分散在單科課程中的實習實踐按照能力培養要求系統集成,設計成模塊化的實驗教學課程,由相互關聯、環環相扣、逐步升級的多個模塊構成[5],將3年當中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分階段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就使得素質與能力培養層層遞進,主線清晰連貫(見圖1)。
根據專業縱向綜合實踐教學課程建設思想,在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本科培養計劃的修訂中,增加了一門《跨媒體實驗課》,這門課跨度為3個學期,設計成模塊化的實驗教學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自己設計實驗選題,實現按需靈活選擇與優化組合,進行具有研發性、創新性的實驗活動,并以完成多樣化作品的形式進行考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和核心應用能力。
進入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媒介形態、內容、傳播渠道等發生了巨大變化[6],以互聯網文化為代表的媒介文化左右著編輯理念的產生、運作和發展,原有的實驗項目以報紙編輯為主線,圍繞報紙編輯的采編平臺和版面設計進行實驗,實驗項目改革后,在原有報紙編輯的基礎上,①增加多媒體編輯的實驗項目,如數字報制作、多媒體數字報刊制作、Ipad多媒體報刊制作等3個實驗項目;②從新聞報道策劃實驗項目開始,就指導學生在搜集新聞素材時注意對多媒體素材的采集,不僅要進行文字和圖片的新聞素材采寫和攝制,也要在采訪時進行聲音、視頻的收錄,并針對新聞內容適當進行圖示、漫畫的制作,為后續的三項多媒體實驗項目做準備。

圖1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遞進式縱向實驗教學課程
媒體之間跨界融合的基礎正在于編輯活動的交融性,編輯在這個過程中起著主動的作用[7]。在多媒體實驗項目中,同樣的新聞主題,通過多媒體呈現時要重新進行素材的選擇、整理和加工,使學生體會到不同的呈現方式下,對新聞的選擇標準、編輯技巧都有所區別,這種多媒體主線的貫穿,使得實驗項目之間既有梯度邏輯性,又有內容連貫性;既能節約有限的課時,又能最大程度地豐富實驗類型。
新聞編輯學實驗雖然較早獨立設課,但一直缺乏準確的定位,始終作為理論課的附屬,無法充分發揮實驗課程的實踐優勢和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理論部分是實驗部分的基礎,而實驗部分是理論部分的承接和升華,兩者不可偏廢。因此在教學模式改革之后,突破了實驗課從屬于理論課的地位布局,將新聞編輯學與新聞編輯學實驗作為兩門獨立課程并行教學,相互輔助,做到理論課講到什么,實驗課就練到什么,實驗出現什么問題,理論課就強化什么訓練,實現課程資源的整合;將部分實踐性、綜合性、設計性較強的內容,如報紙策劃、新聞報道策劃、版面設計等移至實驗課程部分(見表1)進行講授與實訓,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深化;對實驗項目性質進行合理布局,增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適當弱化驗證性實驗項目,使學生以主體身份進行自主實驗。

表1 新聞編輯學實驗課程內容設計(24學時)
可以說編輯的思想就是版面的主導思想,編輯的組稿、編稿方式直接決定著版面的內容、風格、特色。因此,編輯的業務基礎能力決定著媒介最終的產品質量,在實驗課注重編輯宏觀業務的同時,理論課繼續強化編輯業務的基礎,增加編輯實務學時,如改稿、制作標題、配寫評論等(見表2),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實訓,多寫多練,并在實訓之后增加點評學時,通過反饋交流真正提高學生的編輯技能。

表2 新聞編輯學理論課程內容設計(32學時)
《新聞編輯學實驗》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8],選取熱門新聞事件為案例,由學生分組搜集紙質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相關主題報道,分析其新聞價值,不同媒體的選擇標準、編輯手段和呈現形式。近兩年來,我們在課堂上對“奧運羽球”、“釣魚島”、“遼寧艦”、“凱特王妃生子”等各類主題的熱門新聞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解讀,既可使學生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對新聞編輯實踐的認識,又可與課堂研討式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有效組織學生針對案例進行課堂研討,活躍課堂氣氛,加強教學互動。在教學中增加實訓、點評、討論等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得理論知識更加具象化,更加“實用”,增強理論學習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新聞編輯實務技能。同時改革中還嘗試實驗分組情境化,體驗職業角色。
《新聞編輯學實驗》改革后的實驗分組以項目組的形式組成,4或5人組成一組,競聘總編輯、責任編輯、編輯、記者等角色,小組組成后要模擬現實情景,召開編前會,對報紙和新聞報道進行策劃,在實驗課堂中每組由總編輯進行報紙策劃方案的講解,通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討論交流的方式確定最終方案,小組成員根據角色不同,進行分工,并依照方案進行后續實驗項目,最終每組編排出一份4版報紙,1份離線電子報,1份多媒體報刊。這種情境式教學,是一種全程配套實驗,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因為親歷親為,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能夠最直接、最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語言傳播和非語言符號運用的傳播效果[9]。
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內外聯動的自主創新實踐教學[10]。
2013年11月13日下午1點30,我校廣播電視新聞學2011級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A301進行首屆新聞采寫影像展演活動。本次評比活動設“最佳新聞獎”和“最佳創意獎”兩個單項,共有10個小組、20部作品參與角逐。
本次評比活動由我校廣播電視新聞學2011級學生擔任主持人,我校新聞與傳播學系老師和電視臺老師擔任評委。
首先進行的是各小組新聞短片作品的展示,作品內容包括校內體育賽事、節假日感受、大連公益活動等多方面,最終陳子瑩小組的作品《一支鉛筆的暴走愛心公益活動昨日啟動》獲得最佳新聞獎。
創意短片作品的展示,由各小組負責人首先講述本組創作思路,然后再進行放映,作品內容多元:有以人物為主線的身邊故事,也有反映生活現狀的微電影,還有以大賽為主題的廣告。最終李鳳廣小組的作品《逐影》獲得最佳創意獎[11]。
實際上,本次影像評展演活動是廣播電視新聞學2011級同學新聞采寫課程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加實踐經驗。
2013年我們與學校宣傳部新聞中心簽訂了共建協議,共建協議[12]包括:
(1) 建立實習基地,聯合培養學生。具體內容為課程實習指導:人文學院聘請新聞中心對口部門的老師作為課外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踐任務。
工作實習機會:新聞中心將為人文學院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廣電學生可以在新聞中心擔任兼職記者,參與校報編輯部、大工電視臺、大工廣播臺的日常工作。在實踐中鍛煉影視制作、新聞寫作、報紙編排等專業技能的能力。
畢業實習基地:新聞中心將作為人文學院應屆畢業生實習基地,對前來實習的學生進行實習指導,督促和幫助學生,使其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實習任務,增強實踐能力,為畢業生走向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提供幫助。
(2) 互通有無、實現硬件資源共享。新聞中心與人文學院擁有很多廣電行業相關的設備和設施,雙方本著節約資源、避免浪費、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理念,在演播室、錄音間、非編實驗室、影視設備等方面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共同使用。
2014年10月14日上午,創辦于1908年成為世界上最早開設新聞專業教育的高等學府,被譽為“美國記者的搖籃”的美國密蘇里大學與我校洽談合作意向,我校將與密蘇里大學合作開展“新聞學本科雙學位合作項目”(2+2),學生完成項目規定的課程并達到雙方各自的學分及學位要求后,密蘇里大學與大連理工大學將分別授予本科畢業證書及學士學位證書(美方大學的證書為兩證合一)[13],這無疑為我笑進行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模式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支持和廣闊的實踐平臺[14]。
在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基礎上,輔以各類競賽,如全國廣告設計大賽等,培養學生的設計、綜合及初步的創新實踐能力,深化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并及時總結新聞傳播學實驗教學成果與效果數字藝術實驗室依托中心,組織、鼓勵學生參與相關專業大賽,如“方正杯”報紙版面設計大賽、“方正杯”全國高校PAD版面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大賽等,邀請相關講師和組織者到校宣講,針對各類大賽所需軟件進行專業培訓,并組織校內相關教師為學生指導作品。與此同時,中心開設多媒體實驗課程,由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跨媒體實驗項目,修得學分,拓展實驗領域,如采取“主題實習”的方式,參與報刊社的一場改版改刊策劃、某項或幾項重大新聞報道的策劃與組織、一期或多期特刊專刊的組稿與編輯等等,如制作廣告、紀錄片等,靈活設置實驗主題及實驗項目,將學生的校內科研項目、校外實習、校外實踐與學分修習相結合,激勵學生參賽、實習、創業等實踐活動的興趣,滿足學生對校內學分和校外實踐的雙重需求。
近3年,廣電學生捷報頻傳,分別取得了賽扶國際大學生創新公益大賽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首屆國際大學生新媒體文化節三等獎3人和優秀獎2人、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一等獎5人,三等獎5人、全國大學生文科計算機競賽二等獎1人、全國英語競賽三等獎1人、“挑戰杯”遼寧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4人、校“攀登杯”科技競賽一等獎4人的好成績。
廣播電視新聞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結合高等教育從專業分割走向跨學科聯合,從專才教育走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趨勢[15]。在重基礎、寬口徑、多學科滲透、創新發展的教改思路引導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廣播電視新聞人才。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直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需要實驗中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深化。
[1] 洪曉楠,武文穎,劉 萍.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理念與實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增):157-160.
[2] 潘 蕾.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5):164-166.
[3] 張國民.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10):36-139.
[4] 武文穎,劉 萍.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教學特色與實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增):21-23.
[5] 楊積堂,張寶秀. 文科跨專業綜合集成實驗教學模式創新與探索——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9):145-147.
[6] 高增平.數字內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1-32.
[7] 胡蔚濤. 媒介融合下高校搭建實驗媒體的思考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4(4):260-263.
[8] 唐曉雪.數字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J].中國傳媒科技,2013(10):15-16.
[9] 武文穎,原 茜,方明豪.教師非語言符號運用的教育傳播效果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05-110.
[10] 雷建龍,馮雪姣.“課內外聯動”式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09(12):5-9.
[11] 李鳳廣. 首屆新聞采寫影像展演活動啟動[EB/OL].2013-11-14[2014-9-10]. http://wklab.dlut.edu.cn/News.aspx?action=show&id=94
[12] 龍海波.宣傳部和人文學院共建聯合培養實踐基地[EB/OL].2013-09-13[2014-9-11]. http://news.dlut.edu.cn/article/2014/1022/57815.shtml
[13] 姜 雪. 大工與美國密蘇里大學達成合作意向[EB/OL].2014-10-15[2014-10-15]. http://news.dlut.edu.cn/article/2014/1015/57425.shtml
[14] 史安斌. 論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的“短板”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 新聞界,2012(14):13-16.
[15] 陳卓威.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5-98.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WUWen-ying,CHAIYue,SONGYong-qin
(The United Laborator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With the supports of National Level Comprehensive Social Scienc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s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by relying on the transitional demands of new cultivating mode from theoretical into practical, and centered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we have formed the latest teaching method which combined high quality resource, teaching research and joint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and society. This method includes many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al conditions,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al process, interaction of class time and spear tim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nd so on. Therefore, it boosts the implement of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who are majored in mass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is reform of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can be put into further force, and it also increases their competitiveness when they are going to take up an occupation in professional life.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at “One paper, One pen and One cup of tea” has been thoroughly changed, the reform has cause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united laborator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adio and television journalism; innovation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2014-07-20
遼寧省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836); 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專項項目(ZX2014014)
武文穎(1972-),女,安徽淮北人,碩士,副教授,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
E-mail: xinwen2004@163.com
J 91;G 642.0
A
1006-7167(2015)02-02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