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央紀委監察部在其官方網站和客戶端推薦了《歷史的教訓》一書。此書何以成為中紀委推薦的“開年第一書”?《新華訪談》為此專訪了《歷史的教訓》的譯者倪玉平、中國方正出版社文史哲編輯部主任陳學軍和中紀委監察部特邀監察員任建明。
中紀委推薦此書的用意何在?
陳學軍:十八大以來,中紀委很忙——忙打虎、忙拍蠅、忙巡視……在這樣的形勢下,中紀委官網新年伊始便推薦這本書,顯然是經過精心選擇的。聯系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的重要講話,人們自能掂量出此書的分量。
任建明: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說,腐敗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大家應該看到防治腐敗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都不可能把腐敗徹底鏟除。通過這本書,可以從歷史的縱深感中看到,反腐敗工作永遠在路上。
如何歷史地看待腐敗與反腐敗?
倪玉平:做任何事都要有歷史觀。今天存在很多通過對歷史片面抽取來對某種社會現象影射的情況,“把歷史當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應該看到,從古至今,歷史有它自身的嚴肅和規范。比如,中央反腐下了大決心和大力氣,有人卻拿明朝的酷刑反腐作對比,批評中央反腐力度不夠,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大家有更好的歷史態度。
任建明:雖然《歷史的教訓》不專門討論腐敗問題,但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為如何看待腐敗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人性的相對穩定性與人性變化的緩慢性決定了腐敗的頑固性,通過徹底改變人性來治理腐敗是不太現實的。但近現代后,人類的反腐敗工作取得了實質進步。依靠制度、教育、科技手段對腐敗現象進行防控,讓少部分國家或地區基本做到了不敢腐、不能腐甚至是不想腐。
黨員干部該如何讀《歷史的教訓》?
倪玉平:黨員干部處于社會管理者的位置,需要更宏大的視野,更要認清社會的發展。官員制訂政策、制訂發展引導方向時要從歷史的經驗出發。
陳學軍:例如,“歷史與地球”一章告訴我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發展經濟不能竭澤而漁,自絕生路;通過“性格與歷史”一章,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反腐敗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特點,和王岐山書記強調的應重視從人類文明史的視角看待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在黨風廉政建設上不能犯急性病的道理,從而堅定我們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必勝的信心,等等。
任建明:對官員來說,除了要有歷史觀,掌握歷史的方法論,更應該有正確的人性觀,一方面要看到人性中本身存在的消極面,要自律、自制,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另一方面也要對人性的普遍性有所把握,要有客觀辯證的認識,包括對政策、對推動反腐改革的認識。
王岐山書記推薦過不少歷史類書籍,它們有何共同點?
任建明:這些基本都是歷史研究類書籍,是有關人類本質的研究。腐敗根植于人性的消極面,例如貪婪、自私、妒忌等。同時,人類的文明到底是進步了還是衰退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發展期,也有周期性的緩慢的衰退期,難以作出判斷。但是依靠制度建設、教育和科技等手段,人類對生活環境的控制不斷增強,由此來看,人類文明是在不斷的進步之中。
陳學軍:這些書推薦給黨員干部,我認為可以幫助其提高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更深刻地理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偉大的工作中。
(摘編自《新華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