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葉雪楓

年輕人同樣青澀、迷茫,同樣渴望“不平凡”,相似的心理情境注定了小說里的能量還將“薪火相傳”。
那些年的正能量,跨越時空,依然強大。
1975年,在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的路遙開始創作他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個平凡世界里,一群不平凡的農村青年,通過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的故事,花了他十多年,整整寫了100萬字。
小說首次出版后,一開始并沒有引起太大反響,直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一個編輯,將它拿去以小說連播的形式播出,隨即引起巨大反響——“那時候電視機還沒普及,大家都聽收音機。有這么一個奇觀,每天中午12點半,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會聽到播這個小說的聲音,所有的人都在聽。”全景式的中國陜北鄉村生活,迅速感染了一代中國人。
2015年,距離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完稿,又過去了二十多個年頭。今年,它被改編成了56集電視劇,于2月26日強勢登陸東方衛視首播。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由著名導演毛衛寧執導,國家一級編劇溫豪杰親自執筆,佟麗婭、袁弘、王雷、李小萌等主演——可謂是60后的導演,70后的編劇,80后的主演,影響的不只是90后,還有許許多多當年躲在宿舍床上點著蠟燭看小說的人們。孫少平、孫少安、田曉霞、田潤葉……這些再熟悉不過的人物,又將隨著最新的演繹,逐一回到眼前。
茅盾文學獎的一頂皇冠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誕生在陜北一戶普通的農村家庭。年輕時,他在城鄉間輾轉,艱苦求學。20歲那年,路遙回鄉務農,做過教師等許多臨時性工作,直到1973年就讀延安大學中文系,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獲獎無數,尤以《平凡的世界》最深入人心。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僅僅一年多后,路遙就在陜西西安病逝,年僅42歲。盡管作者英年早逝,但直到如今,《平凡的世界》仍是茅盾文學獲獎作品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的一頂皇冠”。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巨著,《平凡的世界》脫胎于作者的真實生活,記錄了“文革”末期一代農村知識青年的成長和蛻變,可謂是那個時代青春勵志小說的代表。
電視劇發布會上,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趙麗宏向路遙致敬:“路遙先生年長我三歲,我跟路遙先生見過兩三次面,沒有很多交往,但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個作家。他說過,他要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我覺得路遙先生的一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真理,表達人間的真情。我跟他的經歷非常相像——他在陜北農村務農的時候,我也是每天白天干最苦最累的活,晚上在小油燈下看書、寫作。那個時候,夢想非常簡單,就是有書看,可以自由地在油燈下寫我的感情。生活再苦再累,但是有一盞油燈,有我可以讀的書,人生就可以延續下去……”
在路遙的“共鳴一代”里,還有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小說里,主人公孫少平說自己“遲早要扒火車去外面的世界”。這句話深深鼓舞了當年的潘石屹:“《平凡的世界》對我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從孫少平的童年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小時候,看著家鄉東山腳下的火車站,我就想,我一定要從這個山溝里出去。”此后,每當生活中遇到困惑委屈,潘石屹就會翻開《平凡的世界》尋找精神力量支撐,據說前前后后反復讀過七遍以上。
“與路遙同時代的作家很多,同樣描寫苦難、貧窮、卑微……”電視劇導演毛衛寧說,“但唯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超越了貧窮卑微,超越了殘酷的生活,以一種詩意的方式表現那個特殊的年代。”
正能量永不過時
時光易逝,轉眼間,80后、90后們緬懷歲月的渠道已經變成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像《平凡的世界》這樣樸素、真摯到顯得有些“過時”的故事,會僅僅成為上一代人的念想嗎?
而在這個《何以笙簫默》與《武媚娘傳奇》爭搶收視冠軍、劇王劇后都被各種“斗”劇霸占的年代,電視熒屏上還能有《平凡的世界》的一席之地嗎?
1998年,中科院所做“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調查中,《平凡的世界》位列第六。2000年,《平凡的世界》入選“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2015年,百名志愿者在鄭州城區標志性建筑內,以不間斷接力的方式朗讀《平凡的世界》迎接新年……可以看到,今時今日,《平凡的世界》仍然在影響中國——雖然小說講的人和事屬于三四十年前,但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仍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年輕人同樣青澀、迷茫,同樣渴望“不平凡”,相似的心理情境注定了小說里的能量還將“薪火相傳”。
“許多90后看了電視劇以后覺得熱血沸騰。”制片人李娜告訴《新民周刊》,“確實這個作品離他們很遙遠,是他們父輩年輕時看過的作品,但是當他們看了之后,卻發現很多共同的地方。一樣的困惑,一樣的徘徊、取舍。”
小說中,孫少平放棄了家里給他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工作——在上世紀70年代,“小學會計”這個鐵飯碗幾乎可以算是現在的國家公務員了,可他卻選擇出去打工。所有人都無法想象,更無法理解,連他的家里人都覺得他一定是腦子出問題了。但這種看似“離經叛道”的行為,今天的年輕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共鳴。
孫少平說:“我活著不是就為了活著。”他的創作者路遙說:“人生來就是要奮斗的。”在小說末尾,他這樣寫道:“依稀聽見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滿活力的歌在耳邊回響。這是贊美青春和生命的歌。”這就難怪,許多年輕人會從三四十年前流行過的題材繼續吸收正能量——“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同父親原來是一代人。”
對80后的佟麗婭來說,演出田潤葉這個角色,絕不只是和自己人生無關的憶苦思甜那么簡單。“我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柔弱。”佟麗婭告訴《新民周刊》,“我本身就是西北的,生在新疆,性格挺豪爽,挺漢子的。”
自封女漢子的她,親身經歷過和劇中人物相似的“逐夢”——12歲,她就離開家,出去學跳舞。畢業之后分配了特別好的單位,卻一個也沒去。“當時我的檔案留在一個歌舞團里,應該是要去那個歌舞團報到,結果我去的第一天就自己跑了。因為我覺得那個歌舞團是我爸爸選的,我自己覺得,不行,我要去北京,就跑掉了。我就是那種很想離開家里出去闖一闖的那種人。”
到北京,佟麗婭報考了中戲,沒給自己留后路,“考不上就得去新疆的餐廳打工”。她也經歷過“黑暗的一年”:“剛來北京沒幾年,我的普通話還有新疆羊肉串味兒,同學都笑我,覺得世界都黑暗了,一面是很想努力地學,但一面又有點抵觸……”
“我也是從新疆,很偏遠的地方,一路奮斗到了北京,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如今,聽說她要演出《平凡的世界》,佟麗婭的父母特別期待:“這個小說的正能量真的太強了。”
“平凡體”陜普風行
電視劇版《平凡的世界》投資過億,制片人坦陳:“一劇兩星時代,這樣的花費在其他劇組都不敢想象——沒有一個劇組能搭一個學校,搭一個廠礦,搭一個鐵路,搭一個大壩,搭一個城市……用所有的特技做一些有文化意義的事情。”
以電視劇形式呈現文學巨著,往往吃力不討好。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前后歷經近十年。發布會上,編劇溫豪杰說話都漏風,一張嘴,少了四顆牙:“因為創作這個戲每天要工作17到22個小時,要對得起路遙先生的這部作品,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每天需要大量的香煙來支撐,一根接一根就把牙給抽壞了。”
飾演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的是青年演員王雷和袁弘。王雷每天都找機會和組里的陜北老鄉聊天,學說陜北話、了解陜北本土文化,“不能讓觀眾覺得一個城里人穿了身農村衣服在這兒假模假樣的,那就太失敗了”。袁弘更是自嘲說:“以往都靠刷臉,刷臉進大學,刷臉演戲,幾部紅劇都靠顏值,可是刷著刷著發現,還是得靠實力。”
為了讓袁弘體驗陜北青年孫少平的艱苦生活,導演特意將他的戲安排得最緊最密——“讓他A組拍完拍B組,B組拍完再拍A組,增加那種疲勞感。”劇組連炒菜都不怎么放油,露天開飯的時候一碗飯里就能混進半碗沙土,演員們在每天吃不飽的狀態下進行高強度鍛煉,每個人都瘦了3斤到20斤不等。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鍛煉下,袁弘忽然明白了:“哦,原來書中的少平,他面對的是這樣一種環境。”
為了演好陜北女子田潤葉,首次出演年代戲的佟麗婭也一改往日溫婉形象,改口說起了陜北話。陜北話也被主創們譽為“我們這部戲的語言”,因為當年路遙正是在陜北話的語境下寫就這部小說。戲拍到后來,劇組幾乎人人都能說一口鼻音很重的地道“陜普”,甚至還繼“甄嬛體”之后又創出了一個“平凡體”,引領起了觀眾學說陜北話的熱潮。
2月13日,農歷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官方通訊社的表述是:這里曾是習近平年輕時插隊的地方,從15歲到22歲,習近平在這里度過了整整7年的光景,剛來時迷惘、彷徨;離開時,已經有著堅定的充滿自信的人生目標……
這個勵志過程,與《平凡的世界》有著同樣頻率的共鳴。
陪同習近平來看望鄉親們的還有他的夫人彭麗媛,習近平用陜北方言向鄉親們介紹彭麗媛:“這是我的婆姨。”幾年之內,習近平已經在國民中擁有了大批粉絲,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會成為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基本觀眾群。
原汁原味的再現
其實《平凡的世界》早在1989年就拍過一版電視劇,但集數不長。如今改編成56集鴻篇巨制,光是出場人物就多達80余個,對編導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編劇溫豪杰說自己“懷著敬畏之心,戰戰兢兢地改編它。與其說是改編,倒不如說是再現。因為文字作品有大量的內心描述、情緒描述,也有大量的歷史背景和環境因素。但影視是聲畫藝術,聲畫賦予了小說生命力,但是如果我們把原著中那些無法外化的東西回避掉,或者說偷懶,那就是對作者最大的不敬。真正的尊敬,是把文字變成聲畫、變成形體、變成臺詞,把它們再現出來”。
為此,溫豪杰改變了小說原著以孫少安、孫少平兩兄弟為主的雙線結構,將劇情改編為三個主角、三條主線并進——孫少安、孫少平、田富軍,分別代表農民、學生、干部。“這三條線齊頭并進,通過三個人各自發散的人物關系,滲透進時代各個層面,還原那個奮起改變個人落后命運的時代。”
80多個出場人物里,從中央的副總理、省委書記、市委書記,一直到鄉長、村長、社員,形成了一個縱向的時代組成。而農村中的三個家族,又構成了橫向結構,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宏大的時代。
戲將要殺青的時候,劇組輾轉到陜西榆林——這是路遙當年出生的地方,也是如今的路遙紀念館所在。主演王雷帶著電視劇的片花進館。“紀念館很大,看到路遙老師的蠟像,惟妙惟肖,就跟一個真人在那里抽煙的感覺一模一樣,自己也有點恍惚,就問工作人員,我能不能走進那個區域,紀念館的人愣住了。我說,我就一個心愿,想舉著iPad,把《平凡的世界》的片花給路遙老師的蠟像看一遍……”他舉了四分鐘,臨走之前,在紀念館門口深深鞠了三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