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軍
多年來,我校以“小學道德教育的探討”作為科研課題來抓,以“感恩幸福,快樂成長”為目標,緊扣“認知明理、強化訓練、環境熏陶、檢查督促、考核評比”五個環節,認真實施,成效顯著。
1. 認知明理
(1)抓住《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這一主教材,加強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的訓練,以促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我們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依據。同時還編寫了《禮儀教育》校本課程等,緊扣以“文明禮貌——做人的基本素養,誠實守信——為人的基本準則,學會關心——讓世界充滿人情味,學會合作——發揮1+1>2效應,學會競爭——21世紀的必備素養”為中心進行思想教育。利用班會、晨會、少先隊活動逐條宣講《規范》和《禮儀常規》使學生句句理解,時時對照,付之行動。各班還進行討論、比賽,并聯系生活實際中一些倫理道德行為問題進行辨析。通過學習、對照、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守規范、講禮儀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行為要求和準則。
(2)上好《思想品德》課,暢通道德教育主渠道。
我們充分利用《思想品德》這套教材,根據小學生特點,突出了小、近、實、序、趣的原則,教育內容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式上升。我們為了充分運用這套教材,提高德育實效性,開展最佳教案設計,進行課堂教學競賽,創設樂學氛圍,落實禮儀規范訓練,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新的特點,運用多種手段,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將教學內容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激發學生認知愿望和興趣。
2. 強化訓練
(1)制定階段性的目標,促進良好道德養成。
各班在開學初,按照小學低、中、高年級的特點,制定階段性的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教育,制定《學生成長記錄卡》,定期進行反饋。
(2)樹立典型示范,引導道德教育的方向。
①名人示范。如我們聯系四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一課《禮貌待人》中的周恩來,第三課《講究禮節》中的周公進行思想教育。②教師示范。抓師德形象,文明施教,關心熱愛學生。③學生示范。結合教材,學生演練,如四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第三課《講究儀節》和第十課《禮貌待客》,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說一說,練一練,評一評,通過自我認識、自我訓練、自我完善,促進良好文明禮儀的習慣養成。
(3)開展星級評比,激勵競爭意識。
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我們著重抓住“文明、健美、衛生、守紀、創新”五個項目,進行強化訓練,開展“星級班級”和“星級隊員”的評比活動。根據五項內容,值周師生天天評分,一周匯總分布成績,每月評比、表揚,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文明道德習慣的養成。
(4)搞活班隊活動陣地,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在活動中滲透。
班隊活動是學校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活動對小學生來說是自由的、輕松的、愉快的。他們會大膽地、毫不顧慮地、真實地表現出自己的行為。班隊活動中我們把道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有機結合。此外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視、學校革命傳統教育、訪問模范人士、知識演講、競賽征文等活動,辦好學校的興趣小組,組織各學科課外小組,為學生提供發揮特長、施展才華的機會。
3. 檢查督導
我們注意加強檢查督導,每周一個班為值勤中隊,有值日領導和值日老師負責,設立“教師”值日崗、紅領巾監督崗、行為習慣檢查崗。在督導過程中,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理育情的辦法,引發學生的共鳴。
在道德教育中,學校堅持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教師授課時力求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揮、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爐。在課堂管理中,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因素,形成全方位道德教育的態勢,聚合道德教育的各種積極因素,形成和諧共振的綜合效應。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