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亮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一中學 江西南昌 330100)
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物理素養淺論
李東亮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第一中學 江西南昌 330100)
縱觀當前物理教學的現狀,我們仍未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人們往往從功利主義出發,在物理教學中盡量縮短認知過程,加快教學進度,以便騰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應試訓練。這種把考試作為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模式,嚴重禁錮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全面提高學生的優良素質是格格不入的。在這樣的形勢下,物理課堂教學如何實施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筆者在此談一些簡單的看法。
換位思考 人性化課堂 合作課堂
聽過一些物理老師的課,覺得目前有些做法禁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令人擔憂。例如:高考理綜模擬試卷中的物理學科選擇題,有的教師要求學生每次都在20分鐘內完成,如果超過20分鐘說明學生熟練程度不夠,如果不足則認為學生審題不夠仔細認真。殊不知題目是有難易區別的,學生的能力也是有強弱之分的,平時這樣機械死板的訓練只是把人當作一個傳送帶上被加工的元件。這樣的訓練,可以肯定的是,效果與時間不成正比的。
事實上,高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強,如果強加給學生這樣或那樣的束縛,把他的時間和空間塞得滿滿的,其結果只會使學生感到窒息,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比如習慣于老師怎么安排就怎么學,被動地、消極地學習、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都如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件,毫無個性可言。
把學生當“人”來培養而不是當“元件”來加工,這是作為一個教師最起碼的職業素養,營造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是十分必要的。要認識到師生關系其實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常常做一個換位思考,要求學生做到的,你自己是否能做到?
曾聽過一節課,老師在臺上高頻率一題接一題地講,學生在臺下不敢懈怠,一頁接一頁地記,一堂課的容量看起來很大,可是學生并未能完全接受,課后還需花上更多的時間去整理和消化。還聽過一節課,看起來老師也在不斷地提問,可還沒等學生思考好,老師就把本應屬于學生能夠回答的內容和盤托出,也許教師的本意是想讓學生掌握得更快些。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基礎差的學生覺得物理知識高深莫測,任何時候都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長此以往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而基礎好的學生則感到無須思考,聽懂就行,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熱情。因此“抑制成才”不可取,“拔苗助長”也是教學中的大忌。
這就要求我們構建思辨的課堂。思辨活動是超越于行為活動之上的一種精神活動。它主要不是關注學生行為活動的頻率有多高,活動的形式怎樣,而是關注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是否進行了理性的思考,深層次的思考。即不是關心教學內容的“多”和教學進度的“快”,而是關心學生學習的“質”,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并學會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將知識和方法前后聯系起來。例如,通過磁場和電磁感應的教學,應使學生懂得電流能夠產生磁場,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利用磁場又反過來產生電流,我們今天的社會如此發達,與這一知識的發現和應用是息息相關的。光電效應中極限頻率的存在使我們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總是由量變開始的,量變引起質變;再如用電子可以打出光子來(X射線的產生),用光子也能打出電子來(光電效應)。萬有引力定律和庫侖定律如此相象,說明它們可能存在某種聯系。這樣的拓展,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又有助于養成學生不斷鉆研、不懈追求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會學”。
課堂是一個整體,需要一個集體的參與,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每個個體間都會有一定的互動,課堂需要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需要這種合作。為了更好地學好物理知識,我們要倡導合作的課堂。形成良好的合作課堂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首先是師生合作關系。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利用課堂這一教學主渠道,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參與、勇于參與、主動參與。
第二是生生合作關系。物理課堂上涉及一些需要討論的問題,涉及一些分組實驗,都需要在學生合作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和別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明確自己的需要和工作,能夠堅持與放棄,肯于容納與付出,相互借鑒,相互啟迪,形成主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
高中物理課程的科學性要求較高,涉及數學較多,從這一點來看,物理是一門難學的課程;同時物理課程的內容豐富多彩,緊密聯系實際,又是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我們應創設開放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首先,教學課程中要重視設問的開放性。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多角度、多層次、多答案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回答可能跟教師想的不一樣,但只要正確的或可行的,都要予以充分肯定,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而最后要讓學生自己真正地解決問題,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這樣做才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例如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實驗,教師可指定器材:電源、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及開關、導線,讓學生設計電路,引導學生對設計的不同電路進行誤差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從而得出在什么場合可采用哪種方法進行實驗。然后可設問:缺少某種器材(如電壓表)怎樣完成實驗,電路需如何更改。對實驗誤差的討論也可用公式法、圖象法、等效電路法等多種方法進行;也可以由學生來選擇實驗器材,看看誰使用器材最合理,設計最巧妙,測量精度高誤差小。這樣做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思維的發散性。
第二,在物理教學中要滲透科學、技術、社會教育,可以通過課本、網絡和小調查等方法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以及生產技術中的應用,讓學生們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比如自行車、太陽能熱水器、日光燈、電冰箱等等,改變過去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真正提高學生正確應用知識的能力,將來樂于和善于進行創造發明和技術革新。
第三,物理教學還要重視知識的廣度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這類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認知結構合理、知識視野開闊、思考方式可靠性強、思維品質創新含量高。物理知識除了與數學知識聯系緊密外,還與化學、地理、生物等知識密切聯系,要培養學生具有從總體觀點出發、把幾門相關學科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某一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將來在學習和工作中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