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彥海
(永平縣廠街鄉義路村完全小學 云南永平 672606)
農村小學語文興趣化教學探討
茶彥海
(永平縣廠街鄉義路村完全小學 云南永平 672606)
新課程十分注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并達到所有的課都上得有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被興趣激發,以突破課本的約束,走向課外的廣闊天地,涉獵更廣博的知識,一直向學問的蒼穹進發,以煥發出閃爍的智慧光芒呢?這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教學技巧。文章從設置懸念、教學過程開放性和創設生活化問題情景等方面探討了語文興趣化教學的經驗和體會。
語文教學 興趣化 開放性 問題情景
興趣是語文學習的先導。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因此,如果我們的課程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像蝴蝶戀花一樣,徜徉其間,樂此不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新課程教材或彩色套印,圖文并茂,或圖標指示,饒有興趣。有的課后練習設計了識字、寫字、讀詞等諸多內容,采用了游戲、活動的方式,如摘蘋果、走迷宮、涂色彩等,符合兒童喜歡活動的天性,保證了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語文學習。課程教材改革了,我們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如何適應課程教材的變化,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有一些經驗和體會,在本文中與同行進行探討交流。[1]
懸念,就是給人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強烈的想念和掛念。它具有很大的誘惑力,給人造成一種躍躍欲試和急于求知的緊迫感和心情。教學中,善于用懸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要使學生對問題或情節產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對內容的學習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使他們帶著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情境去從事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可以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問題來引起學生心理上的懸念,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一種巨大的誘惑力,從而引發一種很強的情感沖力,誘發其學習興趣,迫使學生集中注意,帶著好奇和緊迫的心情去學習新的內容。[2]
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親自體驗來自生活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內在學習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生活與語文學習之間的聯系,在實際應用中學習語文。[3]
例如:下面幾道題,做過的人無不說不可能得出這樣的答案。不妨讓學生試試:
1+1=1 2+1=1 3+4=1 4+9=1 5+7=1 6+18=1
怎么會這樣呢?其實,只要我們給這些數字加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其結果就可以成立,完全正確。如:
1(里)+1(里)=1(公里)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4(點)+9(點)=1(點)(即13點)
5(月)+7(月)=1(年) 6(小時)+18(小時)=1(天)
簡單的數字游戲告訴我們,面對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東西,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思考,跳出習慣的邏輯圈圈,就會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使“不可思議”變為“可能”。
“教”是為了讓學生“用”,而不是為了讓學生“記”。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學生建構童話,更不能脫離生活和現實。相反地,從現實出發,從生活情景出發,還更能激發學生潛意識里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語文現實”理解情景,發現語文,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語文化,把語文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索——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首先,這一方法可以運用于“語言運用”中,如:
1.仿照例句格式,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仿寫: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兒童,一只送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給早春,一只送給晚秋;如果愛是左右手,如果愛是左右手,
2.選取生活中你認為值得稱贊的事物,用詩的形式寫一段贊美的話。
其次,這一方法可用于“作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于將學生框在了一定的框內,給定你一個題目,就只能讓學生寫此題目。而現行新教學理念,則只給學生一個“話題”范圍,讓學生可以圍繞此話題來抒發或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由于以往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早已在“聽”、“記”、“考”的三位一體中走向了雷同與平庸。面對所給的話題,當他們拿起筆時,卻沒有寫出自己真情實感的勇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身邊生活中的小事出發,在作文中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說出心中特別想說的話。
總之,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愿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學生能夠輕松地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自然而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作快樂的享受。教師要想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 ,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語文教學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發現,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4]
[1]唐思群、屠榮生.師生溝通的藝術【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
[2]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5重印。
[3]柳斌.教育方法與藝術全書【M】.中國物資出版社、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2。
[4]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