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強 李洪艷(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中學 天津 301709)
課堂教學行為分析
陳仲強 李洪艷
(天津市武清區南蔡村中學 天津 301709)
本文,以我區高中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從課堂知識、學習動機等側面,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評價。分析表明:在現今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行為仍占主導地位,但教師的觀念已開始轉變,新的行為方式正在走進課堂。但在教學的許多環節中仍然反映出教師的矛盾心理,體現出中學教師在傳統與現代、求穩與求變中痛苦的抉擇。文中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際和新課程理念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很強的建議和做法,求得同伴互助,共同發展。
行為 分析 改革
目前,我區的課堂教學還是以接受式學習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授課,“復習提問→引出課題→講解概念→鞏固練習→歸納總結”,復習課;“知識點的歸納整理→例題→練習→測試”。教師耐心細致地分析和講解,學生則忙于緊跟教師的思路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模式,顯然受到越來越多的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應當承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其固有的生存空間,就目前的教育環境以及學生而言,接受學習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1]
1.課堂知識歸類
在課堂中,課程的知識大體包括三類:A型: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B型:教師個人的知識;C型:師生互動產生的知識。在課堂中,A型知識占了絕大部分,如概念的定義,例題、習題的求解及答案。其次是B型,如易混概念的辨析、題目解題思路的歸納、解題方法的介紹等。B型知識是當前中學教師最重要的,越是有能力有經驗的教師越重視學科知識的個性化,這種個性化的知識對學生的幫助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的學術權威也植根于此。C型知識是即時生成的??上У氖怯捎趲熒雍苌?,很難發現,而這種知識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就目前來看,中學課堂師生如何互動,如何挖掘C型知識,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探索過程。
2.學習動機思考
心理學家從傳統意義上把動機的概念用來解釋行為的主動、方向、強度和堅持性。教師的職能就是要利用教育技巧達成這一目的。如:以激發動機開始的教學活動其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從情感、態度方面激發學習動機會使學習動機更有持久性。在我們看到的復習課上,老師強調要重視某種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唯一的原因就是高考,這對激發學生的短期學習動機是有效的。殊不知,即使是應試中的很多能力也是學生成就事業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社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高強度的持久的學習動力。[2]
3.教師關注的分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過分關注學科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終生學習的愿望,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期發展都是不利的。
其次,對學生發展的需求及發展中富有個性化的學習關注不夠。在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及時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教師也注意到了,但沒有充分關注。整節課都是教師的方法、思路,學生沒有展示的空間。在講解每道習題前,給學生一兩分鐘的思考時間是對的,但講解完畢就立即進入下一道題,顯然沒有留給學生深入研究的時間和發現、提出新問題的余地。沒能把學生流露出的這種需求充分挖掘出來。
1.教學情境和教學模式的反思
一堂課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應當設計和安排一定的環節和學生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下通過分析、綜合、歸納、討論、探究去建構知識。例如“洋務運動”這一節,在課后提出問題:“結合史實,談談你對洋務運動的評價”,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新文化運動”這一節可以設計一道開放性試題:對“打倒孔家店”口號的評價,要求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類似例子有許多,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歷史、詰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顯然很多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除了能力問題,主要還是觀念問題。
2.師生互動流于形式
課堂提問多以群問群答方式居多,教師對全體學生發問,學生齊聲回答或附和,這種提問是教師講授過程中調動學生思維的常用手段,也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多種渠道之一,通過應答學生的數量、聲音的大小、語氣來了解學生對所講知識的理解程度。但是,這種反饋有時是失真的,許多學生,包括優秀學生,大聲回答只是為了表示跟老師配合(特別是有人聽課時),或是掩蓋自己開小差的行為,因為教師的發問大部分是 “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很少有思考性、探索性、發散性的問題。因此通過群答獲取的反饋信息,倒不如以觀察學生的眼神、表情獲得的信息更可信。許多老師將群答視為師生互動的重要標志,就更具有片面性了,這種問答很難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真正的交流。[3]
3.激勵性評價不足
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表現經常給予恰當的激勵性評價,以激勵學生滿腔熱情地思考后面的問題。這種評價是過程性的,僅就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突出表現給出質性評價,不涉及量化的成績或分數,這種評價方式是課堂中所缺少的,也是我們廣大教師應充分關注的。
歷史課堂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究的地方,改進措施還未成形,望廣大共勉。
[1].趙亞夫,《歷史課堂教學實錄分析的價值與操作》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5
[2].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 教學科學出版社 ,2008
[3].李松林,《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導論》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7
陳仲強 男 1976年3月 籍貫 天津武清 漢族 大本學歷 中學一級教師 現為高三年級組長.
李洪艷 女1978 年6月 籍貫 天津武清 漢族 大本學歷 小學高級教師 現為小學二年級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