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愛勤
(安徽省巢湖市中廟街道龍橋小學 安徽巢湖 238000)
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現狀
孟愛勤
(安徽省巢湖市中廟街道龍橋小學 安徽巢湖 238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的“微軟件”似乎向人們宣告,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微時代”。微課的發展就是信息技術進一步成熟以及現代教育進一步建設的產物,它帶給現代教育更大的發展空間,引起眾多教育者的關注與重視。目前,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微課已成為眾多教師思考的一個重要議題。
微課 語文教學 應用
近年來,國內掀起了對微課研究的熱潮,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啟動了首屆中小學新課程優秀微課征集評審活動,各級學校和廣大教師對這種新型的資源建設和應用模式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并積極參與了此項活動。微課作為教育領域的新鮮事物,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部分理論研究者和中小學一線教師積極投入微課的推廣應用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1]
“微課”又稱翻轉課堂,是近年來在教育界流行的一種新型教學輔助模式。微課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 1995年提出的一分鐘演講。2008年,戴維·彭羅斯(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提出Micro Lecture的概念,目的是讓教師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國內胡鐵生將其最早引進,并提出“微課”的概念,認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1.便于學生理解課文重難點
“微課”的“微”,顧名思義就是短小精悍,將原本40分鐘教學講解濃縮到5到10分鐘,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煉。因此,教師需在教學中抓住教學重點,通過充分備課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以《山行》這首詩的教學為例,詩人杜牧在詩中描繪的景物“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是這首詩文的重點和學生理解的難點。實踐教學顯示,多數學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理解體會詩中描繪的秋景和詩人抒發的感情。針對于此,教師就應該利用微課進行集中講解。在微課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思考詩人描繪的具體景象,并進一步分析這首古詩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于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讓學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給學生展示更多的秋景山林圖,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2.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小學生持續保持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小學生突出的學習特點,這是由他們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發展階段決定的。因此,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更側重于形象認知。而微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其5-10分鐘時間長度的核心內容對小學生具有極大的適應性。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最大特點是年齡小,還處于典型的形象思維階段, 對于一些比較直觀的形象、鮮艷的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著非常強烈的愿望。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點,將那些原本抽象的、特殊的、不易理解的知識形象化,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繪聲繪色的微課展示中,小學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一些小學生更愛學語文。例如:在《靜夜思》的教學中,即使教師再用藝術性、魅力性的語言對月光照進茅屋的景象進行描述、刻畫,學生都不會有深刻地體會,但若采用微課的形式將這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會使學生頓時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也大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4.幫助學生理解,可意會不可言傳
語文的學習博大精深,很多內容并不是語言能夠表述清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微課的幫助下,讓學生在互動中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各抒己見,將自己的不同見解表達出來。例如:在講解《西湖》這篇課文時,學生對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稱容易理解,但對理解西湖是鑲嵌在這“天堂”里的一顆明珠卻有困難。這篇課文作者以優美的筆調和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西湖秀麗的景色: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一群群白鷗掠過湖面,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好看極了;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個小島——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綠樹叢中;明靜的湖水晃動著綠島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遠處,不時飄來悠揚的琴聲。這些動靜結合的美景若通過微課的形式有針對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就仿佛實地旅游了一次,學生可以邊“走”邊“看”邊討論,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欣賞、交流,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更能幫助學生突破課文難點。[2]
1.硬件不足,缺少經驗
錄制“微課”需要電腦、網絡和相關的錄屏軟件(如Camtasia Studio),但在大部分農村小學,學校沒有專業隔音錄播室,很多教師只能選擇下班后在家深夜錄制。特別是農村教師雖有積極使用的熱情,但缺少培訓的機會,也沒有專門的硬件設施和網絡平臺,大部分教師沒有接受專門的培訓,對相關的應用軟件還不熟悉。以致“微課”的內容和傳統的PPT多媒體教學沒有太多差別,這也就失去了“微課”的意義。
2.使用頻率低
有的學校在全校開展了教學微課大賽,教師只是為了參與學校的活動而在教學中使用微課,但是比賽過后,又恢復了原狀。很多農村教師將精力集中在批改學生大量的家庭作業上,根本無暇顧及這些;還有的教師雖然想用微課,但是苦于微課資源的缺乏和經驗的不足而不得不選擇放棄。
3.效果不明顯
雖然有的教師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微課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并有效地增強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但是,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通過微課學習的效果并不明顯。很多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雖然被吸引過來,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僅僅是存在著一種看熱鬧的心理。
總的來說,“微課”雖位微但不卑,雖課微但不小,雖步微但不慢,雖效微但不薄。微課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雖然會不斷地出現新問題,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能夠為教學提供更高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總結與交流,在行進中思考,有針對性地完善微課教學,推動小學語文微課教學的穩步向前發展。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