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榮
(徐州市第十中學 江蘇徐州 221000)
思品課小組教學的前置性工作
陸 榮
(徐州市第十中學 江蘇徐州 221000)
本文以思品課教學為例,指出為保證小組教學的有效運轉,教師必須做好一些教學準備工作。與傳統教學不同,這些前置準備只能提前而不能延后。小組教學的前置工作主要有學習任務的前置、規則評價的前置、學習環節的前置等。
思品課 小組教學 前置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盡管備了課,但課堂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使得原定教學計劃不能完成。剛開始嘗試小組教學的教師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諸如:怯于表達的學生、亂糟糟的紀律、低效的討論、倏忽而逝的時間……。有的教師認為:這是小組教學中不可解決的問題。但我們認真分析后就會發現:這些并不是小組教學的特點,而是我們沒有把握好小組教學的操作要領,沒做好其前置性工作造成的。
那么,以思品課小組教學為例,教師要做好哪些前置工作呢?
小組合作學習是任務性學習,是通過學生獨立或合作的任務完成而實現學習目標。因此,小組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學習任務的前置性設計,這是課堂成功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初三中考復習《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一課時,我對任務做了三個方面的思考和布置。
第一,根據目標(面向中考),設計了任務的內容:1、背誦熟記知識點;2、做練習冊中相關選擇題訓練;3、學生挑選生活情境,針對知識點設計問答題。
第二,根據學情(學生之前熟記過知識點),制訂任務完成的方式和時間:三個任務中,1和2都比較簡單,設計為獨立學習、共15分鐘完成;而任務3(設計問答題)則需要學生從出題者角度深度認知知識,任務新穎且有難度,因此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的合作、班級的交流,共用20分鐘;剩下的10分鐘則用來作任務學習的測試。
第三,設計任務達標的測試和反饋:挑選學生設計的問答題作小測試并互批互改,既達到練習目的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實踐過程中,這節課因細致而明確的任務布置,進行得有條不紊、緊張有序。要注意的是,任務的有意義性選擇尤為重要。如在《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蘇人版七上)中,我把任務確定為通過“看、做、思”來感受、學習和思考多彩的文化習俗。“做”是任務的重點,通過規范的查閱資料和演示的合作活動感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這兩個活動用時近30分鐘,但是非常值得。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如何查找及做資料記錄,比較教師對習俗的講述更有意義;在互相演示習俗中,學生不僅增加了知識,而且認識到人與人的交流也是拓寬知識的渠道;尤其重要的是,在過程中他們的動手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可見,學習任務是否有意義有興趣、是否與學生能力相匹配、是否簡潔明確細致,都需要教師根據目標和學情去認真的思考和設計。惟有如此,方能為小組學習的順利前行鋪平道路。
小組合作學習以學生間的互動學習(如討論、學生“教”學)為特征。為使這種人際間的交往學習高效有序,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建立適宜的規則及評價體系。
思品課要求學生能夠針對社會生活現象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深入的分析以及大膽的質疑。因此,可以開拓思路、碰撞“火花”的討論式學習就成為思品課教學的常用手段。為了保證討論的全員參與和有效性,我設計了這樣的規則和評價:
討論規則
1.第一輪要依次匯報,與前人發言雷同的不再重復;注意傾聽,每個人的發言要從對前一人發言的評價展開,也可以針對他人發言提出問題。
2.第二輪可自由發言,平時發言機會少者優先,最后發言的要總結。
3.注意:發言人在小組成員都發言之后才能進行第二次發言。
評價辦法
1.獨立學習:自評。完成得一顆星,完成好得兩顆星。
2.組內討論:組長評。參與一顆星,表現好兩顆星,非常好三顆星。
3.班級討論:教師評。小組分即個人分,幾人參與即幾顆星,表現好再各加一顆星。
4.總評:合計上述得星數,作為本課學習成績。
規則評價在使用中要注意循序漸進。比如,我在徐州十三中借班上課時,學生為初次見面。因此我就從最低要求開始:提出“只要圍繞問題講話就可以得分,講得好雙倍得分;組里講有個人分,班級講有小組分”。我還在導學案上把評價分數變化為過關的獎勵品――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飛機以及“金幣”等圖案。由于與熟知的游戲規則類似,學生容易掌握并積極出色地完成了學習。
小組學習規則和評價的建立,需要教師對學生逐步的、不懈的訓練,以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而學生對規則和評價辦法的掌握意味著其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也為后續高效課堂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小組學習環節的前置也可看做是學習時間的前置。例如,把原定本節課時的獨立學習內容前置到上一節課,而本節課就形成了“合作交流——檢查測評——獨立學習(下節課內容)”的流程。
深思后,我們會發現:小小的改變意義卻極大。學習需要由感知到內化的過程,問題也需要深思熟慮,但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又使得對時間的需求不同。學習中,優生往往要求立刻討論交流,而這給其他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并打斷其思維的進程。長此以往,其結果必然不利于合作學習的良性發展。獨立學習的前置就可以給每個人更多靈活的思考時間(慢的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思考),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后續的合作學習。此外,知識由于兩節課的跨度,形成一種延續性,其內化和鞏固的效果會更好。
小組教學中,我常在每節課的后10分鐘安排學生準備下節課學習。比如,布置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來講述諸如自尊自信、孝敬父母等問題的理解。如果在課堂上要求立刻回答,有的學生就想不起來。但當他在課后和朋友、家人交流或者查閱相關資料后就可以很好地舉出典型事例。
學習環節的前置使思想在課與課之間有了積淀,學生的交流和展示欲望就變得很強。這樣,在加入了生活調料的時間煨燉下,學生的課堂表現自然是積極活躍而且富有靈性。
小組教學的前置工作有別于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準備,它不僅包含了后者對教材、學情的掌握等必備的教師素養要求,還包括了更多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準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小組教學的前置性工作并不意味著加重教師負擔,而是恰恰相反:這種前置做得越充分,學生越會自主學習,教師在課上也就越輕松。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積極的前置也是思品課小組教學成功的一半。且讓我們用心“前置”,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