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胡娜?項初宇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職會計專業的就業現狀及會計制度所面臨改革進行的簡要分析,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必要性,并探討了該能力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中職 會計專業學生 問題解決能力
一、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必要性
1.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需要
相較于高職、本科及以上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和就業情況的多樣性,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較為明確,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筆者在走訪調查當地企業的過程中,聽到了一些關于畢業生在公司中的真實現狀?——一個在建筑公司當出納的學生居然給企業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一個在電腦公司上班的學生在盤點好庫存商品后不知如何填寫盤點表,一個在工藝品公司上班的學生在給企業報稅時一臉茫然,無從下手……這些公司對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整體印象就是缺乏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筆者通過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用人單位的調查進行分析,發現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提出了業務能力、職業素質、獨立處理問題、自學等多種綜合能力的要求。
2.會計制度、準則改革的需要
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技術革新的飛速進步,知識淘汰更新的周期也不斷縮短,會計改革亦是如此。2013年1月1日起,《小企業會計制度》停止執行,在全國范圍內施行《小企業會計準則》,對中小企業的會計處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14年,財政部相繼對《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基本準則第2號、第9號、第30號、第33號、第37號進行了修訂,并發布了第39號、第40號和第41號三項具體準則。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政策變動,會計人員如果不進行自身會計知識的及時更新,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勢必要被新形勢所淘汰。
二、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途徑
1.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因為解決問題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涉及相關知識,沒有相應的知識作為基礎,不僅很難發現問題,也缺乏分析問題的基礎以及提出假設所必需的依據。在對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調查中,畢業生認為工作中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包括憑證編制、賬簿登記、會計報表編制、納稅申報、會計電算化賬務處理及其他專業技能。因此,筆者總結出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點鈔與小鍵盤知識、出納基本業務知識、憑證填制知識、會計核算知識、編制報表知識、成本計算知識、電算化知識、稅收知識、財經法規知識等。同時,會計專業學生也需具備其他學科知識,如語數英等文化基礎知識、計算機應用知識、市場營銷知識、電子商務知識、國際貿易知識等。這不僅符合用人市場需求,也可以為學生在會計問題解決過程中提供必要的知識關聯。
知識經濟時代已到來,學校應培養學生有效利用網絡資源,使之養成通過多種途徑來查詢資料、利用多樣資源去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會計專業學生可以經常瀏覽以下網站:中國會計視野、會計網、中華會計網校、東奧會計在線、鳳凰財經等。同時學校應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進行圖書借閱、期刊瀏覽,以開發學生的信息需求,初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此外,學校還應該組織各種特色的讀書報告會、講座等活動,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汲取自己所需資源充實自己的知識面,為今后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解決積累知識儲備。
2.完善學校的實訓環境
中職學生偏向于喜歡需要動手、接近實際工作的實操類課程的學習。因此學校可以適當、合理地加大此類課程的設置,在經費可行的情況下可以引進具有場景模擬形式的財務軟件,同時完善教學所需的硬件,調動學生學習會計的興趣,進而激發他們解決會計問題的熱情。一是開設手工模擬實驗室,主要用于手工模擬教學,在實驗室內應設置相應的會計崗位牌,如出納、總賬報表、薪資、固定資產、往來款、存貨等崗位,以利于操作時的分工協作。同時,應模擬財務辦公環境的設置,配備裝訂機、驗鈔機、印章等會計實訓用具,以會計崗位為導向,同時設置銀行結算、納稅申報模擬工作臺,為學生提供仿真的職業環境。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通過與實際就業環境相一致的會計崗位體驗,正面感受到了社會激烈競爭,不僅能起到驗證和鞏固理論教學的作用,還能有效地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有利于升華學生的會計職業情感。二是學校同時應開設電算化會計模擬實驗室。這些實訓環境的改善都能使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鍛煉,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3.優化教材的內容設置
中職會計教學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不僅要考慮教學層次,而且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就業情況,調整教學側重點。筆者發現目前會計專業畢業生中,少數成績優秀的通過高考進入高等職業院校繼續學習,除此之外,其他的畢業生有少部分集中在臨海市的中小企業,從事與財務相關的小崗位,如負責出納、統計、收銀、倉管、基層辦稅等工作,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畢業生就業的崗位是不對口的,比如從事文秘、售貨員、營銷員等職業。
因此,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要依據就業崗位進行調整教學,因畢業生在出納、倉管、統計等崗位就業較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這些崗位進行傾斜,對原教材相關內容作些補充、延伸,突出崗位的問題解決訓練。例如,在講解企業財務會計中貨幣資金的核算時,可以結合出納實務進行擴充;在講解存貨的取得與發出時,可以結合倉管業務進行實操等。這樣學生在解決實際會計問題時才會融會貫通。
當地的社會需求是中職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就臺州當地經濟而言,中小企業居多,而小微企業數量更是達到10萬家之多。財政部要求2013年起小企業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而臺州中小企業數量如此龐大,就要求我們要在現有的課程中適當增加小企業核算課程,使畢業生一進入小企業就能上手做業務,提高解決實際業務的能力。
4.提升教師的師資水平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教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從目前中職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構成來看,絕大部分并非師范出身,其中,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占了很大比例,而從事過企業財務工作、具有一定實戰經驗的專業教師嚴重缺乏,因此中職學校要加強會計教師素養,提升會計師資力量。
《教育部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要求,中職專業教師每2年必須有2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
因此,學校應積極與當地各類企業合作,開展交流,有計劃地安排會計專業教師下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踐。教師在參與實踐中增長自身的業務能力,同時積累豐富的會計教學素材,使教與學更加生動,貼合實際問題的解決。另外,中職學校可以拓寬會計教師引進渠道,從會計師事務所、企業中選拔一些專業基礎扎實、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人員擔任學校的實訓指導師,提高實訓教學質量,使學生更易在實際經驗中獲得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適時更新會計知識,時常關注財經熱點,給學生最新、最正確的會計信息,這樣才能給學生的問題解決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
總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始終有限,只有授之以“漁”,提高學生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才能讓他們終身學習并受益,而這個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奮戰在職教會計第一線的專業教師們不斷探索和積累,持之以恒。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