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梅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展壯大并成功上市。然而,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管理還有許多問題,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對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治理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136-02
引言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實現企業的發展壯大,上市成為許多大企業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對國家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由于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財務信息不對稱,外部對其會計信息監管不足以及企業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等原因,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呈現出擴大趨勢,這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并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因此,對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進行研究并找出解決之道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構存在諸多問題
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還存在諸多問題,這是造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首先,市場經濟時代,中國很多國有企業轉型為上市公司,董事會的主要成員在做出決策之際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影響,對企業內部會計信息不能很好地進行監督。“一股獨大”的現象在很多國有上市企業之中很常見,股東大會不能很好地行使其職能,這使得企業會計信息不能反映企業真實情況,信息歪曲現象時有發生。其次,上市企業過度注重財務指標使得企業管理人員目光短淺,注重短期利益的得失,當企業財務指標無法達到短期目標的預期時,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部門有可能會偽造財務信息以達到上級要求。再次,在很多上市企業中,會計人員受經理階層控制,缺乏獨立性,為了自身的利益,有些會計人員可能會與違規的經理相勾結,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
(二)中國上市公司內部財務信息存在不對稱現象
在中國上市公司之中,財務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企業管理者與企業所有者之間的信息失衡。首先,上市企業的股東一般不干預企業具體業務,因而只能通過管理者獲取公司的相關信息。為了維持自身利益,避免因為個人經營不善被董事會解雇,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可能會利用自身權利屏蔽財務信息中出現的問題,夸大企業利潤,導致會計信息與客觀情況不符。其次,由于公司管理者對于會計信息的粉飾行為使得自身能力被高估,而一些堅持客觀真實財務信息的經理人可能會由于業績平庸而遭到淘汰,這容易造成經理人之間的惡性競爭,原本堅持職業操守的經理人可能會陷入會計信息造假的“漩渦”之中。再次,上市公司管理者可能會利用企業股東的信息盲點,在交易的過程中,利用自身在企業中的影響,對會計人員施壓,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達到中飽私囊的目的,而將企業整體利益棄之不顧。
(三)社會外部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監管力度不足
首先,由于受到法律編撰人員主觀因素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中國目前會計信息相關法律還略顯粗糙,法律法規的前瞻性不足,未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修訂和補充,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法律漏洞進行違規操作,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其次,相關部門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企業違法成本與信息失真背后隱藏的巨大利益形成強烈反差。而且在現實中,對違規企業的處罰主要針對企業投資者,而對具體負責人并沒有太大的影響,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經營者置法律于不顧,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再次,作為上市會計信息重要的第三方審計機構,中國會計事務所發展也不夠成熟,內部審計隊伍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無法很好地履行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審計和監管職責。
(四)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首先,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人員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意識。當公司內部會計人員與管理層的意見出現分歧時,只有少數人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容易對公司存在的財務問題進行粉飾或掩飾,忽視職業道德原則,降低了公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次,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人員專業能力和素質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由于會計信息的實施主體是人,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就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繁雜的上市公司經濟交易中,許多會計人員不能采用科學的方法審核和評估交易行為和內容,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同時在交易過程中會計人員可能會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影響和誘惑,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斷,勢必會降低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二、上市公司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健全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果,增強會計信息真實性
首先,上市公司內部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優化內部組織結構,降低一些國有上市企業對于政府的依賴性,實施股權改革,實現上市公司股權的多元化,上市公司可以采用積極吸收外部投資者,將公司債權轉化為股權等方式加大股東的數量,以減少股權單一帶來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其次,上市公司在對公司內部進行績效評價的時候,應該注重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綜合評價公司的運用情況,可以采用國際先進的“平衡計分卡”(BSC法)從財務、消費者、業務、創新學習四個方面來對上市公司績效進行全面考核,使公司管理層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增強其對公司財務指標的科學認識,從主觀上減少管理者實施會計信息造假行為。再次,上市公司應該增強財務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提高會計人員的地位,使公司會計信息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內部經營情況。同時上市公司內部應該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對會計人員的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避免出現管理者與會計人員串通實施提供虛假財務信息的情況。青島海爾于1993年11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以后海爾十分重視內部治理結構的調整,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革,采取股權多元化策略,有效地避免了一股獨大的現象,同時企業采用了先進的績效考核指標,有效減少了會計信息失真情況,促進了企業的長久發展。上市十幾年來,青海海爾業績保持了高速增長,目前已躍居世界第一大白色家電品牌。
(二)上市公司增強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
盡管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不對稱現象還不能夠完全消除,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盡量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降低會計信息失真程度。首先,應該加強公司會計信息流通各個環節的管理,協調好公司管理層財務報表編制、會計事務所審計、董事會批準等各個環節的關系,加強會計信息流通的動態監督,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環節提供的會計信息都是真實有效的,還原公司會計信息的本來面貌。其次,應該建立暢通的會計信息流通渠道,加強信息流轉的軟硬件建設,引進先進的會計信息電子管理平臺,將上市公司各項數據及時錄入軟件,自動生成財務報表,減少企業經營者的人為干預。再次,上市公司應該完善經理人競爭機制,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提高對經理人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審查,加大對違規經營者的處罰力度,從源頭扼制會計信息造假的思想。
(三)加強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管力度
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根據中國上市公司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會計信息法規,并根據資本市場環境變化不斷修正,起到其應有的約束作用。其次,加大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劃分監督主體責任,定期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進行審查,對違規的企業進行嚴肅的處理,對于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上市公司采取警告甚至摘牌退市的處罰措施,并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再次,應該加強第三方會計事務所的建設,建立有效的外部審計制度,強化會計事務所的責任意識,提高會計事務所審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會計事務所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監督作用。曾經被譽為“中國農業第一股”的藍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經過幾年的發展藍田股份于199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并創造了股市長盛不衰的神話。然而,藍田股份隨后通過夸大存貨價值、超估固定資產、虛增銷售收入等手段進行公司會計信息造假,騙取大量貸款,而其自身經營狀況卻并不如財務報表顯示的那么好。藍田事件曝光后,國家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對藍田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得知真相以后對藍田股份進行了嚴肅的處理,2002年因涉嫌提供虛假財務信息,藍田股份多名高管被拘留,藍田股份也被強制停牌。政府對于藍田事件的處罰給許多上市企業敲響了警鐘,許多上市公司引以為戒,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上市公司應該加強對于會計人員的思想教育,增強其職業道德意識。針對公司內部出現的違規會計行為,制定相應的道德規范,規范的制定要根據當前公司的實際情況,考慮到會計人員的實際素質,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避免出現道德規范要求過高或過低的現象,以達到矯正和約束會計信息弄虛作假的行為。其次,上市公司應該加大對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使其具備深厚的會計理論、財政稅收、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上市公司會計人員應該注重在實踐中提高創新能力,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總結經濟交易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自身會計業務水平,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
結論
減少和避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綜合入手。對于企業內部來說,需要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暢通的會計信息溝通渠道以盡量減少會計信息的不對稱現象,并注重對公司會計人員的培訓,提升其道德和業務素質。除此之外,政府和其他社會機構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監管對于減少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解決對于實現企業間良性競爭,改善市場經濟環境,提升中國經濟實力整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芳.淺議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3,(29).
[2] 陳綱.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3,(12).
[3] 葉揚.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J].海南金融,2013,(3).[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