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符號代表城市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可,城市符號的意義在于使人們能夠認識并了解這座城市,是促進城市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從城市意象的角度進行城市符號的分析,分析了城市意象與城市符號的關系,并研究了邊界、節點、標志物、道路和區域與城市符號的相關聯,這些理論對城市符號構建有很強針對性和指導性。
關鍵詞:城市;城市意象;城市符號
引 言
在城市文化與城市經濟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現代社會,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之間競爭的縮影。一個旗幟性的城市符號,能反映出城市本身的個性,更能很好的帶動城市的發展。以城市內涵為核心,以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為主體,所構成的城市符號往往是以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為載體。
一、 城市符號與城市意象的關系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對城市認知的研究具有啟發性。書中分析了他對美國的三座城市所開展的意象方面的詳細研究。在對城市意象分析的基礎上,不但提出完整的城市意象調查方法,還建議人們從城市意象的五種要素進行意象感知,即:邊界、節點、標志物、道路和區域,指出居民主要以空間與路徑的主導型兩種方式構造他們腦海中的城市意象地圖[1]。
城市意象是城市符號的一種顯現,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城市符號作為城市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淀,為城市的穩定性奠定基礎。
二 、城市意象視角下的城市符號
在對構建城市符號的方式進行分析時,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城市符號是由什么要素構成的,必須清楚市民對什么樣的城市符號元素感興趣。在此基礎上,分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要素最能提煉成城市符號。
總結起來,我們能夠這樣認為:有特色,又有空間結構性關系并且具有特殊意義三方面的特征,是構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子” [2]。下面主要從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個要素從多層面多角度分析出要素的特色、關聯與意義,從而從各要素中解讀城市符號。
1. 城市街道與城市符號
有特色、有意蘊的道路是構成城市符號的元素之一。道路是一種空間關系,通過產生的空間構成新的視覺關系,進而豐富城市輪廓,增添城市特色,成為城市符號。
如北京的長安大街(圖1.1),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寬的街道,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條街道,它建設于明代,是營建北京紫禁城、皇城以及內外城時最重要的道路,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從故宮前面經過,使歷史與當前文化構成鮮明的對比,并把長安街的價值和具有特色意義得以呈現,體現出了道路元素的城市符號。
圖1.1北京長安大街(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改繪)
2. 城市邊界與城市符號
凱文.林奇認為邊界是城市的界限與個性的界標[3]。
邊界作為城市線型要素的重要表現,在人們的感覺中認為有特色的城市邊界是城市符號的表現之一。
圖1.2南京明城墻(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改繪)
如南京的明城墻(圖1.2),是一個典型的界線體,也是南京的一個城市符號。從某地到南京城,雖然已經走進其南京城的界線內,仿佛認為已經慢慢進城了,但當到達中山門的城墻下,仍覺察不到有城市的感覺。可是,僅通過寬度為20多米的城墻之后,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條件下,就進入了城市。當你走進城墻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古城的特有的價值與無窮的魅力。
3. 城市區域與城市符號
區域是構成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能夠釋義成“城市是由不同的各個區域所構成”城市作為一種結構性組織而存在,可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各個結構能夠構建出不同的空間區域,并且會產生特別意義的環境關系,那么這種“場域”自然會形成“城市意象[4]。
在歷史的發展中積淀成一種特殊的“場域體”,就這種區域來講,會讓人們形成心理上的一種歸宿感,其中包括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習慣、民族風俗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等方面構成的一種區域,這種區域也可以構成城市符號。
4.城市節點與城市符號
節點是城市在不同水平上顯示出來的焦點,更是城市與區域的中心以及典型意義上的核心[5]。就成都天府廣場本身就具有中心、節點的意義。甚至人們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去了成都而沒有去過成都的天府廣場,就如同沒有到過成都一般。成都的天府廣場是城市的重要節點,也構成了成都的城市符號。
5. 城市標志物與城市符號
城市的標志物是時代的見證物[6]。
由于城市標志物所具有共同的特點是標志物與周邊的環境背景相映襯,從而形成一種對比的關系,所以它能夠激發城市市民的在心理上的共識。上海金茂大廈與其旁邊的建筑物形成了背景關系,其標志物本身不僅擁有清楚的造型特色外,而且還具有比較強烈的表意功能。這一建筑本身就構成了城市標志,能夠與周圍的建筑對話,這應該就是城市標志物的真正意涵,其意涵在文化意義中體現出來。
三、 結 論
本章主要從城市意象的五個要素分別分析與城市符號之間的相關聯,對城市符號構建有一點的針對性和指導性。總之,城市意象是城市建設與規劃的先進理論,其理念、觀點一方面影響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影響著城市符號的構建,創造城市經濟發展的無形資產。
參 考 文 獻
[1]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M]. Mass , MIT Press,1960
[2]沈益人.城市意象研究?—城市特色環境塑造基礎[D] .同濟大學,2004
[3][4]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M]. Mass , MIT Press,1960
[5]宋欽光.城市景觀標志性節點研究[D].同濟大學,2006
[6]朱城琪. 城市CISC城市形象營造的方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作者簡介:羅洋,男,漢族,1985年12月生,樂山犍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區域與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