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淺析“千人一聲”的成因和解決辦法
張培培
“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欣賞習慣,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個性和特色,從而在唱法上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①每位教師有著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不同的體會,所持觀點和閱歷也有差異,所教授的學生因嗓音特點、情感處理不同,故不存在“千人一聲”的說法。
民族聲樂 千人一聲 地域風格 演唱特點
首先“千人一聲”這句話是一個形容詞,比方說我們在電視和舞臺上經(jīng)常能看到或聽到音色和風格上比較相近的聲樂演員所演唱的作品。由于他們所演唱作品的音色和處理手法比較接近,故一些音樂評論家或觀眾覺得這些選手的演唱缺乏辨識度,不像 過去 的一 些老歌 唱家 如“ 郭蘭 英”、“郭 頌 ”、“ 蔣 大 為 ”或中青年歌 唱家“ 彭麗媛 ”、“閻 維文”、“ 宋祖 英”、“張 野 ”、“ 吳 碧 霞 ”等那樣風格迥異,聲音特點明確。過去我們只要聽到聲樂作品的前幾句就馬上能聽出是誰在演唱,說出歌唱家的名字。
基于以上的原因多數(shù)人認為“千人一聲”有礙于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和進步,阻礙了民族唱法的風格和多樣性的演唱特點,甚至有的人過激的人為是由于音樂院校的專業(yè)聲樂訓練出了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據(jù)我們的研究分析和教學經(jīng)驗中得出以下兩種結論供大家思考。
首先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由于宣傳媒介相對不那么發(fā)達,大多數(shù)音樂愛好者和老百姓只能通過收音機廣播來欣賞到他們喜歡的歌唱家所演唱的歌曲,與現(xiàn)在專業(yè)比賽、選秀節(jié)目眾多的比賽相比當時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對較少,人們能聽到的歌曲就那么多,再加之那一時期的聲樂作品風格鮮明、膾炙人口,也就出現(xiàn)了一批扎根于人民群眾心中的知名歌唱家和傳世的聲樂作品。并且那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睦细璩乙捕即蠖鄶?shù)是科班出身或在音樂學院深造過,并且其中一部分人目前也都從事著教學工作。但為什么在聲樂教育事業(yè)、聲樂演唱日益繁榮的今天會出現(xiàn)所謂“千人一聲”這種說法呢?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全國各大音樂學院和專業(yè)院團都在培養(yǎng)聲樂人才,尤其是 2000年以來擴大招生規(guī)模,包括一些非音樂類院校也都成立了聲樂演唱專業(yè),這使得聲樂人才量爆發(fā)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電視屏幕和廣播中的新面孔、新聲音越來越多,尤其是 CCTV 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這一平臺更使得新人輩出,由于年齡段的限制這些參賽選手除個別年齡稍大些,多數(shù)人年齡都在二十幾歲、三十來歲,甚至有的選手還在大學期間或剛剛步入工作單位就參加了比賽,他們還沒能脫離初中級階段形成自己特殊的演唱風格,而電視臺考慮到收視效果設置了復賽、半決賽、決賽和頒獎晚會,我們設想一下最后出現(xiàn)在獲獎名單上的選手要重復多次出現(xiàn)在舞臺上,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這名選手唱著另外一名選手的歌,這一屆唱著上一屆的歌。美聲和民族聲樂選手唱著同樣的中國藝術歌曲,這種重復也可能讓人們感覺到有一種聽覺上的雷同之感。
如何在演唱中避免和解決所謂的“千人一聲”這一問題,聲樂作品決定了演唱風格,風格決定了演唱方法。熟悉電視歌手大獎賽的選手應該都聽過王宏偉的《西部放歌》;雷佳的《蘆花》;劉和剛的《父親》;王麗達的《親吻祖國》;常思思的《瑪依拉變奏曲》;陳笠笠的《山寨素描》……這些在電視大獎賽獲獎的選手所演唱的一首首風格迥異、地域、情感特點的作品留給了觀眾美好的回憶。那么為什么這些選手演唱的作品不存在所謂“千人一聲”的問題呢?
(1)了解聲樂專業(yè)教育的人或者從事專業(yè)演唱的歌手清楚這樣一個道理。在教授學生或演唱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或者說在演唱不同規(guī)定情境的聲樂作品時,其演唱風格和聲線、音色的設定是會有一定的區(qū)別和差異的。
例如:我們在演唱東北民歌《看秧歌》的時候就要突出它的詼諧幽默,以及其以說帶唱為特點的演唱效果,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把字開得過大,氣息需借鑒戲曲演唱模式的丹田氣呼吸為主,胸腹的氣息量需適中,因為要應對連續(xù)而快速的吐詞行腔,這就需要靈活輕巧的氣息做支撐以保證演唱者的聲線、音色符合作品的演唱風格,增添作品的情趣性的表達。而即便是同地區(qū)的東北民族作品“烏蘇里船歌”在演唱風格上則要強調其船歌的悠揚、深遠、響亮的演唱特點,利用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的辦法能夠獲得較深、較多的呼吸量以保證演唱中速稍慢的作品,同時也使得字與字之間的轉換使人聽起來有一種舒暢之感。拿前面提到所謂《西部放歌》為例這是一首陜北風格的所展現(xiàn)西部大開發(fā)的聲樂作品,曲風表現(xiàn)了陜北人民高亢、響亮、真摯和一瀉千里的氣勢,歌詞充滿了力量和拼勁兒,以展示陜北人民依托黨的好政策轟轟烈烈干事業(yè)奔向幸福生活的氣勢與決心。這首作品的演唱強度、難度是極大的,極限音的重復出現(xiàn)以及這種帶有召喚、呼喊式的濃郁陜北風格的作品,就要求演唱者全力以赴的調動好自身的歌唱機能,以頸腔、胸腔的強烈共鳴配以深遠有效的呼吸才能達到作品對風格的要求。
那么同一時期,同一地域風格的創(chuàng)作歌曲,即使是同一位詞曲作者同一位演唱者也因為其詞曲風格而變化。《西部情歌》在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上則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要求,這首作品以男女青年的戀愛為主線,表現(xiàn)出大開發(fā)前后西部山村的巨大變化,聽起來就像一個娓娓道來極具陜北風情西部的愛情故事,這就要求演唱者的氣息、聲線、音色親切自然流暢,符合語氣化的要求和標準,同時作品前段表現(xiàn)艱苦跋涉去探望心上人的酸勁兒和后一段由于交通的方便快捷仿佛近在咫尺的喜悅勁兒都需要在歌唱時加以方法上的細微調整。
兩首作品的詞曲作者相同,但《西部放歌》的“放”字和《西部情歌》的“情”字決定了這兩首聲樂作品雖地域相同但表達的特定情感內(nèi)容有很大區(qū)別,這就要求演唱者根據(jù)實際情節(jié)在演唱方法上做具體的調整。而前面講到的兩首東北民歌《看秧歌》和《烏蘇里船歌》也是出自一個地域,但因為詞曲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不同也必須在演唱方式上進行靈活的運用才能滿足其風格特點的要求。
以上舉例可以看出,在演唱某一個聲樂作品時其地域風格、作品風格較大程度的決定著歌唱者的演唱風格,也可以說演唱者的演唱風格(方法、技巧、聲線、氣息)是必須符合聲樂作品風格的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與作品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或許有的人會這樣說,為什么所謂“原生態(tài)”歌手的演唱都那么有特色特點吶?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也比較容易,原生態(tài)歌手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他們所演唱的狀態(tài)完全是本民族地區(qū)千百年來口口相傳延續(xù)下來的,純粹的表達一個特定情感特定地域,特殊發(fā)聲技巧的演唱方式。而音樂院校的教學目的要有涵蓋性和包容性,也就是說音樂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要具備演唱多民族地區(qū),多種風格,多種語言的專業(yè)演唱能力。而所謂“原生態(tài)”演唱方式是一種地域性的特色演唱范疇。比如說原生態(tài)歌手在未經(jīng)專業(yè)訓練前是很難完成藝術歌曲或其他民族地區(qū)的聲樂作品,即便唱了在風格上聽起來也還是原生態(tài)的味道,那么所謂“千人一聲”這一說法和現(xiàn)象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呢?或者說在其他國家其他藝術領域上是否也有這種情況存在呢?
(2)比方說一部貝多芬或莫扎特的交響樂,在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被許許多多的樂團演奏,即便每一個樂團的指揮都有各自處理上的差異。但專業(yè)的音樂愛好者一聽便知是哪一位作曲家的力作,那么這是不是要被說成是“千樂一聲”或“千團一聲”呢?
一個唱法形成的重要標志,主要在于他(她)的演唱方法的科學性,那么科學性的形成就要有統(tǒng)一的要求和準繩。例如美聲唱法中全世界的花腔女高音要求不外乎聲音和氣息的靈活、清脆、飄逸等。而每一位歌唱者,之所以被觀眾們區(qū)別開,原因在于其天生的也就是遺傳的音色,以及對作品獨特的理解。比如閻維文、呂繼宏師出同門,但他們的聲音和處理作品的方式上就有著很大的不同。聲樂界有這樣一句話“一百個人就有一個演唱方法”因為每個人的天生嗓音條件、文化、生活習慣不同,理解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和演唱方式的形成,在每一個歌唱者身上的具體表現(xiàn)一定是求同存異的。
幾乎每一個歌手都會在各自演唱初級階段都會對自己喜愛的前輩歌唱家因崇拜而模仿他們音色和處理方法,這也不失為一種學習辦法,但一味的追求這種相似度而導致丟掉和放棄自己獨有的音質則得不償失。模仿能力只占演唱技巧的一小部分,盡量多的攝取民族民間營養(yǎng)加強自身修養(yǎng),勤學苦練,音樂院校的學生可嘗試在完成教學大綱內(nèi)必學曲目之外獨立完成一些新創(chuàng)作的未經(jīng)別人演唱過的歌曲,強化自身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以期達到和形成獨具特點的演唱風格和高超的演唱水平才是聲樂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今后的路既寬廣又漫長。我們相信,廣大聲樂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理論家以扎實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努力拼搏的工作作風、不斷推進民族聲樂藝術的前進,定會使之更加豐富、更加完善、更趨民族。”②
注釋:
①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②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中國民族聲樂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10.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