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逐漸有所提高,文章選取了2000-2013年安徽省農村居民的相關數據,通過建立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分析可能對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產生影響的因素。模型中,主要考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個人消費傾向指數作為參數,得出相應的結論,從而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城鎮化發展,實際就是整合省內資源,協調城鎮和農村的發展,同時也帶動安徽省內的經濟增長和消費增長。安徽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1978以來,省內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13.35元提升到2013年的6285.1元,但總的消費支出比例卻沒有得到很大地提高,還是主要分布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正是由于這種消費所占比例失調,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進一步降低了省內經濟的發展速度。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安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發展,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逐漸增加,消費結構也有所改善,對于省內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也成為安徽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安徽農村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也不穩定,受自然天氣和政策因素影響較大,一旦遇到天災,收入就會顯著下降,其消費和需求也隨之下降。由于農民收入增長的有限性和不穩定性,農民的貨幣積累不足,消費處于較低水平。另一方面,農村居民在消費觀念、消費層次、消費方式、消費需求上與城市居民有大的差異。這里除了客觀的自然因素外,還有其文化素養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
市場形成后,實際生產常常缺乏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實際情況的考慮,消費層次和市場管理層次低又反過來進一步影響著農村市場的發展和進步。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提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成為發展的重點,這不僅能使城鎮居民的消費率有更大的提高,也能刺激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增加人均消費性支出且優化消費結構。筆者認為從消費升級和消費追趕上有效促進增長,努力實現增長的內生性和持續性是有效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的重要所在。
二、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因素的實證分析
1.有關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模型建立
為了更多的了解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的情況,本文對其可能的部分影響因素進行OLS回歸分析,并總結得出了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1)變量的選取。本文主要選取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個人消費傾向指數作為分析安徽省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的外生變量。
一方面,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多少的重要決定因素,收入的多少和收入的穩定程度都對居民消費有很大的影響。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決定了他們的購買需求的多少和購買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價格因素對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居民消費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價格水平會直接決定居民的消費量。
(2)模型設定。根據選取的參數,本文設定了如下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
其中,Y為安徽農村居民消費水平,X1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2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X3為個人消費傾向指數,μ——隨機擾動項。
(3)模型的估計。為了進行模型的估計,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安徽統計年鑒選取了2000年-2013年的相關數據。用E-views做出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的散點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散點圖可以發現,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現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接著運用E-views軟件,得到Y對X1X2X3的OLS回歸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此,得出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模型的估計方程為:
2.模型的檢驗
(1)經濟意義的檢驗。根據上述得到的估計結果,安徽省農村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系數符號均為正數,表明這兩個變量與省內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呈正的相關性,與理論和經驗分析結果相符合,所以該模型可以通過經濟意義上的檢驗。
(2)統計檢驗。由回歸圖表顯示:
由回歸結果知P值接近于0,根據假設檢驗的原理,假設:Ho:β1=0;β2=0;β3=0;H1:β1,β2,β3不全為0。因為其值小于0.05,所以拒絕原假設,模型中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顯著成立。
(3)序列相關和多重共線性檢驗。根據DW檢驗,模型存在自相關。而且,農村消費水平與內生變量之間存在總體的線性關系,三個內生變量的估計值都通過了t檢驗,符號與經驗分析相一致,所以它們沒有造成多重共線性的情況。
3.結論
首先,由于模型只選取了三個解釋變量,所以模型的建立還是較為粗略。如果能獲取更多的數據和資料,可以能更好的模擬和估計農村居民的消費狀況。其次,從模型可以看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對居民消費性支出有影響,但不是特別明顯。最后,模型結果表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最直接也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
三、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的政策建議
1.統籌城鄉發展,拉動農村消費。由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的大環境,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收入以及享受的各項福利待遇也是差距懸殊。這也導致了許多農民到城市打工,但因為無法獲得市民身份,它們依然在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諸多方面處于劣勢地位。通過城鎮化發展,可以吸納發揮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而且城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可以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提高農業生產率,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同時,以新農村建設為依托,因地制宜,改善農村地區的生產和消費環境。
2.加快文化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自身素養。根據統計年鑒的數據可以看出,安徽省農村居民的消費在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上的支出近年來雖然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所占比例依然不高,還有很大的上升提高空間。因此,應當繼續增加省內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和優化發展,同時也是對部分居民的消費擔心的緩解。另一方面,加大對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在產業升級換代以及商品成本及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擁有一門技術也是保持競爭力、提高個人收入水平的有力手段。與此同時,也可以多鼓勵居民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豐富農村居民的生活,從而從各個方面增強農村居民自身素養的培養,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和消費觀。
3.整合各種政策優勢,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居民的消費狀況往往與自身所處的消費環境有密切的相關性。提高省內農村居民的消費性支出,需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扶持,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擴大養老等各類保險覆蓋范圍,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落實好各項保障措施和補貼救助機制;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以縣級醫院為重點的公立醫院的改革發展。同時,把握好皖江城市帶的發展契機,結合各方面政策及優勢,在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的基礎上,創造并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營造和諧良好的消費環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安徽省應在保障農村居民日常生活得以安居的基礎上,以城市帶或現有城市密集區為重心,合理布局,完善并加強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然后逐步向周圍擴散,逐步實現城鄉統一的城鎮體系,在整體和局部上共同提高省內的經濟水平,從而進一步實現居民消費性支出的有效增長。
參考文獻:
[1]陳劍云.安徽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分析[J].現代農業,2010(01).
[2]韓星煥.農村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吉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2(11).
[3]黃益壽.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08(07).
[4]李振忠.2010中國億萬窮人消費傾向報告[J].中國西部,2010(02).
[5]鹿金鳳.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0.
作者簡介:徐靜靜(1990.12- ),女,漢族,安徽六安,北京工商大學西方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微觀經濟理論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