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照
人文性是教育的基本屬性,也是語文的本質屬性。
一、科學地正確看待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
現代語文教學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師生角色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思想自由和個性人格,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類的偉大來自思想。”只有在教育中尊重思想自由,人們才能獨立思考、探索,才有創新思維的生成,這樣才有創新的人格和獨特個性的發展。我們教學時還要改變過去語文統一的規范套式,提倡多元化,以免局限思維,使學生變得唯命是從,更不要使教學變得“偽圣化”。比如,一說起春蠶、蠟燭,就必然想到教師的無私奉獻;一看到國旗升起,心里就想起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這是語文教學的誤區,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有自由多樣的解說。
二、教師個人也要加強修養,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要成為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就應該以思想點燃思想,以自由呼喚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養寬容。學生在這樣的學習境界里,人文精神才能培養起來。因此,語文教師的個人素質是學生對學科產生感情的直接動因,“一個好老師就是一個學科。”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借鑒、創新,注重人格修養,培育現代意識,提升智力品質,加強知識素養,豐富語言功底,才能提高教學藝術,成為學生維善維美的“感染源”。同時,教師要與教材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付出真情實感,以情動情。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教師要用心品味文章情感,首先接受課文的啟迪與熏陶,講課時才能引導學生入境體驗,融情入理。相反,如果教師虛情假意,冷若冰霜,課堂教學就喪失了人文教育的意義。
三、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學生對文本材料的體驗不應該被教師規范和統一,教師應鼓勵學生對閱讀材料有獨立的見解,把學生捆起來齊步走的做法只會削弱學生的人文體驗,泯滅學生的個性。如教學《猴子下山》,講一只小猴子看見桃子扔掉玉米,看見西瓜扔掉桃子,為追兔子扔掉西瓜,結果一無所獲。傳統的看法此寓言對猴子行為的批評,認為它三心二意,見異思遷。但在現今學生閱讀時,不少學生從褒獎的角度認識猴子不安于現狀,乃是敢于追求更高目標,教師應該鼓勵、認可這種精神。這就是說,教學時可以允許學生對課文有多樣的理解,甚至曲解、誤解,不要被教學參考書的“定解”、“標準答案”局限,以體現閱讀的多元性,這才能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創新思維。
四、建立開放的語文教育理念
教學內容的開放,語文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本,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只要是能夠使學生有所發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資源,都可以作為教材,這樣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廣域性。另外,要根據學科的整合原理,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將數學、自然、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與技能融會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如教學了《稱象》、《烏鴉喝水》、《撈鐵牛》等課文后,動手做實驗;學習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在希望的田野上》后學唱歌曲;學習了古詩《詠柳》、《江雪》后畫一幅表現課文意境的畫等等。
教學環境的開放則是指語文教育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開展課內外結合,從課本擴展到課外,舉辦讀書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如學習了《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后閱讀《三國演義》、學習了《獄中聯歡》后閱讀《紅巖》,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后調查地球環境資源受到污染、破壞的狀況等。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