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曹 萍, 張孝良(南京醫科大學 資產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29)
?
·實驗室環境與安全·
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初探
劉婷婷, 曹 萍, 張孝良
(南京醫科大學 資產管理處,江蘇 南京 210029)

針對目前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中危化品的領用,安全制度的執行,責任追溯,管理成效以及管理平臺的建設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從學校統一管理的高度出發,以如何建立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全流程、透明化管理體系為主線,從機構設置、經費保障、制度建設、信息化管理手段及應急機制等方面綜合對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措施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
實驗室安全; 全流程; 透明化管理
隨著我國高教事業的迅猛發展,實驗室規模不斷擴大,實驗室儀器設備規模及先進化水平的提升、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要求的擴大、參與實驗室活動學生規模的增加與實驗室管理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安全第一”是從事各項工作的先決條件,是促進實驗室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科研等工作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也是師生員工人身安全和國家財產免受損失的重要保證[1]。醫學院校因其特殊的行業背景,其實驗室的安全問題又顯得尤為突出,往往是平時無大事,出事通常就是大事,影響極大[2-4]。如:2013年上海某大學和1994年北京某大學發生的中毒事件,暴露了化學藥品管理上的嚴重疏漏;2009年浙江某高校教師誤將實驗室的一氧化碳氣體接至學習室,導致一位女博士的無辜死亡等事故。慘痛的教訓說明:現行的實驗室安全管理依然存在較大的漏洞,必須從管理體系和制度上進一步加強,減少人為或管理上的疏漏,最大程度地避免事故的發生,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近幾年,我國醫學院校實驗室技術安全工作正在逐步得到重視,部分高校成立了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機構,制定了相應的實施細則,啟動了實驗室技術安全教育工作,以促進學生對實驗室技術安全知識的學習、安全意識及安全文明習慣養成和安全技能的掌握,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安全制度的執行,責任的追溯,管理的成效以及管理平臺的建設上均存在的一些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1.1 管理體系及標準化建設不足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實驗室安全管理依然沿用以下的體系結構見圖1。

圖1 舊的安全管理體系結構
以此可見,這種管理體系的核心是人,而管理成效完全取決具體的管理人員,這種管理體系人為因素較強,具體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責任心都直接會影響管理制度的執行效果。同時,這種以人為核心的管理體系結構,導致醫學院校通常缺乏統一、規范的實驗室技術安全建設標準,造成實驗室安全管理遲遲未能納入學校建設的整體布局,長期處于分散管理狀態,不能適應實驗室建設和醫學院校發展需要,所以亟需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各類實驗室技術安全體系與建設標準[6]。
1.2 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有待提升
實驗安全制度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目前,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有的甚至是多年之前制定,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而且目前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著管理職能部門眾多, 管理職責不明,管理體制不順,導致安全管理執行不嚴,疏于管理的通病[7-9],同時,安全管理投入資金不足,安全設施老化等問題也嚴重影響了制度的可操作性。
1.3 安全管理隊伍缺乏整體安全意識
有些實驗室雖然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技術安全管理隊伍不健全,高校實驗室管理人員流動性大,或根本就沒有專職管理人員,缺乏具有技術安全專業技能人員,或責任心不強,通常出了問題也難以找到相應的責任追溯對象,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制度的執行效果。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服務于教學科研一線、集環境保護與安全工程專業知識于一身的專業化、職業化管理隊伍[10],強化實驗安全管理,成為高校實驗室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1.4 危化品紙質化管理效率低
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根本問題在于對危險化學品等的可控性管理,需要在危化品的管理各環節(涵蓋化學劑的采購、入庫、存貯、領用、使用、廢棄物處理等過程)全面提高管理效率。目前有的醫學院校危化品管理還處在紙質化階段,存在領用隨意性較大,入庫計劃性不合理,危化品流向無法追溯等問題,迫切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來全面提升實驗安全全流程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無紙化、透明化管理。
1.5 事故應急機制建設尚不完善
對任何一個實驗室來說,必須具備必要的安全應急處置能力,以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故和處理可能發生的各種緊急狀態。應急預案包括組織機制、應急措施、事故處理步驟等。目前很多醫學院校有制定好的應急措施,但太籠統且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強以及缺乏應急演習等問題。因此,應急預案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編制,對危險相對集中的實驗室,還應配套緊急疏散方案等[11]。
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實施與監督;危險化學品、劇毒品、麻醉品、易制毒化學品、菌種等的管理;廢氣、廢液、廢渣以及動物尸體等生物廢棄物管理[12];消防、防范設施以及事故處理預案建立等。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根本在于對危險化學品等的可控性管理,其管理的全流程應涵蓋化學試劑的采購、入庫、存貯、領用、使用、廢棄物處理等環節,各種管理措施、手段及方法均應從大局出發[13-15],進行全盤統籌規劃與完善。
2.1 建立科學合理的專職安全管理機構
目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監督管理職能,有的是由學校的保衛部門,也有實驗室管理部門,還有后勤或資產管理部門來履行,由于不同部門管理職責側重點不同,對實驗室安全的理解與關注點頗有差異,結果導致實驗室安全管理難以達到應有的成效。為此,應該在建立各級專職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學校應建立一個全面負責的管理委員會,委員可由相關校領導和專家組成,將安全管理提升到戰略高度,通過層層簽訂責任制方式,提高每個管理部門和負責人的責任心,降低危險系數,提高可控性,使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實處。
2.2 建立實驗安全全流程、透明化管理體系
研究建立融危化品全流程管理、培訓、宣傳與知識教育于一體的實驗室安全信息綜合平臺的可行性及其主要功能見圖2。
此體系的核心不再是人,而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礎上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采購、管理、使用、監督等人員以此平臺為基礎,從規范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危險品采購及領用制度、改進實驗技術規范操作、加強實驗廢棄物處理、對實驗室實行有效監測與污染評價等方面著手來實現危化品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平面化、透明化,改變以往紙質化管理隨意性和不可追溯性,同時使之成為師生接受安全教育、學習安全知識、了解安全信息、接受安全考核的總要窗口和陣地。

圖2 實驗安全全流程、透明化管理體系
2.3 全流程管理
安全管理始終貫穿教學、科研活動的全過程,也應覆蓋不同層次的各級人員,不僅使用人需要培訓,學校層面管理人員都需要相關培訓;從危化品的安全影響因素角度考慮,進一步完善危險品領用制度和廢棄物處理制度,最終實現危險品的安全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關口前移,從采購實驗室危化品開始,貫穿實驗使用過程到最終實驗廢棄物處理。建立化學試劑調劑平臺,“互通有無”,降低試劑的浪費。減少有毒化學試劑的需求量,引入環保理念,通過改進實驗技術,開展推廣微型實驗,建設環保型實驗室,從而減少危險廢棄物的排放。
2.4 設立專項經費,以人為本
設立專項經費是保證實驗室安全運行的關鍵和基礎,醫學院校要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的理念,特別注重安全防護設施的建設和實驗人員的勞動保護。學校可為實驗人員建立個人劑量及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定期對其進行檢測和職業健康檢查。通風裝置和噴淋裝置是化學、醫學、生命等實驗室的必備設備,學校設立專項經費對條件較差的實驗室應予以改造,保障人員人身安全。同時,要將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費納入學校年度預算。
2.5 制定和完善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機制
實驗室安全事故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料性,當事故發生時,及時、科學的應對措施往往能夠有效地控制事故發展,盡量將事故的損失降低。應急預案應根據不同情況分類編制,比如可編制“實驗室火災突發事件應急與處理預案”、“實驗室跑水、漏氣應急預案”、“實驗室中毒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實驗室爆炸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對危險相對集中的實驗場所,還應建立緊急疏散撤離方案,必要時可以組織人員進行演練,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即可啟動預案,使事故損失降到最低。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室作為實驗教學、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場所,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安全第一”是從事各項工作的先決條件,實驗室安全管理要像抓教學、抓科研一樣,通過機構設置、經費保障、制度建設、信息化管理手段及應急機制等措施來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建設,最終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全流程、透明化安全管理體系。“十一五”以來,發展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已經提到首要位置,這也是“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實驗安全管理充實內涵建設迫在眉睫,我們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要加快完善我國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與管理技術的步伐。
[1] 張志強.日本高校實驗室安全與環境保護考察及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7):164-167.
[2] 趙慶雙,李 明,聞星火.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8-11.
[3] 王 森,汪進前,葉秉良,等.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2(12):190-192.
[4] 鮑敏秦.新時期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O11,30(11):188-190,193.
[5] 馬 林,羅國英.全面質量管理基本知識[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6] 黃曉玫,李鴻飛.高等學校實驗室技術安全與環保教育手冊[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范強銳.強化意識、轉變觀念,探索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新途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4):116-118.
[8] 王 虹.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討[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7,22(5):179-182.
[9] 張曉紅,鄒長明,沈永林,等.高校實驗室安全隱患調查分析及安全管理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21(3):56-58.
[10] 溫 濤,劉 鵬,蘇 洪,等.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確保學校安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9):149-151.
[11] 王興邦,李德華.高等學校實驗室工作規章制度選編[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12] 何晉浙.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9.
[13] 黃文霞,羅一帆.高校化學教學實驗室安全教育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193-195.
[14] 林衛峰.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及其對策創新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8(4):156-158.
[15] 車 將,廖允成.實驗室安全的規范管理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5):158-160.
A Study on the Transparent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Security in Medical Colleges
LIUTing-ting,CAOPing,ZHANGXiao-liang
(Asset Management Department,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The existing safety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school laboratories have been discussed first. At the height of unit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and transparent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vers the whole management process. Some detail safety measures are researched and put forward from view points of institutional setting, finan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laboratory safety; whole process; transparency; management
2014-06-10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3JSJG288);江蘇省高校實驗室研究會研究課題(GS2013YB21);南京醫科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專項項目(2013NJZS24);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研究課題(2012-SZ-10支持)
劉婷婷(1982-),女,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實驗室管理工作。Tel.:025-86862955;E-mail: hedyltt@njmu.edu.cn
X 931
A
1006-7167(2015)02-02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