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PP)是個專注新聞攝影推廣的非營利機構,注冊地在荷蘭,在中國被稱作荷賽。WPP從1955年開始評選年度照片,后來評選的范圍一再擴大,設置的獎項不但覆蓋了“突發新聞”和“一般新聞”,還有“當代熱點”和視頻新聞等種類,就照片而言,有單幅獎項和組照兩種,今年還特地增設了“長期項目”,以獎掖那些長期投入社會現象觀察和拍攝的攝影師。在剛剛揭曉的2014年度獲獎照片里,有不少中國攝影師的名字。這說明中國的新聞攝影的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了WPP的影響何其強大。
由于獎項設置覆蓋面廣,每年參加WPP評選的攝影師都很多,今年更是有5692名攝影師參賽,提交了總共97912張照片。不管從哪個角度看,WPP現在都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新聞攝影賽事。由于WPP多年來選聘歐美主流媒體的圖片編輯遴選照片,從這個賽事的組織和評選里面,可以看出新聞業正在經歷的巨大的挑戰。這種挑戰包括技術和觀念兩個方面。
從技術的角度說,在去年的評選結束后,WPP就委托英國學者大衛·坎貝爾從事一項研究,并最終提交了一份關于新聞和紀實攝影的研究報告。報告討論了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出現的“影像操控”行為。刪改、剪裁和加工照片的行為,從攝影術誕生以來就屢見不鮮,但對以真實性為主要追求的新聞界來說,這類修改可能使報道陷入嚴重的倫理困境。進入數碼時代之后,由于操控照片效果變得更加簡單,這類操控甚至讓WPP這樣最高級別的攝影賽事也備受困擾。這份報告試圖畫出一條相對清晰的界線,來描述一些常見的操控照片的做法并提供一個“可接受的標準”。大衛·坎貝爾對全球15個國家的45名業內人士做了調查。報告用“影像誠信”來概括自己的訴求,并建議了一些具體做法,以保證在計算機環境中照片的真實性。從報告全文來看,這個問題最終仍然要訴諸新聞攝影行業的軟性約束和攝影師本人的價值取舍。換言之,那些困惑和考驗WPP的老難題一仍其舊。
年度照片是WPP的最高嘉獎,也是其價值觀念最集中的體現。回顧60年來WPP評選出來的年度照片,絕大多數年份的年度照片都和戰爭、暴力、饑餓等社會苦難有關。這一種形成了WPP的傳統,也最能夠看出他們對新聞攝影的理解。簡言之,新聞照片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對歷史事件特別是其中的弱者和受害者命運的記錄和對現實的批判。這種立場和歐美主流新聞價值理念是契合的。視覺因素——構圖、光線、氣氛——當然也在考慮之中,但不能與其價值相沖突。有些年份,因為照片的構圖和光線非常完美,還會引起各種各樣的非議,似乎視覺上過于完美,就會分散悲劇的主題,美化現實,弱化照片的批判意識。
年度照片是一種抵抗遺忘的努力。這件事堅持了60年,也說明抵抗遺忘始終是新聞界最迫切的問題。60年的堅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毫不含糊地說,WPP就意味著歐美新聞界對照片的主流標準、口味和偏好。從過去60年的實踐看,WPP評選標準的變化并不明顯,小的調整不可能離開歷史的框架。今天的評委不可能推翻過去,另外搞一套標準。對參加比賽的攝影師來說,他們中大多數人的風格,正是在以前的獲獎照片影響下形成的。所以,看上去是評委通過挑選年度照片決定WPP的標準,但評委選擇范圍之內的照片,本來就是WPP標準的產物。
這種傳統是如此強大,以至于近年來經常遭到批評。有人說WPP消費暴力,有人說WPP因襲守舊。WPP顯然是在不情愿但努力去回應這些批評。在2014的新聞照片中,一張關于馬航在烏克蘭上空被擊落事件的報道,從各方面看都無懈可擊。由于烏克蘭局勢是去年全球新聞的最大熱點,這張照片成為年度照片的呼聲很高。但最終評委選出的年度照片是關于俄羅斯同性戀問題的。獲獎照片的氣氛靜謐,畫面很美,盡管話題本身和拍攝手法都不算新鮮,但放在WPP年度照片的歷史上看,卻可謂反傳統之作。
如何在一個文化多元的世界里平衡各種聲音,不但是WPP,也是整個新聞界的問題。問題是讀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年度照片只能有一張。到底是誰的聲音和立場值得被呈現出來呢?WPP的困擾和爭議恐怕還會不斷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