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淺析都市報評論版閱讀率不斷降低的原因
許燕飛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新聞評論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新聞傳播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轉變評論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各路傳統媒體紛紛積極尋找應對危機的解決之道,那么深入探究出問題的根源便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結合時代背景不僅從宏觀立足大環境分析評論閱讀率下降的原因,更從微觀上探討在網絡媒體評論的沖擊下以報紙為載體的評論生存處境。
評論;危機;原因
評論,長期以來在傳統媒體上一直備受重視,其曾被認為是判定一家新聞媒體政治面貌的旗幟,新聞評論質量的高低是衡量媒體工作水準的重要依據之一。[1]而對于具體的某家新聞媒體而言,新聞評論往往是整個宣傳報道的綱,抓好評論這一環就可以把全部報道工作貫穿起來。因此,評論在整個報紙中擔任著重要角色,甚至起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曾經主流媒體上發表的言論經常會引起一股社會思潮,評論時常能左右社會的輿論趨勢,社會各界人士基本都依靠主流媒體的評論來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目前,都市報評論本身的這些功能依然存在,但是其評論的影響力卻大不如前,尤其是在一般紙媒上的評論閱讀率大幅下降連帶影響力的急劇消退。燃眉之際,媒體人紛紛絞盡腦汁尋求辦法改變目前的頹勢,但在此之前我們有必要深刻全面地弄清楚紙媒評論最根本的問題到底在哪?本文將全面、深入地探究報紙媒體評論板塊閱讀率、影響力下降的原因,以期之后能對癥下藥,最終找到解決之道。
評論閱讀率下降,不僅是單方面載體或其他某方面的原因,從宏觀上講,首先是整個社會大環境影響的結果。對比20世紀80、90年代,現在人們不管從文化的普及率還是技術帶來的閱讀方便性來講,獲取言論都更為方便,但是也許正因為公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所以一旦出現一個公共事件人們都會依托自己的“原始積累”來做出自己的判斷,個體自我意識更強,而非原來的依托權威媒體的言論來確定自己的想法,雖然不能完全否定“沉默的螺旋”理論,但相比原來效果確實有所減少。其次,技術的革新在不管是閱讀工具還是閱讀的內容上都帶給人極大便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確更容易分散受眾的注意力,使受眾不只是將眼球聚焦于公共事件上,更大程度上被娛樂占據大部分時間。
另一方面,目前社會上出現的這種現象十分吻合美國20世紀末提出的“公共新聞學理論”的背景。公共新聞學的興起,源自當時新聞界對于自身危機的反思,這個危機是指公眾對于公共事務和對于媒體的逐漸疏遠和冷漠。當時美國公眾對于公共事件的參與程度大大降低,而且與自己的社區也漸行漸遠。并非公民不關心國家利益、自身利益,而在于他們感到縱使關心也于事無補,無法發揮作用,人微言輕,對政治進程、社會改革難有作為。因此,公眾對新聞報道的興趣逐漸減弱,而改之投入娛樂化浪潮。從新聞娛樂化到脫口秀、真人秀,從情景劇到怪誕劇,從而使受眾更加疏遠新聞。[2]將此現象對照當今的中國十分具有相似性,再結合現階段大多數人的勞動不再是個人的、富有創造意味的、體現自身存在的有意義的活動,而僅僅是一種程序化的、規范的、單調的活動,因此人們在閑暇時間用娛樂來調劑身心也在所難免。[3]
以上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在社會大環境下人們對公共問題關注度降低的原因,這些都直接導致對新聞報道、新聞評論的關注度的降低。
但即便這樣也不能否定評論的全部價值,到目前為止都市報的評論還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這個社會,因而對于評論的研究仍具有價值。
近現代以來中國出現了兩次辦報高潮,報紙曾在中國社會不斷前進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現如今進入21世紀信息化社會后,報紙在信息傳播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性大不如前,面對高新技術的到來,報紙的劣勢愈加明顯,各路傳統媒體紛紛尋找拯救之道,但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以下幾方面的特性已經嚴重影響了報紙的發展:
(一)時效性
眾所周知,新媒體已經做到了即時評論,一則有價值的新聞剛出現,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媒體評論者可以立馬做出反應,及時評論并發到網上供受眾閱讀,就在新聞最熱的時候媒體發聲,其效果的影響力遠遠大于后來的評論,而且往往能先聲奪人引導輿論;而在紙媒上,最快的傳播速度也必須等到下一次的報紙印刷時間,中間存在這樣的時間差極大地影響了紙媒的傳播時效。
(二)互動性
在網絡上發表的評論文章一般都具有跟帖發表自己觀點的功能,一方面受眾及時參與互動、發表看法,不論是與作者本人討論還是受眾之間相互討論都可以讓事件越辯越明朗,提供更加接近真理的可能,增大了引起更大范圍討論甚至上升為社會輿論的可能;另一方面受眾參與討論的本身也是吸引受眾更加關注事件以及吸引其他受眾關注的極佳方式;而發表在紙媒上的評論,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能引起持續性的社會討論,其他評論往往以刊發到報紙上為結束,受眾很難針對作者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除了個別熱心受眾之后通過重重關卡打電話或寫信等方式表達觀點,一般情況下受眾都會放棄表達的權利,長此以往,這種不強的互動性便很難引起受眾的興趣。
(三)傳播效率和發行規模
互聯網最大的好處就是它的連通性,一則好的評論只需要按動簡單的按鈕就能轉載到其他平臺上,這樣更容易引起受眾關注從而引起社會討論,同時,借助微博等社交工具,受眾可以同時關注很多媒體。因此,在大事件發生后媒體轉載相同的內容,其“議程設置”的作用更加明顯;而在紙媒上,即便編輯看到一篇好的評論還要考慮自己的版面是否夠用,即便夠用,轉載的時效也一定會被拉長,而且受到報紙的發行規模的限制,除了幾個全國發行報之外其他報紙的受關注度基本只限于當地受眾。因此,即便報紙成功轉發了其他媒體的評論文章,受眾在感官上接收到的仍舊只是一個來源的文章,對比網絡的“鋪天蓋地”,它的影響效果遠不如網絡。
(四)分眾
除了少數的專門性的行業報紙外,大多數的綜合性報紙在評論的選題上十分龐雜,評論作者只能最大限度地緊抓社會熱點應時而評,但是這樣做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就拿最近網上瘋傳的一則“拐賣兒童抓住就判死刑”這樣的一個熱炒的話題來說,作為評論作者,這則話題的確具有很大的評論價值,需要評論者闡明道理、安撫受眾的不理智情緒,但是,這個話題再熱也就成年人家里有子孫的或關注這方面問題的人關心這個話題,而對于大部分的未婚以及青少年群體,沒有人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更不好的就是在報紙有限的版面內占大量篇幅來報道這件事,對那部分不關心這類事的人來說就是又增加了無效新聞量,本來容納的評論量就小,如果又都是無效評論,那之后肯定會影響人們對報紙評論的好感度。相反,在網絡上首先受眾能很方便地選擇自己喜好的評論內容,其次即便遇見的評論并不對自己的口味,也會因為網絡龐大的評論量使讀者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評論。
進入21世紀,互聯網極速發展連帶整個網絡媒體持續興盛,網絡評論也日益繁榮,很多傳統報紙評論人紛紛轉投互聯網成為網評人,這便直接造成報紙評論人才流失,對報紙評論帶來沉重打擊。同時,出現了整個報紙評論版版面不斷縮小,篇數下降,報紙對評論的重視程度減弱等問題。以《華商報》為例,現在在該報紙上評論版已經只占很小的版面,評論的數量也在不斷下降,有時甚至不刊發評論版,而目前這種情況在很多都市報上都很常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報社評論部的評論員大量減少。例如,鼎盛時期《華商報》的評論部人員在8人左右,但目前只剩3人不到,而這些出走的評論員的就業方向要不就是轉向新媒體要不就是進入企業。總之,評論員出走、評論版面縮小、內容減少、影響力降低、穩定讀者減少等幾個因素形成惡性循環,最終艱難維持這不溫不火的局面。
評論,以說理著長,要求其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正確的引導性、鮮明的思想性,評論需要以社會現象或熱點新聞為基礎來進行層層深入的論說,擺明立場講清觀點,經過嚴密的分析、精確的論說,深刻探索出真理,總之,評論就是要經過說理來勸服受眾,最終引導受眾的思想。
但是,從表達方式上看,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思想更加多元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個人的獨立思維意識不斷強化,標榜個性、獨立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像評論這樣灌輸式的傳達評論者的觀點已經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興趣了。
從呈現形式上看,當下人們更喜歡可視性、可聽性強的表現形式,而面對報紙評論總是冗長的篇幅、單調的版面設計和隨時能抹開油墨的新聞紙可定不能滿足如今人們的需求。
從評論的反饋效果上看,即便讀完全部評論內容,個體對事件發展的影響也起不了很大作用,同時,評論所闡釋的問題大部分得不到當局者的注意或者目前社會發展的進程注定還不能解決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評論反映的問題解決效率緩慢,難以形成廣泛輿論,人們對于評論這種文體表達形式失去關注度。
縱觀整個報紙評論版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地方性的都市報的評論發展情況,其刊發的質量、數量以及閱讀率都在不斷下降,但在此種情況下優秀的報紙評論卻迎難而上,其特征是基本都以面向全國刊發的偏向綜合性報紙為主。例如,《人民日報》《南方周末》《新京報》等等。這些報紙規格高,受眾定位偏向于精英化讀者,報紙整體質量高,比較權威,它們偏向于時政報紙,關注時事政治,并就時事及時配發評論。以《南方周末》為例,它的評論版在第二版,處于比較顯著的位置,整版由讀者來信、立言、第一爭議、媒體中國、漫畫一針五個板塊構成,并且還經常在報紙的副刊等部分刊發“自由談”專版,其也是言論內容。因此,在《南方周末》上評論的地位依然顯赫,它配發的評論不管在質還是在量上都很受關注,常常能引發輿論、引導輿論。
結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隨著報紙的發展,評論版在少數大報上依然可以發光發熱,同時隨著其他報紙評論版的衰退,人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很可能造成幾家大報的評論的影響力更大,而對于都市報評論版來說它的地位卻在不斷下降,不管閱讀率還是評論質量都在下滑,最終可能會形成幾家有實力的報紙支撐評論的局面。
本文從宏觀到微觀深入分析了評論閱讀率不斷下降問題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出有些原因是評論工作者需要改進的方面,而有些原因則存在很大的不可抗拒的歷史因素。因此,在之后的探究新聞評論板塊的出路過程中,務必考慮到這其中種種復雜因素。期待文章之后能為化解這一危機提供幫助。
[1] 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6.
[2] 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
[3] 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55.
從信息傳播的內部機制看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有其優勢,傳統媒體有很強的公信力和很高的真實性,而新媒體憑借其便捷性和即時性取勝,兩者的優劣勢明顯卻又互補,面對新媒體的強大攻勢,傳統媒體與其競爭不如在新媒體中開辟自己的一片領域,在信息傳播中起到一個節點的作用,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可以即時的、多樣化的呈現信息,再加上本身的公信力,傳播效果會大大增加,這樣也是給傳統媒體增加了競爭力。同時傳統媒體手中的信息資源肯定比個人要豐富和完整很多,加上儲備了很多優秀的評論員和專家資源,對于一個問題的說明會比新媒體更加深刻,可以將新媒體作為一個平臺,利用長微博為受眾提供深度報道,不斷增加粉絲黏性,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李特約翰,凱倫·福斯.人類傳播理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G206.2
A
1674-8883(2015)14-0298-02
許燕飛(1990—),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