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浪漫”與“唯美”的并蒂
——試論肖邦鋼琴音樂的人文情懷
周婷婷
肖邦的鋼琴作品體現出“崇高的浪漫”與“凝重的唯美”的人文情懷,作品在“個人”主題上突出“情”,“祖國”主 題 上 突出“ 理 ”,“ 情 ”與“ 理 ”交 融 ,在 追 求 個 人命 運和 終 極 歸 屬 的 過 程 中,建立了屬于他自己的價值信仰和人生態度,這種超越了自我的人性思考和人文關懷,始終貫穿在他的音樂作品中。
肖邦 浪漫 唯美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1849) 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歐洲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這位“鋼琴詩人”不僅首創了瑪祖卡和波蘭舞曲等鋼琴體裁,還賦予了波洛涅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變奏曲、敘事曲等體裁以新的技法和內涵,很多鋼琴作品體現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特征,后期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劇元素和戲劇性.本文通過揭示肖邦鋼琴音樂所體現出的人文情懷,認為其鋼琴作品除了大家公認的藝術風格外,還表現出“浪漫”與“唯美”并蒂的音樂敘述和美學指向。
1.他的大部分作品所具有的愛國主題,更多地表現在悲劇性因素和戲劇性手法等方面,與其他浪漫派作曲家追求精致典雅、自由幻想的個人感官體驗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與民族樂派作曲家追求民族風格和異域風情的做法形成了一定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他對鋼琴的音色和織體的處理時細致入微的,將鋼琴作為一支管弦樂隊進行開發,創作手法呈現出交響化的一面,被譽為“鋼琴配器大師”。例如《降 A 大調練習曲》,在渾厚的低音區和如歌的中音區和聲背景下,上方聲部的琶音和弦平穩進行,這和弦好像并不是在鋼琴上奏出的,而是由弦樂隊奏出的,影響可以隨演奏者的處理而自由地增強或減弱,從音響效果看,很難分清伴奏和旋律,加上踏板的精心使用,將此曲的豐富色彩表現了出來。鋼琴在這首曲子中好像變成了一件件神奇莫測的樂器,構成了由多個表現手段所構成的綜合體,宛如一支交響樂隊,奏出了動人心弦的宏大篇章。
2.他的鋼琴作品是以民族的、民間的創作方向為核心,具有標題性、文學性、英雄性的一面。雖然肖邦本人并未在作品中或書信中對作品內容有任何提及,但是他的鋼琴作品有很深刻的內容和很強烈的畫面感,標題性的表現手段也在肖邦的鋼琴作品中有所體現,肖邦 1835年曾對舒曼提及,他的《第一敘事曲》和《第二敘事曲》從密茨凱維支的敘事長詩獲得了印象,其中,《第一敘事曲》反映了華沙起義失敗后的悲憤情感和愛國熱情,與《康拉德·瓦連羅德》中反抗日耳曼武士團的愛國主題有密切關聯;《第二敘事曲》側重于大自然的描繪和心理狀態的刻畫,與幻想性的《斯維切濟湖姑娘》有關,具有鮮明的標題性和田園風光;具有深刻思想性的《第三敘事曲》則與《女水妖》有關。密茨凱維支不僅是一名詩人,還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的該國熱情和藝術見解深刻影響了肖邦,將他與波蘭千千萬萬被奴役的苦難人民聯系在了一起。
3.肖邦的鋼琴作品中還有很多是夢幻的(不是幻想的)、熱情的風格,同時又具有擴張性,以巨大的張力推動樂曲的發展,使短小的音樂體裁可以容納龐大豐富的思想情感。例如,肖邦的很多作品貫穿著復調手法,但與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各個聲部旋律不是單純的重復和模仿同一個旋律,而是各個聲部都有自己的旋律,例如《B 大調夜曲》(作品第 32號)中,肖邦在主旋律的背景下引進了短小的、時隱時現的動機式音調,起到襯托作用,藝術效果獨特。甚至他的很多作品中的伴奏,也以自由復調的手法與旋律線交織在一起,或者突出獨立動機,提高了伴奏的地位,有關的例子有 《c 小調練習曲》、《a 小調前奏曲》、《降 D 大調夜曲》等。
肖邦的鋼琴作品具有那一時期所共有的唯美風格,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熱情華麗的氣質,但由于生活經歷、情感經歷、個人性格、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肖邦將個人與祖國命運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因此,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凝重之美,是一種凝重的唯美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純樸的、含蓄的美。
肖邦是一位旋律大師,不僅追求旋律的優美動聽,與波蘭民間音樂緊密相連,還具有朗誦音調的音韻之美,好似一位家人在你身旁與你喃喃而語,親切溫柔,這種朗誦性和宣敘性體現出旋律的淳樸含蓄之美。例如《第三敘事曲》,第一主題好似兩人之間的溫柔細語,先從低音轉向高音,像是在提出問題,然后是從高音轉到低音,像是對方在回答問題,旋律在不同的音區由小提琴和低音弦樂器交替奏出,引起了主題的色彩變化,具有溫暖、愛撫的氣氛。
在肖邦的作品中,旋律之美是主要的表現手段,優雅如歌的旋律與意大利歌劇的詠嘆調有相同之處,以《F 大調夜曲》為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華彩裝飾的旋律,讓人聯想到了歌劇中的優美歌聲。當旋律在高聲區的某個音上停頓片刻后,又含蓄地下降到優雅的回音上,像是女高音歌唱家在引吭高歌。這種如歌的旋律是內在流動的,藝術效果是感人至深的,體現了他反對“奔放”和“過分”、追求“真實”與“純樸”的藝術趣味,創作過程中始終不失分寸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現實主義的趨向。
2.精致的、憂郁的美。
肖邦作品的美學傾向還體現出一種精致的、同時又略顯憂郁的特征,這種美學特征的形成固然與波蘭內憂外患的時局和對故鄉的思念有關聯,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的個人氣質以及身處巴黎貴族文化圈所產生的文化差異,長期寓居他鄉和波折坎坷的愛情生活,更加導致了憂郁情緒的滋長,鋼琴成了他唯一可以傾訴的“戀人”。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裝飾性變奏和裝飾音手法,肖邦的變奏手法豐富多樣,有變化伴奏音型、變化織體寫法、變化和聲調式、旋律線加花等手法,這種裝飾性變奏是器樂化的鋼琴華彩,即保持著精致的旋律線條,又具有華麗性的裝飾變化。下面我們以《第四敘事曲》為例,第一主題具有傾訴般的音調、悲傷的情緒,開頭所包含的減三度、增四度音程襯托出內心的不安和憂愁,色彩暗淡,同時,輕快的圓舞曲因素導致這一主題內涵更加豐富,以表現作曲家復雜的心理狀態:主部主題是用變奏手法進行發展的,第一變奏完全保持了主體的性格和色彩,旋律稍加修飾,和聲稍作變化;第二變奏中,出現了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和支聲式的復調織體寫法,力度不斷增強,和聲更加濃密,音響越來越豐滿.而一些性格變奏更多地出現在他的后期作品當中,引起主題的“變形”和性格面貌的巨大變化。不管何種變奏手法,都透出精雕細琢的藝術趣味,同時又包含著憂郁情緒,越到后期,這種特點越明顯。
3.詩意的、微妙的美。
作為一位浪漫派音樂大師,肖邦的鋼琴作品以富有詩意而著稱,具有虛實相生、悠長回味的意境和細膩微妙之美,其和聲手法的千變萬化和對色調的精妙處理典型體現了這一點。以《幻想即興曲》為例,主旋律具有激越熱情的風格,體現了肖邦英雄情節不得志的悲壯和始終堅信信念的樂觀態度。第一部分在熱情與焦躁的矛盾中發展,第二部分中的甜美旋律透出一絲感傷,尤其是中間部分的歌唱性主題,優美如歌而充滿柔情。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部分,速度更快,情緒更加高漲,表達了作者為國家愁心擔憂而不能盡力的痛苦和對抗現實的不屈決心。結束處兩個極弱和弦結束,給人一種期待,一種希望。
縱觀肖邦的一生和作品風格,無外乎個人與祖國兩大主題。肖邦是一個極其重視感情的人,并通過鋼琴作品來進行個性化的表達。例如,他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都充滿了明朗的樂觀情緒,洋溢著優雅秀麗的詩情畫意,其中的《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作曲家獻給初戀情人——華沙音樂學院少女康斯坦茨婭·格拉德夫斯卡婭的樂曲,表達了他珍藏在心田深處的深情和情愫。第一樂章中,主部主題是一支優雅從容的旋律,和聲配置簡單樸素,風格纖細優美.副部主題同樣保持著寧靜抒情的基調,但不時出現的短小經過句和華彩裝飾,令音調顯得更加活躍華麗。即使在展開部中,作曲家也極力保持這種愉快的情調。到了第二樂章,旋律好似女高音花腔一樣流暢而華麗,時而又柔情似水,時而又熱血沸騰,將青年肖邦的那種青澀而真摯的愛情表現得恰如其分。第三樂章的主部主題是淳樸而優雅的,帶有舞蹈色彩,副部主題顯得更加躍動,好像在描繪一個風俗性歌舞場面,感覺明亮而清新。
在“祖國”主題上,突出一個“理”字,既包含著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和崇高理想,也包含著對人生境界的最高信念,更包含著他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無條件支持,因此稱之為“義理”似更為準確。例如《降 A 大調波洛涅茲舞曲》,是一部歌頌人民力量的宏偉作品,通篇以疾馳的半音進行、強烈而迅速轉換的和弦、多變的節奏與織體來表現激烈搏斗的戰爭場面,充滿了雄壯洪亮的氣息和戰斗的力量。他的瑪祖卡舞曲創作則直接來自波蘭民間的瑪祖爾舞曲、庫亞維亞克舞曲、奧別列克舞曲,在火熱的激情和親切的溫柔之中有飽含著對故鄉的向往和陰霾黯然的情緒,標志著他與家鄉的血肉聯系。《c 小調“革命”練習曲》以不協和和弦的快速涌動表達了他在得知祖國淪亡后的不可抑制的激憤之情,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閃耀著“理”性之光。
在“情”與“理”的交織影響下,肖邦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個人的命運和終極歸屬,漂泊動蕩的人生讓他對精神家園的渴望比別人更加迫切,在不斷的失望與希望交替過程中,建立了屬于他自己的價值信仰和人生態度,這種超越了自我的人性思考和人文關懷,始終貫穿在他的音樂作品之中。
[1]【德】古·揚森.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2]【蘇】索羅甫嗟夫.肖邦的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