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再紅 田丹丹
摘要: 引導教學以科學的教學法來引導聲樂教學與實踐,完善聲樂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質量并實現教與學的統一。本文重點論述引導教學法在歌唱心理各因素(包括感知、 記憶、 情感、想象、 注意等)中的運用。
關鍵詞:聲樂教學;引導教學;歌唱心理
聲樂并非其他學術領域所認為的普通而簡單的藝術,它是一門集音樂學、生理學、心理學及物理學等學科于一體的復合體。縱觀聲樂藝術的發展史,學術凝聚點已從歌唱的機理機能轉入歌唱心理的研究。在我國聲樂心理學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是聲樂學與心理學相互交叉的學科,主要研究聲樂藝術活動中人的心理活動規律。近年來,隨著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應用的不斷研究,歌唱心理主導著聲樂實踐的教與學。聲樂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歌唱的各個生理機能并合理支配心理的各因素,使得二者在矛盾中達到統一,才能科學的發聲,完美再現作品的內涵,充分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并達到人歌合一的最佳狀態。
在目前的聲樂發展趨勢中,聲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紛繁眾多,需要教師使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不斷再認識聲樂藝術。引導教學是在一般聲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并結合現實的教學經驗,主要是引導學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聲樂的發聲原理,讓其在比較中記憶正確聲音概念并非機械式的學習,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增強歌唱心理的駕馭力與表現力。
一 、 引導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價值
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發聲體系、確立明確的聲音概念及懂得歌唱的真諦即聲情并茂的再現作品內容。由于聲樂藝術的特殊性,其教學也有別于其他門類。聲樂教師所應付的職責不單單是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而要深入到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聲樂知識的積累及藝術實踐的發揮。
聲樂教學與普通教學相比,具有特殊性、復雜性、長期性及多變性等特點。首先,歌唱的樂器處于身體內部,無法直觀和觸摸,只是教師通過具體的認知及明確的語言來教學,讓學生理解并準確實施;其次,每個歌唱者都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心理、生理條件及生活背景和經驗等,這些直接影響著聲樂藝術的學習及教學,需要教師悉心觀察及引導;再次,在處理學生發聲問題時,見效的周期長且慢,影響學生的身心(長期無法見到實效,學生會對聲樂演唱失去信心);最后,在教學的實踐中,學生在歌唱學習的能力及悟性上不同,其歌唱心理能力的差異也較大。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聲樂的教與學,聲樂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就必須立即發現、糾正及解決問題,尤其是歌唱心理問題。
眾所周知,人的行為是由心理調控的,歌唱作為行為藝術的一種亦是如此。歌唱者在教師的教導下,逐漸協調自身的各個心理因素,才能使它們更好的為歌唱服務。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也會出現復雜的歌唱心理問題需要教師處理;引導教學是解決這復雜心理問題的途徑之一。引導教學通過對具體心理問題的分層次的引導,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及任務。由此可見,歌唱心理的引導教學是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方法。
二 學生歌唱心理因素的引導教學
1 、 感知能力的直觀引導
感知覺是感覺和知覺的統一體,是對外界事物的直接反應,屬于認知的初級階段,也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由于人們對于聲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自身感知的階段,從而出現許多對聲樂錯誤的認知,并讓一些優秀的學員放棄繼續學習,這讓作為聲樂教育工作者的自己感到很痛心,因此正確的聲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是聲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對于聲樂的最初的認識是從外界感知得來的,隨著學習的深入其對聲樂的感知也隨之加深,但是無論如何人們歌唱都是先從感知出發,并延續到聲樂的教與學之中,因此正確聲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是伴隨歌唱者一生的事情。
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具體的發聲原理并做正確的范唱,并從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感知聲樂的教與學。直觀的引導使學生看得真、聽得清、反應快。
(1)聲樂技能技巧的直觀引導
在聲樂教學中對聲樂技能技巧感知能力的直觀引導的方法有以下幾:第一,使用直觀的言語描述,使學生對此感知并實踐;第二,利用錄像、范唱、演出、音樂會等實物的直觀引導,來增進其感知能力;最后,圍繞某一個聲樂技巧進行單項引導練習。如,在咬字吐字的訓練中,由于我國各地方言系統的咬字吐字與歌唱差異較大,下頜、齒部肌肉的靈活與放松練習就要學生自覺感知二者之間的差異,并在練唱中不斷的調節,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引導及糾正,逐漸加深感知印象并形成歌唱習慣,才能真正掌握住這一技巧。
(2) 作品演唱中的引導教學
歌唱過程中,對于作品內涵的深入感知是較難把握的。學生在歌唱時,過多注重自身的聽覺音響及歌唱技能,忽視作品情感的表達及藝術處理。此時,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經驗對作品進行直觀的語言描述,讓其對作品再次感知,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情感表達上。另外,在作品選取上也要遵循學生感知態度的選擇,選取符合其興趣、喜好,才能抓住這些特點開發其對情緒情感的把握。
聲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感知能力的培養是無時無刻的。教師作為領路人,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領域學習。學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對作品的認知的理解也隨之增高;學生在聆聽或觀賞不同藝術作品時,其藝術視野的增強,對于聲樂的感知能力也會有所影響。總之,無論課上課下學生的聲樂感知能力會隨著實踐的加強而加深。
2 、歌唱注意的集中引導
注意是歌唱心理認知中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心理活動的向導。學生對聲樂的學習通過注意進入腦中,并轉化成相應的心理活動。通過注意才使得感知的形象清晰、情感的表達完善、聲樂思維的敏捷,因此,歌唱注意的集中是聲樂學習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師教學要有計劃及重點,明確指出本節課程的注意焦點,在講解時要突出中心,范唱要規范,避免漫無目的、雜亂無章的教學方式,這擾亂學生注意力,教學質量也較低;其次,在歌唱及練聲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監督和調節學生的注意,把握歌唱的旋律、音準、節奏、吐字換氣、高音的處理、情感培養等方面,不同聲區注意的集中點也不同,低聲區注意焦點在于氣息的控制及聲音位點上,中聲區要把握住聲音的連貫、喉頭的穩定及聲區的統一,高聲區注意的焦點在于氣息壓力的控制、口咽的調控及頭腔共鳴的把握;再次,教師應適當給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同時也給學生明確的注意目標。如,在學習新作品時,必須查閱作品的創作背景,還要準確的識記歌曲旋律及音準節奏,并要大聲朗誦歌詞找出歌詞的抑揚頓挫;最后,教師應組織學生之間相互聽課,并引導學生對外界的抗干擾能力,避免注意的分散,長此練習其注意就會持久。
3、歌唱情感的間接引導
人們的情感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一種表現,具有引導和維持行為的作用。對歌唱者來說情感具有調節及把握音樂情節,是表現作品情緒情感的基石。在教學的實踐中,經常會出現學生情感表現的不同而影響教學的質量,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引導學生調節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緒把情感聚焦在有助于歌曲表現的方向發展。
在教學的過程中,歌唱情感的引導教學采取間接地方法。首先,教師應主動引導課堂的和諧氛圍,使學生間接感受到心理舒適,這有利于其內心積極情感的調動;其次,間接引導學生學習及欣賞各種藝術作品,激發學生對美的認知,并在歌曲表達中提升對美的聲音情感的表達;再次,在作品選擇上,低年級的學生應選擇歡快活潑、抒情優美的作品,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性的學習復雜、有變化的作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教師也應在課堂充分調動自己積極的情感,形象生動的范唱,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真摯的情感表現,喚起學生的情感,并增強他們對作品的情感表達。總之,歌唱情感的表達是歌唱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在不斷的反復訓練下,學生會主動選擇有利于歌唱的情感,但是在學習初期自身的控制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引導學生調節自身情感,使其朝有利于歌唱的方向發展。
4、歌唱記憶的引導
記憶是歌唱的中心環節,貫穿著整個聲樂的教學與實踐,是其它心理活動的基礎,沒有記憶就不可能有感知、情感、想象、思維。在教學中,學生歌唱技巧的學習與歌唱記憶密切相連,只有經過反復訓練形成歌唱記憶,才能使其它歌唱心理各因素協調運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對于歌唱記憶的引導教學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歌唱技巧的單項練習來加深歌唱記憶。歌唱發聲時,學生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單項練習使一種歌唱技巧得到記憶加深,并形成長期記憶,為學習其他技巧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選擇學生較易理解、旋律優美的作品。聲樂作品的旋律多為帶再現的樂段,基本旋律在一首作品中會多次出現,這就要求學生在學唱時認真識別記憶;還有,作品的歌詞是詞作者對主題內容的描述,前后之間聯系緊密,學生在識記時應先大聲朗讀,找尋詞曲間的連接,并聯系旋律一起記憶。
第三,教師應定期在課堂上引導復習以前所學的發聲技巧及作品。由于,人的記憶在一段時間上會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明的“遺忘曲線”,有的學者研究其同樣適用于音樂記憶中。因此,只要定期的復習其歌唱技巧才會越來越熟練。總之,歌唱記憶的訓練要時刻伴隨聲樂實踐之中。在學生的考試或音樂會等實踐活動中,經常出現歌唱時忘詞的現象,這就需要學生加深對歌唱記憶的訓練,使其能與其他心理各因素協同歌唱。
5、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在聲樂藝術領域,歌唱者的想象是對作品的感知、情感及表象的加工創造。歌唱者在演唱時,會通過作品內容在腦中構成一幅幅的畫面,這就是簡單的想象。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聲樂教學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喻宜萱教授在其《關于聲樂教育的幾個原則》中指出:“培養歌唱家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教師只是一個指路人,走路還要靠學生自己,教師要做的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使在學習中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聯想。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是藝術創造的重要因素。”
對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首先,引領學生提升知識水品,擴大知識領域,體驗生活豐富經驗,為想象提供表象儲備;其次,鼓勵學生參加聲樂實踐活動,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最后,拓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積極情感的調動。學生的想象力的培養對作品內容的表達是至關重要的,想象力可以調動人的情緒情感及歌唱欲望,使其再現作品。
6、其他歌唱心理因素的引導
歌唱心理因素除了以上所論述的,另外還有一些心理因素間接影響著聲樂的教與學。首先,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及目的,是其動力源泉,有效的提升教學的進度及效率。例如學生在舉辦自己的音樂會時,會主動找老師細致分析所唱的曲目,注意力及表現力都會提升,這是動機及需要促使其努力達到預期的目標;其次,學生的性格、氣質及興趣的差異,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教師應遵循學生自身個性來教學,根據不同氣質類型來教唱;最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作品是演唱者的二度創造,演唱時過于恪守陳規缺乏創新及靈活的思維,歌唱很難感染觀眾。
綜上所述,引導教學在聲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加深了歌唱者心理各因素間的聯系,使學生的歌唱心理能力增強,提升了歌唱的演唱及表現能力。
歌唱心理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為歌唱者提供良好的心理調控,更好的為歌唱服務。引導教學法作為聲樂教學手段的一種,在歌唱心理各要素中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中檢驗及調整。由于,聲樂教學是一個復雜、多變及長期的過程,學生歌唱心理也需要反復練習訓練及悉心引導,使其建立在學生科學的歌唱系統之中,形成正確的歌唱發聲體系;隨著聲樂心理學這學科研究的深入、應用的實施,歌唱心理作為它的子系統,也必將在未來的研究中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細致深入的研究歌唱心理的各個因素,并順應其自身規律來輔助聲樂教學與實踐,是未來聲樂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喻宜萱:關于聲樂教育的幾個原則 [J].人民音樂 1957年
[2]雷曉蘭:論心理因素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音樂探究 2006年
[3]戴海靜:淺談聲樂教學中良好歌唱心理的引導[G].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學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石惟正:聲樂學基礎 [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年
[6]徐行效:聲樂心理學 [M] 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簡介:
韓再紅 (1970——),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教育。
田丹丹(1988——),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