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華
摘 要:汽車產業是典型的寡頭壟斷行業,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力量也日趨壯大。但與世界水平相比,中國汽車工業規模經濟效益方面劣勢明顯。雖沒有明確數據表明中國汽車工業的最小有效規模為多少,但其規模經濟發展存在遺憾和不足。本文通過探究汽車工業規模經濟的影響因素,以及中外汽車工業的對比分析,客觀從企業和行業規模兩個角度了解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淺析制約規模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建議。
關鍵詞:汽車產業;規模經濟;影響因素;政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
經濟學家馬克斯和西爾伯斯通最早對汽車工業的規模經濟問題進行研究,《汽車工業》“馬克斯-斯爾伯斯曲線”(該曲線系統準確、系統的描述了汽車工業的生產批量與生產成本之間呈U型的關系)代表其研究成果。日本學者影山僖一教授對汽車工業最佳規模進行了細致研究,其著作《現代汽車產業論》中對日本汽車工業的規模經濟進行了闡述:制造成本從20萬的產量開始下降,120萬輛時達到低谷,此后橫向平穩的到160萬輛,從170萬輛開始,制造成本再緩慢上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990年測算出轎車的MES為年產量30萬輛,楊志明(2006)認為我國汽車工業長期處于成本遞減的階段,鄒田煙(2007)分析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市場結構的狀況,認為汽車工業中小企業眾多、主導企業“大而全”,達不到規模經濟;何元貴、張婕(2009)采用多重回歸分析法對影響中國汽車工業規模經濟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中國汽車企業最優規模經濟較小是因為受制于比較低的研發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
眾多經濟學家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汽車產業規模經濟的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有的結論,這說明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汽車產業規模經濟很可能不同,這意味著不能簡單的通過與國外的比較來定義中國汽車產業的規模經濟。
二、中國汽車工業規模經濟現狀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創建階段、自力更生階段和對外開放快速發展階段。一個產業的發展最集中的表現就是規模擴大,本文從企業和行業規模對汽車產業進行分析。
1.企業規模經濟分析
首先,從產量來看,2003年-2010年,前四家汽車生產企業的產量增長率在200%以上,平均增長率30%以上,中國汽車生產企業在此期間發展迅速。但是,從2010年排名前四的汽車生產企業的產量(表1)來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規模差距還十分明顯,上汽與通用的產量之比為42.7%,中國前四家企業產量合計與世界前四家企業產量合計之比為35.2%,僅為三分之一。
此外,中國的每個汽車集團內部包含多家下屬企業,例如,上海汽車集團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大眾、通用、東岳等十家子企業,通過2011年《汽車工業年鑒》可知,每家企業,產量都較小,年產在40萬輛以上的僅3家;同樣東風汽車集團旗下企業,年產量在40萬輛以上的僅有兩家。具體產品來看,上海大眾的主要產品有POLO、晶銳、朗逸、昊銳、PASSAT等轎車,總產高但單車型產量較低。因此從產品規模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工業規模經濟還十分不成熟。
2.行業規模經濟分析
從企業數量來看,我國汽車工業的一個典型特征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據統計,2012年中國整車制造企業共有321家,超過西歐、美國和日本的總和,盡管中國汽車的產銷量一直飆升,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問題:企業分散,規模普遍較小。表2中,盡管前十家企業的總產量已經占據了85.40%的比例,但是仍有351家企業在瓜分剩余14.6%的產量,其規模大小可想而知。
三、影響因素
1.先天不足,畸形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汽車工業規模經濟性差源于當時特定的環境,歷史的原因造就了其“外強中干”的現狀。
我國汽車工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而外國汽車工業歷史是我國的兩倍之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道路。其次,新中國成立之初,資金、技術匱乏,尤其不能掌握核心技術,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缺乏基礎。最后,中國的經濟體制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計劃經濟體制,政治色彩強烈,生產和發展帶有很強的計劃性,中國汽車工業不能在自由的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
2.地域過度分散化,競爭不充分
我國汽車產業表現為分散-小型特點。據有關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117家整車企業分布在全國27個省市區、分屬中央、地方與國防。同樣,我國近2000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也分布在全國各個省市。這些企業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但是大量企業進入同一產業領域,過度分散化的結果是資源分配和競爭不充分。
以上氣為例,其一級下屬企業有10家,再加上二級、三級下屬、中外合資等,共計80家。其整車制造企業主要主要分布在沿海個大省市,而這些省市也是其他汽車企業的分布區,因此,有限的資源面臨激烈的爭奪。此外,中國汽車企業,背后均有地方政府的資金與政策扶持,形成進入退出壁壘,整個汽車市場出現“拉皮條”現象。
3.R&D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弱
目前,中國汽車產品技術水平僅是發達國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核心技術依靠國外似乎已成為晦暗的共識。汽車工業年鑒顯示,2012年上海汽車集團產量位居國內榜首,這與其高額的研發投入有很大關系,產量增長與R值增長態勢趨同,雖然高于同期國內平均水平,但是還遠遠低于國外。1998年通用、福特、戴克等公司的R值就已經超過了5并且長期穩定在3~5之間。科研經費的不足,影響了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規模經濟發展。
四、結論
上海汽車集團是當前我國許多企業集團的縮影,規模是合并型的規模,集團整體有一定規模,但內部單個企業的規模不大,而且我國汽車集團的規模很多是在政府主導下的組合規模,這種規模不一定帶來規模經濟。企業產業一直是我國長期的重點,分別于1994和2004年頒布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年新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主旨是促進汽車產業發展,提升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但是受到諸多因素的阻撓,其發展戴上了無形的枷鎖。當前,政策放手,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汽車市場的充分競爭;通過并購重組、戰略組合等方式,淘汰弱小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以技術進步帶動汽車企業規模經濟等應當是著重考慮的重點。
注釋:
[1]該曲線系統準確、系統的描述了汽車工業的生產批量與生產成本之間呈U型的關系。
[2]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4、2011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3]數據來源:《2010年汽車工業年鑒》,2010年,中國共有361家整車制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