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體制壁壘資源互享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討
云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周愛民
體制內以行政權威式管理模式來治校,而體制外則是以市場需求狀況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可見,因二者的“游戲規則”不同,自然在合作中會形成沖突。具體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從這樣四個方面來構建: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下放系部與企業合作的權限、通過校企人員聯誼增進認同、在高校運行中引入市場機制。
校企合作 體制壁壘 困境 對策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各大高校在突出職業教育要求的同時,也逐漸加大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從現階段所反饋的信息中可以知曉,校企已經從教學合作延伸到了就業合作領域。但在校企合作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和諧的聲音,諸如企業方抱怨校方執行力差,或者校方抱怨企業方未能按計劃提供實訓崗位等,所有這些都將弱化校企合作中的信任機制,進而也難以使校企合作模式走向久遠。為此,打破現有的體制壁壘實現校企資源的共享目標勢在必行。那么體制壁壘的生成根源又是什么呢?通過分析發現,體制內以行政權威式管理模式來治校,而體制外則是以市場需求狀況來配置企業內部資源。可見,因二者的“游戲規則”不同,自然在合作中會形成沖突。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根據筆者的調研,可以將當前校企合作所面臨的困境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1 “形式”大于“實質”
眾所周知,當前的校企合作已經逐步走向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其中圍繞著某一專業群來組建校企合作董事機構,則更是成為了現階段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在這一形式下,高校、合作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學科或專業建設,企業方則向高校方提供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支撐材料,并為實訓教學提供崗位資源。所有這些都以董事會章程的形式被固定下來,但在實施中卻大為縮水。因此,“形式”大于“實質”則是當前所面臨的困境之一。
1.2 “目標”大于“結果”
隨著校企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新情況擺在了高校管理者面前。習慣了行政主導下的權威式管理模式,高校不少行政管理者在對待許多新問題、新情況時較為樂觀,似乎認為只要上級支持便可以迎刃而解。在此思想認識下,部分高校對于校企合作制定了較高的、甚至是不切實際的短期目標。在隨之而來的目標管理下必然會涌現出各種問題,從而使得所規定的最終校企目標難以兌現。
1.3 “離心”大于“向心”
現狀所反映出的問題表現在,在成立校企合作董事會或其他執行機構時,無論是高校方面還是企業和行業協會方面,都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共同的興趣驅使下,各方之間形成了強有力的向心力。然而,隨著企業承接校方實訓任務,以及配合高校進行教改之后,這種向心力有向離心力轉變的傾向,至少是企業對董事會章程的執行意愿明顯下降。
當前的校企合作困境根源于體制內外“游戲規則”的不同,以及激勵兼容導向的差異性。如何促使以行政管理為主的高校運行模式,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企業運行模式形成契合,需要從分析打破體制壁壘的著力點展開。
2.1 降低打破體制壁壘的交易成本
在探討“打破體制壁壘”時需要保持清晰的認識,即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高校的行政管理體系,盡管這一體系或許在不斷變革。因此,我們只有基于“現實存在”來對待打破體制壁壘這一問題。就現實所反饋出的問題和從可操作性出發,仍需要著力研究降低校企合作之間的交易成本問題。當前交易成本較高的現實主要發生在高校系統中,這應與高校的層級管理結構有關,但這卻使企業難以承受因此而帶來的機會成本。
2.2 強化高校與體制外合作的意識
高校在開展自身的教學改革中,需要與各類型企業進行教學合作。但從現階段的校企合作中卻不難發現,許多高校管理者只是單方面地去考慮校方從中所能獲得的利益,而較少考慮到企業方的實際困難和利益訴求。而且,校企合作最終都將落實在人員之間的合作上,從而在高校與企業二者之間缺乏認同感的情況下,必然會逐漸產生“離心力”。因此,強化高校與體制外單位的合作意識,能使得高校管理者能設身處地地為企業考慮。
2.3 增進高校服務體制外的執行力
“資源共享”所蘊含的潛臺詞便是“雙贏”,但這在當前仍主要體現為高校單方面的利益所得,而企業似乎難以在合作中獲得紅利。實則不然,高校所擁有的教學設施資源、圖書資源、師資資源等,都可為企業的員工培訓、技術研發提供支持。那么為何企業難以在合作中獲得以上紅利呢?筆者認為,這應與高校的主動服務意識淡薄有關;再者高校配置這些資源仍將走行政審批程序,所以企業難以承受由此而帶來的時間成本。因此,當下需要提高高校服務體制外的執行力。
根據以上所述,新時期校企合作模式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3.1 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
本文是以董事會作為校企合作的管理機構,那么加強制度管理便意味著需要在董事會中設立監管部門。然而,這時又面臨著一個實際問題,即如何確保監管部門的權威性。需要指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一方往往處于強勢地位,這就要求監管部門應在監管企業履約上具備權威性。但在現階段仍無法獲得具有可行性的辦法來增強這一權威性,所以這里筆者只是就這一問題予以提出。
3.2 下放系部與企業合作的權限
實踐表明,與企業方直接打交道的是系部而不是高校管理層。因而,降低體制內外合作交易成本的著力點便在于切實降低系部與企業方進行合作的行政成本,或者說要使系部在某些具有時效性的問題上具有決定權。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企業與高校合作的意愿(這符合市場精神)。為此,高校管理層應會同系部共同調研可以下放的權限,而不會使高校現有的運行秩序和人才培養質量受到沖擊。筆者建議,向企業提供社會服務、與企業洽談學生就業問題時,可由系部履行決策權。
3.3 通過校企人員聯誼增進認同
打破體制壁壘還在于打破體制內外工作意識上的壁壘,正是因為存在工作意識上的壁壘,才使得雙方在合作中存在不和諧的聲音。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可以,通過經常組織校企人員的聯誼活動來增進相互的認同感,同時更需要突出高校教師、行政人員對企業工作方式的了解,并能充分體驗企業的工作氛圍。通過相互增進認同,便可以降低體制內外人員思想上的壁壘。
3.4 在高校運行中引入市場機制
增強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破除形式大于實質的問題,還在于將市場機制引入到高校系統中,且引入的切入點可以聚焦在校企技術合作研發和攻關中。在高校系統內成立項目小組,由小組負責人全權任命組員,并與企業研發團隊進行任務合作,最終享受項目合作所帶來的物質回報。通過在高校系統中引入市場機制,促使高校在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時,更能從市場規則的角度來看待合作意向。
作為大學生就業實訓“啟明星工程”項目之一的“點刻甜品”已在某大學正式開業。這一由大學生親自制作、研發、設計、營銷的就業實訓模式將在更多的高校展開。據啟明星工程聯合創始人程武介紹,啟明星工程將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高校的配合下,在學校建設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由啟明星平臺企業家提供資金、管理、運營模式,并落地一家真實公司。該公司由高校提供場地,大學生參與運營。這是一個全新的“校企互動模式”,大學生不出校門就能體驗到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切實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有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有兩大難題亟待解決:一是師資短缺;二是缺乏創業實踐。針對這些難題,幫助大學生切實解決創業能力和融資問題。啟明星工程將在全國范圍內,遴選有意愿成為大學生創業導師的民營企業家,通過對他們進行系統規范的培訓,讓企業家成為大學生創業導師。
以上便構成了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最后強調,高校應不斷深挖校企互動對大學生職業教育所帶來的紅利。
綜上所述,具體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從這樣四個方面來構建: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下放系部與企業合作的權限、通過校企人員聯誼增進認同、在高校運行中引入市場機制。
[1] 崔永雷.基于“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校企合作路徑研究——以萊蕪市高級技工學校汽車維修專業為例[J].職業,2015(14).
[2] 陳銀燕.“校企共建雙聘”人才共享機制: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新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3] 肖海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知識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07).
[4] 韓西清.基于行業辦學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機制探析[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
[5] 王艷麗.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0.
[6] 李俊俊.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意愿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1.
[7] 蔣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8] 陳縈.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
F241.1
A
2096-0298(2015)11(c)-1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