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就提出濕地和鳥類的保護,那年剛剛二十出頭,雖然只有一個人在戰斗,但(努力)從未停止過……”黃喜民在自己的微博中這樣寫到,作為黑龍江民間濕地保護第一人,他一直致力于濕地民間保護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盡管路程漫漫,依然熱誠如初。他把濕地民間保護事業形容成對人性中善念的執著“期盼”。他說:“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哪怕影響一個人也是好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信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效果。”
始于觀鳥愛鳥
作為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自小黃喜民對濕地就有著天然的熱愛。1980年,黃喜民還不到二十歲,當時他和哥哥一起,在濕地里以打獵割草為生。那時他們常年居住在濕地中,所以對濕地里各種各樣的動植物都非常熟悉,包括河流、湖泊還有鳥類。
每到春天,濕地里會有從南方飛回的各種候鳥,如大雁、天鵝、丹頂鶴等,還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水鳥。它們五顏六色的羽毛和示愛姿勢非常美,好奇的黃喜民有時候會偷偷地趴在草叢中觀察它們。“簡直太好看了”,二十年后的黃喜民還能情不自禁地回憶起當時自然的景象,“可以說那種場景,在現在的大自然中是很難看到的,也無法想象,可能只有在動物世界里才會看到,所以我就覺得太好玩了。”
地理的優越性,給了黃喜民接觸濕地鳥類的便利機會,他沒事就觀察,將濕地中的鳥兒們當做自己的朋友去交流。久而久之,他就摸索到了它們特殊的遷徙規律:春天鳥兒們來北方繁衍生息,筑巢、下蛋、撫育它們的鳥寶寶。夏天時,那些小的鳥寶寶,哪怕是當天剛剛出殼,它的媽媽也會帶著它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蕩。由于黃的家鄉是北緯四十六度,到了秋天,天氣就開始冷了,它們就成群結隊地在空中,集結盤旋。那么黃喜民就知道,它們要走了,要往南飛。
八十年代中期,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這些濕地被大規模用于圩田和圍壩筑地,他和濕地間和諧的自然生活被打破,黃喜民才意識到,保護濕地不僅在于維持個人的寧靜生活,更是保護濕地中棲息的鳥類,幫助它們捍衛家園。
嘗試寫信呼吁
1984年,黃喜民給黑龍江省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所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其主要內容講:鳥兒滿天飛這么美麗的場景,是天造的好地方,不能因為我們單純的糧食生產,就把它破壞了。“當時并不知道濕地的主管單位在哪兒,也沒有濕地是‘地球之腎這樣的概念,只是在想,濕地沒有了,這些鳥該上哪去?”據黃喜民回憶,當時他用厚厚的牛皮紙將信包起來寄出去,兩個月之后收到了回信。信中指出,濕地需要政府直接管轄,研究所本身并沒有相關權限。這個嘗試雖然沒有成功,但保護濕地的決心已在黃喜民心中暗暗下定。
“你們無法想象,在濕地里頭,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特別是陰雨天,只要有人出現,就有成百上千的蚊子,把鼻孔都堵住。你只能劃船到水的中央,或者是拿一把草點著,把它熏跑。”黃喜民說,黑龍江是濕地的一個大省,包括國家級、省級的濕地保護區就有二百多處。由于濕地都在一些偏遠地方,條件太過惡劣,當時沒有人愿意參加。在黑龍江省,呼吁濕地保護,他是第一人。盡管如此,黃喜民依然堅定地走了下來。
這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提醒他,保護濕地工作和其他環境保護工作一樣,也需要抓重點。因為濕地本身的土壤環境不好,很多動物植物就應該在濕地本身的環境下生活,而人為地去把它變為耕地的話,就有點得不償失。所以濕地應該回歸它的本身。但由于濕地是分為很多種類,包括海洋灘涂、沼澤之類等等,所以重點是要保護那些名存實亡的濕地。
注重工作方法
那個年代大家文化程度都不太高,也不太重視濕地保護。黃喜民跟別人解釋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規勸他們不要破壞濕地,大多數人都會很漠視,甚至都在嘲諷。他們覺得濕地這么大,無邊無際的,保護它又怎么樣,再加上當時的那種環境和條件非常惡劣,開始他工作的難度很大。針對這樣的情況,黃喜民決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自己的親人,他不會刻意去講,而是用其他話題引起,再講利害關系給他們聽,這樣比較能容易讓人接受。
對于周圍的群眾,他也會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去提醒他們注意保護環境。“你看,夏天在這兒是不是可涼快啦?你不要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濕地要是被開發,你想涼快就得要吹空調。城市人或者周邊沒有濕地的人,他們沒有這種待遇,把你安排在濕地周邊當中,你要珍惜它。它既然給你提供便利,你就要保護它。”經過黃喜民這么一分析,老百姓很容易理解,宣傳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有付出就有回報,這些年環保大環境一直在變好,更多的民間組織環保人士都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中去,這些都給了黃喜民很大的動力。
對于其他參與濕地保護工作的志愿者,他也建立了自己的微博,積極與他們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和互動,并經常組織他們開展各式各樣的濕地保護活動。通過團結一致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他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相互的精神鼓勵與支持使我們信心更足,更有干勁。”黃喜民說,他期待的濕地保護愿景,正日益實現:“環境保護也好,森林保護也好,濕地保護也好,這個春天已經來了。大家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已經慢慢在崛起。”
需政府多關注
濕地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而政府,作為濕地保護的承擔者,責任很大。“這幾年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年,很多濕地用于商業,就比如說我家鄉的濕地,從保護區到現在,有大片濕地被開墾;大連渤海灣的灘涂濕地,在建機場;還有深圳大鏟灣的濕地也在用于商業開發等等。所以要加強呼吁,使當地的政府和當地的主管部門真正體驗到濕地的作用和價值。”
黃喜民強調,地方政府應更加清醒地意識到,只顧發展、不重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更加注重濕地保護的力度。另外,關于濕地保護的相關法律措施應盡快地制定和實施,這樣老百姓才有法可依,有法可究,他們也會相對更有意識地去保護濕地。
除此之外,政府也應加強在這方面的宣教工作,給予濕地保護的組織和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大力支持,這樣無論是民間環保人士,還是普通群眾,都會多一份信心,也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做工作,并且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濕地保護這項持久而光榮的事業中去。
談及濕地保護的可被預知性,黃喜民期待滿滿,他認為這和霧霾治理一個道理,前幾年沒人重視,這幾年大家都重視了。濕地保護也一樣,無論是政府還是老百姓遲早會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黃喜民說:“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三十年前的濕地美麗,水肥草茂的景象會逐漸展現在我們后代面前,而那一天,已經不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