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松
摘 要:隨著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學生培養目標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以滿足社會需求,符合企業要求,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服務學生和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專業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同樣需要改變教法,要注重實踐能力,以有效教學策略的實施為手段。
關鍵詞:中職 教學做合一 理實一體化 項目模塊化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是集工程材料、熱處理工藝、機械零件毛坯成形等內容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無味、內容冗余、雜亂無邏輯性。因此,要提高課程有效教學,重要的是改變舊的教學形式,合理安排課程,增加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下是筆者對提高課堂教學策略的幾點思考。
一、課前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課前準備一定要充分,不光要備教的內容,還要備學生:如何讓學生將關注度集中在教師授課內容上;怎樣安排師生互動;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老師怎樣調控;怎樣評價等。教師上課前做了充分準備,教學設計合理,教學形式多樣了,學生才會在感興趣的有趣氛圍中學習。
如在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教學中講授鑄鍛焊時,該部分包括金屬變形理論、鑄鍛焊毛坯制造方法和缺陷分析等內容,教師授課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開展各部分教學。如鑄造加工應該按金屬的鑄造性能和收縮性、常見的砂型鑄造和幾種典型的特種鑄造、鑄鐵的冶煉、澆注及鑄造產生的缺陷的順序授課。如果將教學順序顛倒,知識的邏輯性和自然性被打亂,不利于學生接受教學內容。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
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教師在上課初就要抓住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自覺、愉快地跟緊教師的教學活動。近年來筆者學校提倡教師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授課,通過教師在課前備課時設計的跟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進行展示,使學生快速被吸引過來。
以機械制造工藝基礎來說,在講解齒輪結構與參數時可以通過模型展示講授此輪齒數、分度圓、漸開線、齒輪模數等,在展示模型之前可以播放齒輪的發展、齒輪傳動的應用、齒輪傳動的演示過程等視頻。利用輔助手段教師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因為學生對課堂上實實在在的東西更感興趣。
三、理實一體化,做到教學做合一
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是機械學科一門重要專業課程,該課程最大的特點是理論和實踐統一。除了課堂上教師講解的,學生想真正理解、掌握,必須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很多“差生”理論知識較差,但實訓很積極,能力往往比理論成績好的學生強。抓住這個特點,完全可以彌補這些學生的不足。
如在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車工切削加工,講解車床進給量、切削速度、被吃刀量車削三要素時,教師課堂講解多次,學生仍然問題很多。如果通過實踐操作訓練來教學,學生參加實際切削加工時,必須親手做、必須要考慮這三要素。如果學生課堂理論沒學好,只有去翻書查找、請教同學或求教教師,不知不覺中,學生加深了印象,加強了理解,完成了實踐,掌握了知識。
四、以項目教學為引導,推進教學策略的實施
項目模塊化教學是將課程體系中的知識重組,使授課內容模塊化。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前,已經學過了金屬工藝學、機械基礎等,那么授課時重復的內容就要簡單概括,不做重復講解,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相應地調整教材中的章節,重組知識結構,建立以“項目為章、模塊為節”的教學模式。
如機械制造工藝基礎中機械加工技術部分,主要模塊包括車、銑、刨、磨、鉆、鏜等傳統的機械加工方法和金屬切削加工工藝基礎子模塊。各種機械切削加工方法都包括了機床結構、刀具夾具選擇、工件裝夾和切削要素等內容,可引導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總結機械切削加工特點,再結合學生鉗工、車工實訓的經歷,提出疑問,激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信心,使學生自覺學習項目里各模塊的知識點。
總之,機械制造工藝基礎教學旨在通過體驗式的項目化教學設計,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做合一的共同努力,充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法,明確“理論是基礎,實踐是能力”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真正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技能雙豐收。
參考文獻:
[1]陳本德.《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三江學院學報,2011(3).
[2]李妙玲,朱春熙.基于模塊化的《機械制造工藝基礎》課程教學新設計[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