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倫

以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為一把手的“基輔領導班子”,緊緊團結在“偉大領袖”普京周圍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們,以及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帶領下的“歐盟領導人天團”。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展開了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斗爭。
如果有人發起投票,評選這一年來,對烏克蘭局勢最操心的幾個“領導班子”。相信得票數目的前三甲會是——以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為一把手的“基輔領導班子”,緊緊團結在“偉大領袖”普京周圍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們,以及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帶領下的“歐盟領導人天團”。
在烏克蘭局勢愈發惡化,烏東部戰火四起的今天,這三個一年來為了烏克蘭殫精竭慮的團體,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展開了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斗爭。
火藥味十足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月12日報道,德國、法國、烏克蘭及俄羅斯四國首腦2月11日晚間開始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獨立宮展開會談。這場舉世矚目、被世人寄予厚望的談判能否為曠日持久的烏克蘭危機帶來一絲轉機?乍一看來似乎希望不大,但法德領導人此前均表示,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為烏克蘭爭取和平。而從明斯克傳來的消息也顯示,這場從一開始便注定艱難重重的和談有了不少進展。
外媒稱,會談從當地時間11日20時左右開始,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先進行了兩個小時的小范圍磋商,后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有代表團成員參與的會談,然后又轉入小范圍閉門會談,整個過程通宵達旦,達十幾個小時。
俄新社報道,會談于當地時間2月12日結束,據悉,會議初步達成了關于烏克蘭危機的協議——包括撤出重型武器、建立非軍事區以及烏東部未來地位等問題。烏克蘭總統辦公廳發言人瓦列里·恰雷透露,各方已就兩個文件達成了80%的共識。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則表示,可能將簽署關于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文件。該文件將在經四國領導人簽署后移交給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小組(烏克蘭、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2月12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說,俄羅斯、烏克蘭、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在四國峰會上就化解烏克蘭危機的一些“主要”議題達成一致。沖突雙方將于15日起在烏克蘭東部實施停火,隨后撤出重型武器。
上述協議的達成看似輕描淡寫,但是,當我們仔細地審視這場會議之后,才會發現能夠獲得這樣的結果,實屬不易。
最令人驚訝的無疑是這場四方會談的時長——整整17個小時,如此高強度的談判工作,以致于許多以精力充沛著稱的官員和記者都累得直接睡倒在工作臺或是沙發。
會議時間之長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場會議的激烈,各方與會者可謂是一個細節都沒有放過——幾乎是寸土必爭、寸步不讓。但是,談判畢竟是妥協的藝術,幾番討價還價,這才有了上述的初步協議。
而從一些有趣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會談真可謂是火藥味十足:會談之前,各國領導人簡短會面的時候,波羅申科沒有給自己的“冤家”普京哪怕一點笑臉——盡管普京在伸手準備握手時面帶著微笑。而在之后的合影中,波羅申科有意地站在距離普京最遠的位置。甚至在幾位領導人一同上樓之時,波羅申科也是面色凝重地和默克爾、奧朗德一同商量著什么,時不時回頭甩給普京一個充滿敵意的眼神,倒是一向不茍言笑的普京,和作為東道主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談笑風生地走在后頭。
而進入到會議以后,波羅申科也是刻意地坐得離普京遠遠的,以強硬著稱的普京則在會談中折斷了自己手中的筆。明爭暗斗,可見一斑。
回到會議的內容上去,此次會議的重點,依舊集中在四個方面,也就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四個主要分歧點上。
其一,是分界線的確定,烏克蘭堅持按照去年9月簽訂的明斯克協議中劃定的分界線,俄方則要求確定新的分界線——但是如果按照所謂的“新分界線”,民間武裝將控制其目前已占領的所有領土,這恐怕是基輔方面所難以接受的;其二,烏方要求所有俄羅斯士兵和軍事裝備撤離烏克蘭境內,而俄方則一再堅稱烏克蘭境內并沒有俄士兵和軍事裝備。其三,是邊境監管,烏克蘭方面希望完全恢復對自己東部的監管,但俄方表示,至少部分邊境仍須由民間武裝來監管。
最后一點是烏克蘭東部的自治權問題,烏方認為可適當給予民間武裝控制下的地區以自治權,俄方則要求烏方給予烏克蘭東部的兩個共和國高度自治權,并要求波羅申科做出明確保證,停止對烏克蘭東部的經濟封鎖。
從烏克蘭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提出的幾個要求盡管有些難以接受,但是未必沒有商量的余地。首先,以烏克蘭的軍事實力,若是龐大的俄羅斯真的全力攻擊,以烏克蘭如今窮得叮當響的財政狀況來看,恐怕不出幾日,基輔的國會大廈就得插上俄羅斯國旗。
其次是一個領土完整的問題,去年4月份,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在此后接近一年的時間里,烏克蘭政府軍一直在與烏克蘭東部的親俄武裝進行作戰,以緩解其分裂趨勢。
因此,可以這么說,基輔的底線就是不能分裂烏克蘭。而會議的發起前提正是保持烏克蘭當前的領土完整。
而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其實莫斯科的著眼點已經不止于在烏克蘭獲得多少利益了,若是烏克蘭東部地區真正獲得高度自治權,那么俄羅斯將在實質上獲得該地區的大部分主導權,同時避免了分裂烏克蘭的罵名。實際上的控制,遠比名義上的擁有來得實在,普京自是樂意這么做。
烏克蘭問題的成功化解,也將為俄羅斯當前的經濟重壓減負不少,與最大經濟伙伴歐盟的貿易也將逐步恢復,這是俄羅斯最愿意看到的場面。
阻止烏克蘭加入歐盟,不讓美國的勢力延伸到自己的家門口,也是俄羅斯的目的之一,如今協議達成的背后,無疑是烏克蘭實質放棄了加入歐盟的努力。
矛盾的主體雙方,各有其后退一步走的空間,加之法德兩國從中不遺余力的斡旋,那么協議的初步達成,也似乎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缺席的美國
本月初,《紐約時報》曾報道稱,美國白宮正在認真考慮向烏克蘭政府軍提供“殺傷性”武器。而此前,美國只向烏方援助防彈背心、夜視儀、坦克配件及醫療設備等防護器材和“非致命性”軍事裝備。
報道稱,美對烏軍援可能包括無人機、反坦克導彈等先進武器。2月5日召開的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總兵力由1.3萬人增加到3萬人,并組建可在48小時內投入戰斗的“矛尖部隊”,同時在波蘭和羅馬尼亞設立前線司令部,在保加利亞及波羅的海三國分別建立指揮和控制中心,以加強北約東部防線的兵力部署和軍事準備。
如此大張旗鼓,山姆大叔和他背后的北約已經將矛頭完全對準了俄羅斯。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次四方會談,烏克蘭來了,俄羅斯來了,歐盟也來了,唯獨美利堅不見蹤影,“三缺一”的局面也讓這場會議“失色”不少。而在會議達成初步協議之后,美國也是一反常態地表示歡迎。
無論是歐洲刻繞開美國,還是美國有意回避,在烏克蘭的亂局中,美國顯然已經不是掌握主導權的那一個。當然,美國人也是有自己的顧慮。
首先,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之后,一直在推行重返亞太的政策,而對于烏克蘭,盡管美國政府一直渴望借助烏克蘭局勢削弱俄羅斯,但是總體來說,奧巴馬政府還是在持一個觀望態度。
其次,ISIS在中東興風作浪,并且變著法子和美國人作對,“伊斯蘭國”或許才是美國人真正的心腹大患。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來源于美國與歐洲的意見不合。可以說,美國是不折不扣的“主戰派”,然而,與俄羅斯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歐盟卻顯然是“主和派”,這使得美國無論怎么做,都顯得孤立無援。
就在本月初,烏克蘭局勢無限惡化,幾乎陷入全面戰爭之時,德國總理默克爾火速訪問美國,與奧巴馬展開會晤。
會晤之后,默克爾與奧巴馬在白宮的新聞發布會上共同表示,烏克蘭危機只會強化美歐關系,并說,將會繼續尋求以外交方式解決烏克蘭問題。話雖如此,但是,在實質上,美國與歐洲在對烏克蘭問題的解決思路上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美國不與烏克蘭接壤,不與俄羅斯接壤,也不與歐盟接壤,可以這么說,整個烏克蘭危機中,美國都可以隔岸觀火。美國更是抱著一種冷戰思維,企圖把烏克蘭變成“新冷戰”的前沿陣地。
但是,歐盟不一樣,歐盟和俄羅斯、烏克蘭都直接接壤,彼此間的貿易合作也十分密切,歐盟各國尤其是法德兩國都很清楚,在烏克蘭問題上耗下去,非但沒有什么意義,對自己的經濟也是一種傷害。把俄羅斯逼急了的后果,想必歐盟也很清楚,最近俄羅斯在烏克蘭試驗新武器,就是在向歐洲發出警告。
推動和平進程,進一步解除對于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對于當前內部經濟發展不均衡也并不團結的歐盟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在2月6日召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剛剛結束“莫斯科會談”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明確表示:“這場危機不可能以武力解決,更多的武器無濟于事。這是痛苦的現實。”類似的話,默克爾在華盛頓也曾反復強調。
不管是不是為了給美國一個臺階下,默克爾真正是站在歐盟整體的利益角度,說出了這番話。只是,不管是美國的鷹派或是德國國內的反對派還是會指責默克爾的做法是“愚蠢”的,是“綏靖政策”的延續。
真能停戰?
據法新社2月12日報道,烏克蘭方面稱,在俄、烏、法、德四國領導人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就烏克蘭危機展開馬拉松式的四方會談之際,有50輛坦克從俄羅斯駛入烏克蘭境內。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警告稱,在周六晚間停火協議生效之前,這一旨在結束烏東部戰爭的協議仍“十分危險”。波羅申科還指責俄羅斯不管2月12日在明斯克簽訂的和平協議,“明顯增強”了他們的攻勢。
而在之前的兩天時間里,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武裝的激烈交火中,又有約50人在該地區喪命,其中有士兵也有平民。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自烏克蘭東部點燃戰火近一年來,已有5300人喪生,因戰亂而逃離家園的人更是難以計數。
一年時間里,原本的一國同胞,卻因為政治的原因,兵戎相見,事到如今,大概早已是勢同水火,能否就因為這一紙停戰協定就放下武器?
美國的態度也依舊捉摸不定,五角大樓和國會大廈中的諸多鷹派,紛紛希望俄羅斯卷入到烏克蘭的纏斗之中,進而衰弱。所以,美國或許并未放棄向烏克蘭提供致命性武器。而那份協議本身也存在不完善之處,例如在修訂烏克蘭憲法上的分歧。
去年9月達成的那一份停火協議,由于雙方缺乏互信,導致最終被撕毀。就目前雙方的信任狀況,很難保證當前的協議會長久下去。
孱弱的烏克蘭已經無法再承受更多的傷害,在戰亂波及之處,基礎設施癱瘓,難民流離失所,食物、藥品緊缺……
只不過,這些現實,在大國的博弈中,失去了意義。我們能做的,唯有祝福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