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
雷光春,1982年畢業于中南林學院特用經濟林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1985畢業于中南林學院森林保護專業并獲農學碩士學位;1997畢業于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態學專業并獲理學博士學位。曾任《濕地公約》秘書處亞太事務高級顧問(2003-2007),北京大學教授、博導(1997-2003),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項目長江項目主任(1999-2001),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海洋與濕地項目主任(2001-2002)。
濕地是“地球之腎”,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同時蘊含著極有價值的經濟效益。然而,中國的濕地保護現狀卻面臨諸多困境。2月2日國際濕地日到來之際,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了解到了我國濕地保護的總體狀況及面臨的立法困難。
總體樂觀,局部揪心
“無論是國家政策的保護規劃還是保護濕地的投入都在不斷增加,整體上是樂觀的,但是還有很多令人揪心的地方。”當談到目前國內濕地保護狀況時,雷院長對濕地相關政策的出臺很有信心,但他認為局部一些地方在具體保護開發濕地中的做法卻令人揪心。
對于我國的濕地保護,最近十年國家很重視,在2004年的時候,通過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多個部門共同編制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出臺,這是對生態系統的中長期規劃。《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的目標指出,到2030年,要使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使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范圍內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范區。
國家為了保護濕地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條例,對濕地保護的要求很明確,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短期政績,眼前利益,圍墾開發濕地,對濕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國內對濕地破壞最大的類型就是灘涂濕地的圍墾。
15日,雷院長在日本參加了一個有關濕地保護方面的國際會議,并作為大會主席發表了講話。據雷院長介紹,本次會議的焦點就是對我國江蘇鹽城百萬畝灘涂圍墾譴責,大會對這次圍墾表示很震驚,希望雷院長能夠做中國政府方面的工作。回國后,雷院長立即奔赴鹽城當地查看,結果觸目驚心。
地理學上,灘涂又稱潮間帶,即漲潮時被大海吞沒,退潮時就是泥灘地。對這樣的“不毛之地”圍墾,意欲何為?據雷院長解釋,灘涂圍墾有著很深遠的根源,當地政府也并不是必須圍墾。首先《國土資源法》對濕地的定義是不利的,把濕地定義為未被利用土地,這意味著濕地是需要被利用和開發的土地資源。而《國土資源法》中的另外一條占補平衡的規定,即工業用地要占有農田、土地,必須需要從另外一個地方補相應面積的土地。“這就是江蘇為什么那么積極圍墾灘涂的原因,圍墾了這樣大面積的灘涂濕地,這片土地可能本身并不值錢,但是置換成建筑用地,那個錢就不是一點點。而圍墾受益的也就是局部少數團體的利益,對當地百姓是沒有好處的。”
雷院長強調,灘涂濕地有很多功能。首先,灘涂濕地在面對風暴潮、海嘯時,將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圍墾后,整個泥沙動態就會打亂。其次,灘涂濕地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最近幾年黃海、渤海赤潮等的爆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灘涂濕地遭到了破壞。第三,灘涂濕地可以生產大量的貝類等特色海鮮,比如平均一公頃耕地年產小麥一般為4噸左右,那平均一公頃灘涂年產貝類可達22噸,去殼后的貝肉鮮重仍超過7噸,黃、渤海的灘涂年產貝類超過200萬噸。如果這些灘涂濕地遭到破壞,對當地百姓的生活將造成巨大的沖擊。第四,灘涂濕地是遷徙鳥類的重要棲息地,灘涂濕地的破壞將對遷徙候鳥產生巨大傷害,進而影響整個生態循環系統,如果濕地遭到破壞,很多鳥類將瀕臨滅絕。
保護濕地各項措施齊實施
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為履約保護濕地做了很多努力。盡管目前關于濕地保護的專項法律還沒有制定,但是關于濕地保護的政策出臺了很多。中央、中辦、國務院等都發布了加強對濕地保護的規定。如今我國已經建立了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577處,其中國際重要濕地46塊,濕地公園468處,占全國自然濕地的43.5%。
我國在調查、監測濕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我國可以清晰地知道十年前某塊濕地如今的消失面積,但國際上很多國家并不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國家甚至不知道當地濕地的消失狀況。我國目前已經做了兩次全國性的濕地資源清查。第一次起點調查面積是100公頃,在這個基礎上對全國濕地進行清查。第二次則更加詳細,按照《濕地公約》的要求對8公頃以上的濕地進行調查。精準的調查使我國對濕地資源現狀十分清楚,可以詳實地發布目前的濕地資源狀況,并清楚的告訴各界,灘涂濕地圍墾面積是全國濕地破壞面積中最核心的地方,呼吁各方重點關注和保護。
在濕地保護中,運用監測技術,通過衛星、航空及其它的遙感技術等,對濕地面積進行監測。通過衛星影像,清晰地告訴各界濕地目前的狀況。雷院長舉例說,濕地上候鳥遷徙的具體時間及動態,可以使用衛星跟蹤技術進行實時監測。只要在它們的背上安裝一個衛星芯片,信息就可以發送到手機上,在辦公室就可以隨時知道它們的動向。前幾天,雷院長的學生就是通過這項技術,對來自內蒙的一批白枕鶴進行跟蹤時,發現其中一批白枕鶴在山東被抓,而且受傷。監測發現這批白枕鶴連續三天都在山東的一個動物園,雷院長馬上派人聯系山東林業廳,并到現場交涉,告訴他們這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天然白枕鶴之后,動物園釋放了這批被抓的白枕鶴。最后通過這項跟蹤技術,得知它們已經安全抵達鄱陽湖。這項監測技術的使用有利于隨時掌握濕地保護的最新狀況。
而為了解決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教育部的委托下,雷院長與他的專業團隊制作了關于環保專業人才的國家標準,目前已經在教育部作最后的匯總。這項國家標準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什么樣的大學可以設置相關專業并進行招生,即辦學門檻,教育部要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空間、教學質量等進行審查;二是這些專業學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即辦學標準,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掌握哪些具體的知識點和技術;三是用人單位的評價,培養的人才應該要經過社會檢驗,實現學有所用。未來的教學將把管、辦、用分開,新的制定標準將根據社會及國家的需要變得更加科學。endprint
在保護濕地的過程中也需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主要是需要立法,有了法律,才能得到重視,并且進行操作,破壞濕地就會受到懲罰。其次是社區共管制度,與當地老百姓建立伙伴關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社會福利,像生態補償制度一樣進行環境付費,而在這方面國外做的很好,比如在耕地上發現了多少種鳥類,就給予多少補償,非常明確地給予直接補償。第三宣傳教育,特別是要注重對游客的解說,我們目前是只強調硬件不強調軟件,不能只講童話故事,而要進行科學的講解,如這只鳥為什么待在這里,喜歡吃什么東西,把道理講清楚,激發游客保護濕地的欲望。顯然我國在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不夠,需要加強。
除了官方的保護政策外,雷院長認為,新聞媒體、民間志愿者及民間社團組織等也需要關注并力所能及地保護濕地。希望可以通過媒體的呼吁,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起到更好好的宣傳、監督作用。
濕地專項立法,或五年可期
《濕地公約》締結于1971年,致力于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公約是全球唯一一個專注生態保護環境的政府間公約,現有168個締約國,80%以上的國家已經加入公約,我國于1992年1月加入《濕地公約》。
雷院長曾任《濕地公約》秘書處亞太事務高級顧問,他認為《濕地公約》對國際濕地的保護具有重大的貢獻,起到約束締約國的作用,也扭轉了很多地方的濕地退化和消失。其中《濕地公約》要求每個締約方政府都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律,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國際濕地重點保護區,“如果鹽城不是重要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的灘涂濕地早已被開墾殆盡了,正是因為建立了這樣的自然保護區,所以才能保存這么多面積的灘涂濕地。”
據雷院長介紹,這次國內鹽城灘涂濕地的圍墾和破壞是違反了國際《濕地公約》規定的,也受到了國際社會強烈的外交照會和抗議。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起碼的保護生態準則,沒有一個基本國際公民道德的話,這樣的國家是會被國際社會孤立的,這與我們的大國身份及第二大世界經濟體是不相符的。同時這樣的行為將危及我國的企業、公司等組織的國際形象,不管走到哪個國家或地方,都將會被畫上一個負面問號“你將要做什么?”而這種代價是不可估量的,不利于我國今后的發展。
《濕地公約》明確要求每個締約方政府都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仍然沒有一部關于濕地的全國性法律條文。雷院長認為我國濕地保護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立法問題。中國濕地保護的立法討論已經十多年,從最初的預演方案到對國際濕地的考察,專項立法卻一直沒有實現,其主要原因是各地方及各部門的利益牽扯。
中國有一句諺語叫做“九龍治水”,喻意各部門之間的意見難以達成一致。濕地保護涉及很多部門,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利益涉及其中,濕地保護本來屬于國家利益,但是被某些部門強調為部門利益。因為各種利益的牽扯,關于濕地保護的相關法規遲遲不能達成。作為法治社會,制定濕地專項法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濕地生態系統涉及到海洋、環保、國土、農業、水利、旅游、航運、航道等多個部門。
雷院長希望各部門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要有整體思路,并不是農業管田,水利管水,這不是治國思路。要時刻考慮濕地的整體性,如果濕地破壞了,受害的并不是哪個部門及相關負責人,而是普通的老百姓。對紅樹林的保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4年圣誕的前夕,印度洋發生海嘯事件,沿岸三十萬人被海嘯卷走,而這些被卷走的地方都是紅樹林遭到破壞的地區。紅樹林被砍之后,這些地方被建成度假村,修成漁塘、蝦塘,但是海嘯來了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盡。同樣是沿海的另外一些地方卻沒有遭難,原因就是當地建立了八塊國家重要濕地。后來調查發現,因為有紅樹林的保護,海嘯的水是慢慢漲起來的,而不是直接卷過來,紅樹林起到了很好的減浪作用。鋼筋水泥容易被摧毀,但是紅樹林是催不毀的。像鹽城這些地方,濕地如果破壞,從長遠利益看,海平面抬升,一旦氣候現象頻繁,風暴潮爆發,最后這些被圍墾的地區都將被毀掉,得不償失。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從十個方面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雷院長對這項基本國策充滿信心,“相信在五年之內濕地立法將會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