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貿易流量不斷增加,國外需求成為中國產品總需求的重要部分,因此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貿易引力模型是研究國際貿易的重要方法,本文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了2012年中國對39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情況,得出影響中國出口貿易數額的主要因素為貿易伙伴國的經濟規模、貿易開放程度、地理距離、貿易制度和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增加中國出口貿易數額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出口貿易;影響因素;引力模型
一、引言
引力模型源于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即兩物體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乘積呈正比,與它們的距離平方呈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將引力模型引入國際貿易的研究。隨著中國與國外的貿易聯系日益密切,不少學者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進行了大量研究。比如,谷克鑒(2001)運用引力模型探究了貿易流量的影響因素,挖掘了貿易引力模型應用于貿易流向問題的研究思路;盛斌、廖明中(2004)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響新興經濟體出口貿易流量的因素,認為貿易伙伴的經濟規模(GDP)、地理距離等是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林玲、王炎(2004)通過建立中國雙邊貿易的引力模型,分析得出GDP、國土面積等是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的主要變量;史朝興、顧海英(2005)把對引力模型的研究分為調整解釋變量與解釋邊際效應兩個階段,并對貿易引力模型在中國的應用進行了介紹。
但這些學者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年份相對久遠或缺乏針對性。本文研究了近年來國內學者運用引力模型研究國際貿易的方法和結論,在研究前人方法及結論的基礎上,利用中國2012年對外貿易的數據,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理論知識設計變量、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了影響中國出口貿易流量的多重因素。
2.數據選取
模型選取2012年中國與39個主要貿易伙伴的截面數據,這39個國家分散于世界各地,且與中國的貿易總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絕大部分。2012年中國對這39個國家的出口總額和中國2012年的GDP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各貿易伙伴國2012年的GDP和進口總額、2012年各國人均GDP來源于國研網“世界經濟數據庫”。中國與各貿易伙伴國間的地理距離來源于網站www.google.cn中的“距離計算器”。
3.實證結果與分析
根據模型的估計參數和檢驗結果可以判定:(1)中國對一國出口流量的大小與貿易雙方的經濟規模呈正相關。在中國的經濟規模給定的情況下,伙伴國的經濟規模越大,中國對其出口數額越大。這主要是因為,伙伴國經濟規模越大,其需求越高,從而可能大量進口國外產品;(2)中國對一國的出口流量與貿易雙方的地理距離呈負相關。這主要是因為,距離越遠,雙方進行貿易的成本越高,從而發生貿易的可能性降低;(3)伙伴國的貿易開放程度越高,中國對其出口的數額越大。一國貿易的開放程度越高,說明它對國外產品的排斥性越低或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越高,這些國家通常會進口更多的產品,例如,大國通常有能力生產多樣化的產品,可以滿足國內多樣化的需求,而小國則傾向于專業化生產,從而更加依賴國際貿易;(4)中國對一國的出口數額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呈負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越接近的國家,通常其需求結構更加接近,兩國間的需求結構越接近,則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基礎也就更加雄厚;(5)積極的經濟組織對雙邊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當兩國同屬于某個經濟組織時,優惠的貿易安排的貿易創造,將有助于促進雙邊貿易流量的上升。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采用對數化的計量經濟模型進行線性回歸,結果表明,貿易雙方的經濟規模越高、地理距離越近、伙伴國的貿易開放程度越高、兩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小,中國對該國的出口流量越大。此外,積極的貿易制度也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根據所得結論,本文提出對發展中國出口貿易的政策建議。
1.努力消除貿易壁壘
從模型的結果可以看出,貿易開放程度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具有重要影響,然而中國的貿易伙伴中,有很多都對中國的產品設置了種種的貿易壁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中國的出口產品多是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缺少附加值,而且往往會被設置較高的貿易壁壘。由于缺乏技術含量,企業往往通過低價搶占市場,所以這些產品往往淪為反傾銷的對象。因此,中國應該積極同伙伴國進行磋商與合作,努力消除貿易壁壘,以推動雙邊貿易的發展,提高中國對貿易伙伴國的出口數額。
2.優化出口結構
由于低端產品往往帶來較高的貿易壁壘且利潤較低,所以中國應努力優化產品出口結構,推動產品結構升級,更多地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一方面,在吸引外商投資方面,重點引入能夠提高中國產業科技水平的投資項目;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研發投入相對于發達國家還比較低,因此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對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再者,在貿易政策的制定上,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以出口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積極引導企業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另外,中國還應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發展更多具有潛力的貿易伙伴,降低對原有貿易伙伴的依賴,優化出口市場的結構。
3.加強國際經濟合作
從模型的檢驗結果可以發現,積極的經濟組織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中國應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努力推動有益于經濟發展的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在加強多邊經濟合作的同時,也應努力加強與貿易伙伴的雙邊經濟合作,推動雙邊貿易的發展,如成立于2014年的中韓自由貿易區便是深化雙邊合作的典范。另外,應努力加強國際間互聯互通,積極同其他國家合作以設法便利國際間的交通,降低我國產品輸出的運輸成本和時間成本。
參考文獻:
[1]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
[2]林玲,王炎.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國雙邊貿易的實證檢驗和政策建議[J].世界經濟研究,2004,(7).
[3]趙雨林,林光華.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的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
[4]榮嶸.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5).
[5]谷克鑒.國際經濟學對引力模型的開發與應用[J].世界經濟,2001,(2).
作者簡介:楊洋(1994- )男,漢族,安徽阜陽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