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吉林省鎮賚縣新興小學校 吉林鎮賚 137300)
淺議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楊 靜
(吉林省鎮賚縣新興小學校 吉林鎮賚 137300)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課堂效率提高的關鍵,只有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主動性,我們的教學效果才會事半功倍。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我主要從以下方面作簡要分析。
首先,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基礎牢固上層建筑才會牢固。為了走出長期以來老師“扶一扶”學生“走一走”,老師“不扶”學生“不走”的識字教學誤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首先讓學生學習課文,遇到不會的字詞借助學習工具書自學,并要求做到六個字:點(點出生字)、讀(讀準字音)、記(記住音、形特點)、查(利用工具書查字義)、寫(連詞端正書寫)和默(自己默寫出所學生字)。經過一段時間的獨立學習,學生完全養成習慣,不僅每篇課文中的生字完全掌握,就連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也主動掌握。
其次,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必須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把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探究,給學生讓路,把時間還給學生,絕不獨霸課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項細致、復雜而艱巨的教學任務。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是學習過程中學習任務的承擔者,是任務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通過學生實施和落實,而教師則是學生運用知識形成技能的引導者,在短短的一節課內,教師不可能也不必面面倶到,把所有知識全部教給學生,大多知識需要靠學生學習獲取。“授人一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就是說,教師不但要對學生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漁”,不但給學生金子,而且教給學生“點金術”,這“漁”和“點金術”就是學習方法。在授課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悟”,培養學生舉—反三的能力。要引導學生理解范例,掌握規律性的知識和方法,教師的“扶”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舉一”就是“扶”,這是教的基礎,是“反三”的前提。學生始終處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每一節課都要引導學生這個主體發散思維,拓展思維空間,啟發他們反復閱讀一思考一討論一認知。
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堅持以學生為本,立足學生發展,依托教材,結合學生的不同層次,對學生進行人文生態教育,改變以前那種教師讀課文,學習生字、生詞,分段歸納段意,總結主題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預習課文,收集資料,拓寬視野。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諸如圍繞主題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去哪些方面搜集,網上搜集要注意些什么,去圖書館怎樣檢索資料,如何做社會調查,找些什么人,怎樣詢問,怎樣記錄,怎樣整理記錄,如何做好野外考察,考察時應注意些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把學生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界,引向信息世界。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會逐步開闊視野,不知不覺地學到往日封閉的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逐段逐句串講串問、碎問碎答的套路中走出來,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研,合作交流。如在教學《凡卡》時,我把《凡卡》一文同以前學過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作比較,問學生:“這兩篇課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即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和發言:“相同的是,都表現了小朋友的苦難生活。”“他們都沒有書讀,都沒有生活依靠。”“他們都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不同的是一篇是小說,一篇是童話。”“《凡卡》是訴說苦難為主,《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渴望光明為主。”“我認為還有……”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因時間關系來個“急剎車”,中斷學生的討論,擔心這樣下去誰知道會討論多久,制訂的課堂教學計劃還會完成嗎?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育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學生興致勃勃地還想對某個問題進一步討論時,又怎能抹殺學生的興趣呢?又怎能變為“以教師為中心”?我決定對學生討論的問題讓學生深入下去,寧可改變和中斷自己的教學計劃,也絕不冷落學生學習的熱情,始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其結果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好,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比課前預計的教學效果還要好。
再次,要求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喜歡質疑是兒童的天性,小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思想比較單純,面對大千世界,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不失時機地鼓勵學生質疑,特別要鼓勵學困生提出問題,努力給他們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得到培養和發展,這對于營造生動、活潑、民主的教學氛圍,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將起著重要作用。如在教學《凡卡》一文時,我從課文的主要敘述線索人手,從情節的下面著眼,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鼓勵他們質疑問難:“爺爺能收到這封信嗎?即使收到信能接凡卡到身邊嗎?”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還鼓勵學生從側面探究問題:“《凡卡》一文中有幾處寫狗?作者為什么要寫狗?請你聯系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又如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就在學生反復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以點撥:這樣美的人文景觀,現代人肯定要搞旅游開發,如果把旅游開發任務交給你,你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你怎樣做到既開發旅游資源,又不破壞人文生態景觀?請你以開發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層次學生紛紛發言,提出問題,構思自己的宏偉藍圖。這樣,在鼓勵學生質疑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解放”了老師,又“救活”了學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