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探究
白城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杜靜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度越來越高,為了增強國家的綜合競爭力,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型人才。而在會計行業的培養戰略中,培養出具有專業性的應用型人才則成了主要的目標。就目前而言,我國會計行業的總體水平以及專業性人才的數量均無法滿足我國日益擴大的企業發展需求。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高校會計專業需要重置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數量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整體水平。筆者在對目前高校會計行業教學進行一定研究后,就如何培養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為廣大同行提供幫助。
應用型 人才培養 策略
會計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各行各業都需要會計工作人員,因此會計成為了高等院校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專業。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的培養模式形成了一定沖突,供求關系矛盾突出。面對這一情況,各地本科院校在教學中需及時調整教學模式,致力于培養出既可以適應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又可以配合當地經濟發展特征的應用技術型會計專業人才。筆者以高校教學為基礎理論,就如何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進行探討,系統分析培養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具體途徑。
1.1 人才培養目標的制訂不夠明確
培養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首要前提就是高校有明確的人才培養計劃與目標。然而一些高校對此并不在意,沒有系統詳細地規劃教學目標,導致教學中教學目標含糊不清,教師無法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也無法準確發現制訂目標的著力點、評估教學進度,同時無法明確人才培養的梯度,無法掌握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能力結構。本科會計學生是當下會計行業的主要工作人群,其實際工作能力和會計職稱決定其是否能夠成為優秀的會計工作人員和會計領域中的高級人才,而工作能力以及職稱都與平時的工作經驗和會計實踐有直接關聯。高級會計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有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驗,而目前的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卻只注重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教授,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因此難以培養出真正的高級會計人才。
1.2 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專業能力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具有本專業理論知識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高級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優良的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應以此為要求,在專業教學中融入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與整體水平,實現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然而就目前而言,要實現素質教學仍然存在一定難度,許多高校沒有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僅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目標,嚴重局限了學生的發展。會計工作遍布各行各業,需要面對不同的工作環境,只有在高校教育中積極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才能夠幫助他們從容面對各種工作環境;會計行業與社會其他經濟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將會計人才細分,才能夠滿足不同的經濟活動;具備基礎技能是人才進入社會的前提,但若想適應社會,則需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1.3 人才培養與現實環境背離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能為國家所用、適應當前社會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時,高校應時刻注意與社會環境的聯系,讓教育與社會接軌,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型人才。這對學校和教師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一定要合格,只有教師本身的素質過關,才能保證上課的教學質量;其次教師應該團隊教學,形成不同階梯,不斷加深教學內容;最后則要求學校緊隨時代步伐,以社會市場需求為方向培養人才。
2.1 制訂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最終都將投入市場,為社會所用,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制訂人才培養計劃。當下社會急需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時應以此為導向,培養出社會所需人才。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時,不僅要考慮到社會的需求,還應融入學校的辦學特色[1]。教育的普及使得各個院校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其中不論是財經類院校還是師范類院校或者綜合性大學、私立院校,無一例外地都設置了會計這一專業,會計行業一度成為了高校的必備專業。然而在這些院校的課程設計中,并沒有將辦學特色與課堂融合,因此不論是哪所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均相差無幾,既無特色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社會文明的需求,辦學特色應成為一種標簽,不同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也應該有不同的目標。例如綜合性大學在培養會計人才時,可結合學校自身優勢,培養出復合型人才;而財經類院校則發揮其特色,實現專業型人才培養。重點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應該定位于高素質強能力,高職類院校則以應用型基礎型為方向。不同院校的不同環境,所制訂的人才培養計劃應有不同的側重點,高職類院校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主;本科類院校分為普通院校和綜合類院校,分別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而更高級別的學歷,例如碩士生或者博士生則需要區分其應用教育與研究教育之間的差別。
2.2 構建會計專業“崗證一體”課程體系
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式以及課程安排應該隨著社會的需求而不斷變化,但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并沒有實現這一點。受相關條件的限制,會計課程的教學模式單一,主要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課時分配不均[2]。高校教育缺乏有效的模式,導致教學成為閉門造車的行為,嚴重與社會脫節,學生在畢業后往往就是因為缺乏實際經驗,沒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而無法快速適應工作,達不到企業的工作要求。以上各種因素,均是由于高校教學的不足造成的,因此本科院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應重新進行課程設置,具體如下:一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安排的關系。本科類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主要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因此課程安排也要與目標一致,在理論知識教學之外還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使學生成為綜合型人才,實現一崗多能,能夠快速融入工作環境,適應社會需求。二是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課堂教學聯系。會計從業資格證是會計專業的必備證書,只有具備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才能夠順利畢業進入社會。不同的行業對于證書有不同的要求,銀行單位的會計柜員需要有會計證,客戶經理則需要有理財師證。因此高校的課程安排要結合社會需求,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緊密聯系,幫助學生獲得相關證書,獲取就業資格。三是按行業崗位重要性和需求設置課程。高校需要定期對社會企業負責人以及財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當下的會計工作重點,及時調整課堂教學。例如,高校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成本會計以及納稅實務等相關課程,就是在對社會企業會計工作調查后得知當下會計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企業成本核算以及稅收后而增設的。
2.3 改革人才評價模式
高校傳統教學考核中,主要以平時表現和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的成績,這種模式相對來說較為過時,也無法準確衡量學生,因此應該及時改革人才評價模式,實現“單位、院校、家庭、老師、學生”的綜合性評價體系[3]。首先納入用人單位對于內部員工的評價體系,以企業角度出發評估學生能力,完善高校考核標準。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級人才,因此校內考核也要以情景模擬、學校實訓以及實習等社會與校園的結合進行評估。除此之外,還要實現以證代考的教學制度,鼓勵學生通過獲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來代替考試,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4 把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會計教學的始終
合格的應用型會計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有優良的職業道德水平,能夠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犯罪都是由于人才的道德水平低下造成的,因此在高校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道德水平。我國目前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不論是經濟市場還是社會機制都存在許多不足,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而這些問題對會計職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4]。因此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前,一定要加強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會計法》和《注冊會計師法》是高校常見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通過這一類法律法規課程的教育,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會計行業涉及法律的印象,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除此之外,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平時課程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授課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現實中的道德案例穿插在書本教學里,既增加了書本內容的閱讀趣味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有效地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通過課堂實例講解以及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鍛煉學生的敬業精神,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為社會提供具有高素質、高能力、高道德水準的高級人才。
2.5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只有打造出“雙師型”的教師教育團隊,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出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雙師型”教師團隊指的是教師既要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理論基礎知識,也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能夠德才兼備,為學生帶來最豐富的教學體驗[5]。目前的高校中,聚集了許多青年教師,這些教師的優勢是具有創新思維,敢于嘗試,缺點則是缺少豐富的實踐經驗。“雙師型”教師隊伍就是通過內部建設、外部引進,內外協調的方式來完善教學。首先,提高自有專職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高校實施鼓勵機制,對參與國家級、省級或者校級教學研究項目的教師進行一定激勵嘉獎,鼓勵教師參加各項相關行業的高級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職(執)業資格證書,督促教師提升自身水平,實現科研促教;為青年教師提供教學觀摩以及培養進修的機會,幫助其快速適應教學,找到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授課水平;定期組織教師進行企業頂崗活動,幫助教師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其次,要善于發現人才,吸收社會中具有高級職稱或者企業工作經歷的人才擴充教師隊伍。最后,可以利用與高校合作的企業,將企業中有較強能力或者豐富經驗的優秀員工請進學校,為學生進行經驗講座。
培養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是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只有將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時刻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才能夠鍛煉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高校教育應該以社會需求及辦學特色為教學基礎,既要為社會培養出高級人才,也要結合各校辦學特點實現特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高校有更好的發展,學生有更好的未來,從而使會計專業擁有全新的面貌。
[1] 孟雪.林藝茄會計學專業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素質培養體系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2(4).
[2] 黃湘.高端會計人才核心能力框架探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0).
[3] 蒲明.應用型木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2(06).
[4] 史元.論會計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應對措施[J].會計之友,2012(36).
[5] 王月.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路徑[J].經貿教育,2012(10).
F715.51
A
2096-0298(2015)11(c)-185-03
杜靜(1961-),女,吉林乾安人,副教授,本科,主要從事會計準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