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林
摘 要: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韶關市、湖南省郴州市地處贛、粵、湘三省相鄰邊界,三市同屬革命老區、紅砂巖地貌,故又被稱為“紅三角”城市。三地經濟發展環境相似,但由于分屬不同行政區劃,近年來各自的經濟發展戰略、產業支持重點和政策扶持力度等不盡相同,三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優勢。近期,江西省贛州市中心支庫聯合毗鄰中支,從比較分析三地財政收入結構入手,探尋不同行政區劃對區域發展形成的差異性影響,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地方經濟、改善財政收入結構、實現地方財政平穩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美國;NBA“停擺”;勞動爭議;勞資談判
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韶關市、湖南省郴州市地處贛、粵、湘三省相鄰邊界,總面積7.74萬平方公里,占贛粵湘三省總面積的13.9%,總人口1705萬,占三省總人口的8.5%,三市同屬革命老區、紅砂巖地貌,故又被稱為“紅三角”城市(最早由霍英東先生提出)。“紅三角”地區的贛州市、韶關市、郴州市三地地貌相近、山水相連,均屬資源大市,因此,三個地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也十分相似。
一、財政收入結構比較分析
地方財政收入主要包括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含政府性基金收入)與轉移性收入。“紅三角”地區中贛州市的收入總額2012已超600億,其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規模最大,增速最快;韶關市稅收收入占地方收入總額比例最高;隨著財政收支平衡的不斷改善,轉移性收入在三地收入總額中的分量均在逐漸降低。
(一)稅收收入結構及其變化。(1)三地增值稅增速回落明顯,贛州市營業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長較快。2010-2012年“紅三角”地區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四大稅種收入占稅收收入總額比例存在較大差別。從表4可以看出受宏觀經濟走低及結構性減稅影響,增值稅三地增速均有較大回落;贛州市營業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強勁增長。(2)傳統稅源格局占據主要地位,贛州市稅源主要來自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會帶動地方稅收收入結構逐漸發生變化。2012年,贛州市為0.1:54.23:45.67,韶關市為0.24:68.38:31.38,郴州市一、二、三產業稅收收入比例為0.01:49.84:50.15(詳見表1)。
表1:贛州、韶關、郴州三地區近三年稅源結構分產業變化情況表 單位:億元
從稅收收入分行業結構現狀看,“三地”傳統固有的稅源仍未出現明顯變化,如韶關的鋼材、卷煙、有色金屬等稅源,贛州的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稀土金屬開采和洗選業,郴州的有色金屬產業及煤炭。這些稅源左右著三地稅收增收,同時也對地方資源和環保形成巨大壓力。由于各地工業基礎不一樣,“三地”稅收收入結構又有各自鮮明的特點:韶關工業基礎較好,稅收收入主要依靠傳統制造業。韶關市大型國有重工業企業較多,稅收收入主要依賴第二產業,占比達68.38%,其中,制造業占比達42.82%,比郴州和贛州分別高22.66和6.62個百分點。郴州和贛州由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其稅收收入對第三產業的依賴增加。如贛州2012年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的稅收收入兩個行業稅收收入占比分別達19.33%和6.72%;郴州以煙葉、煙草為主的批發零售業和房地產業的稅收收入,2012年兩個行業稅收收入占比分別達19.88%和17.42%。
(二)非稅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土地收入,贛州市占比最高。 “紅三角”地區非稅收入近幾年均保持較快增長,也均存在非稅收入結構失衡的的問題,基金收入大于一般預算非稅收入,其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大部分為土地類基金收入)入庫情況三地存在較大差異。三地中贛州最為顯眼,2012年,贛州土地出讓收入達到128億,為歷史新高。土地收入增速快、增幅高的原因不外乎:一是土地供應成交面積不斷增加;二是土地價格大幅度增長。但隨著土地資源的消耗,未來較長時期的地方收入將受到較大影響。如表7所示,郴州政府性基金收入占非稅收入總額比例最低年份為30.99%,贛州最高年份超過83%。2012年郴州明顯加快了城區提質改造的力度,全市“城鎮化”步伐加快,房地產投資增速加快,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及其占非稅收入總額比例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仍與贛州、韶關差距較大。
(三)稅收返還規模及比例不斷增加,轉移性收入增加但占比呈下降趨勢。轉移支付是按政府間經濟能力差異與均等化目標的要求所進行的二次分配,是財力和資金在各級政府間的無償轉移,更多地體現了各級政府間權責關系和利益關系的一種協調機制。
如表2所示,近年來,“紅三角”地區的稅收返還規模及稅返比例都不斷增加,郴州自2010年“省直管縣”以后,這種變化尤為明顯,三地隨著地方財政實力的增長,對轉移性收入的依賴也在不斷降低。
表2:“紅三角”地區稅收返還變化表 單位:億元
如表9所示,從入庫的轉移性收入的規模看,贛州從2010年的150.63億增長到2012年的251億,其轉移性收入規模最大,增速最快,年均增長29%,而同期韶關、郴州僅為19.42%和3.21%。贛州特殊的紅色老區地位,使得中央對其補助與幫扶的資金連年增加,對其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進一步夯實了其經濟發展基礎,贛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高速發展與中央對其作為革命老區的扶持戰略是分不開的。近年來,隨著地方財政實力的增長,三地對轉移性收入的依賴逐年降低。
二、對策建議
從“紅三角”三地橫向比較分析發現,贛州市經濟總量增速位居中游,產業結構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投資需求占比相對較高,稅負增長相對較快,傳統稅源格局仍占據主要地位,主要來自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土地收入占比相對較高。為更好地推動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開拓新財源。一是發展現代農業。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農業生產環境,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從而為稅收增長培育更多合格的納稅主體;二是發展新興服務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強城鄉交通和商業網點建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壟斷行業體制改革,為擴大財源提供條件逐步形成服務新型工業化配套的專業化市場體系,著力增加新生財源。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財政收入結構。一是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發揮國務院“蘇區振興發展”戰略的政策優勢,著力培育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降低對資源型行業的依賴;二是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進程,促進人口、產業向城鎮集聚,形成對服務業的規模需求,培育和壯大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城鎮,拓展第三產業發展空間;三是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制定房地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保持土地、稅收、金融等調控政策的一致性,引導房地產健康發展;四是積極發展金融業。促進當地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發展,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鼓勵和支持設立村鎮銀行。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財政收入增長后勁。一是由單向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依靠人力資本投入、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技術進步支撐經濟增長,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二是以科技創新和發展為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培養,推進科學技術創新和發展,提高企業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三是充分利用國家扶貧開發戰略。抓住國家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羅霄山片區的扶貧開發、廣東省對粵北山區的扶持等戰略,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收入,增強欠發達縣(市)的經濟發展基礎;四是提升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推動消費需求擴大與消費結構升級,適當調整投資與消費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最終消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