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李倩云南師范大學旅地學院 陳亞顰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王婷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民族地區多元文化旅游開發的分析①——以云南省臨滄市為例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李倩
云南師范大學旅地學院 陳亞顰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王婷
摘 要:云南省是少數民族大省,各種少數民族的研究多集中于分別對某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的探討,但云南臨滄少數民族分布處于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多元的民族創造出的多元文化也就呈現出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臨滄市經濟遠遠落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本文運用了文獻分析的方法和實地調研的方法,總結出云南省臨滄市多元民族文化的豐富與經濟欠發達形成的鮮明對比,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導下,云南臨滄市旅游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并希望通過在經濟欠發達的多元民族文化地區開發旅游,以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共同富裕繁榮。
關鍵詞:“一帶一路” 多元文化 民族文化旅游 臨滄市
云南省臨滄市除了漢族外,還有23個少數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11個,本文沿臨滄市南定河-老別山而下,由孟定-永德一線的傣-佤-德昂-彝族自然村調查線上開展調查。具體調查點為臨滄市-烏木龍彝族鄉-永康鎮-崇崗鄉-豆腐鋪村(德昂族)-富等村(佤族)-軍賽佤族拉祜族傈傈族德昂族民族鄉-孟定鎮-耿馬。這些自然村寨相隔僅幾千米,海報差距為2000多米,但卻生活著不同的少數民族,典型的有彝族俐侎人支系、德昂族、佤族本人支系和傣族,在這樣的歷史、自然背景下,各個少數民族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成為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在旅游市場發展的背景下,這些旅游資源才可能成為旅游產品。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是中國親誠惠容、和平發展理念的新體現,是推動沿線各國合作發展的新構想,同樣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視角和新重點。云南省旅發委主任段躍慶說,“一帶一路”是國家謀求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戰略,也是云南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主要依托。結合云南旅游強省建設和萬億元大旅游產業建設中“推動旅游業與對外開放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切實推動“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力爭今年在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等相關部門支持下,將云南設立為全國旅游業沿邊開發開放試點省份,全面提升云南旅游產業的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形成云南參與和引領國際旅游合作競爭新優勢,為全國推進旅游產業沿邊開發開放與國際合作提供經驗和示范。
云南省臨滄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臨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薈萃之地,是世界著名的“滇紅”之鄉,世界種茶的原生地之一,全國著名的“核桃之鄉”,也是昆明通往緬甸仰光的陸上捷徑,因此又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由于歷史原因,使得臨滄市貧困面大,經濟的發展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4年全國人均GDP 為46652元,云南省人均GDP為27264元,臨滄市人均GDP為18761.60元,可見,臨滄市與全國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
為了縮小與全國的收入差距,臨滄市可以借“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發展自己的經濟,而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資源基礎,臨滄市少數民族多樣,風情獨特,在較短的距離內就能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
2.1 臨滄市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文化旅游資源
云南省臨滄市南定河-老別山沿線生存著不同的少數民族,就筆者調查的彝族俐侎人、德昂族、佤族本人和傣族而言,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旅游資源。
2.1.1 俐侎人文化旅游資源
(1)茶:茶是俐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藥材,俐侎人對茶滿懷深情。
(2)穡林:俐侎人對自然崇拜的體現。凡遇祭祀比在穯林內進行。
(3)定娃娃親:俐侎人獨特的婚嫁形式。
(4)穿著、歌調、祭祀、喪葬儀式中均有“黑色”俐侎文化的再現。
(5)桑沼哩節: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是俐侎人的“桑沼哩”,是澡堂會的意思,俐侎人在這個節日里既進行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是情感交流的機會。
2.1.2 德昂族文化旅游資源
沿老別山-南定河繼續向南,筆者實地調查海拔1100米德昂族居住的豆腐鋪自然村。據德昂族“創世紀”,德昂族意為“從山崖走出的人”,德昂族居住大山深處,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相對獨立,群山阻隔,與外界的物質交流困難,往往聚族而居,以村寨為單位居住。相對封閉的環境保留了頗具特色的德昂族文化象征符號。
(1)穡林:被認為是靈物,男性擁有脫鞋進圍欄對心中的神靈近距離跪拜的權利。有了“穡林”作為心理后盾,德昂人民表現得更為勇敢自信。
(2)緬寺:開門節、關門節、潑水節等重大節日都要到緬寺去朝拜。
(3)德昂婦女服飾中的上衣“紅色條帶”和腰箍。
(4)潑水節。幾乎全部信仰南傳佛教的德昂族們到佛寺為佛洗塵、備齊賧品,做糯米糖粑粑,制造旋轉噴水筒、趕制新服飾等。
(5)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德昂族對南傳上座部佛教信仰的體現。
2.1.3 佤族本人文化旅游資源
沿南定河再往南走,筆者調查了另外一個村落為永德縣崇崗鄉團樹村委會戶等村民小組。該村以佤族為主(是佤族、布朗族混居地),海拔為550米,氣候為南亞熱帶和亞熱帶交匯的河谷季風氣候。這里的佤族本人支系受傣族影響較大,具有比較濃郁的傣族風情,形成了獨特的佤族本人支系的文化旅游資源。
(1)緬寺。佤族本人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緬寺中的經文都是傣文。
(2)穯林。佤族本人原始宗教的體現,只有男性佤族本人有權利在穯林中祭祀。
(3)火塘。火塘分別是家庭、家族關系、生計和性別的象征。
(4)家神。家神為本家祖宗,保佑家宅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5)開門節、關門節和堆沙節(潑水節)。
2.1.4傣族文化旅游資源
沿南定河向西南走,筆者調查了耿馬自治縣孟定鎮,孟定地處滇西南橫斷山脈切割山地切割區的中下段,南汀河流域寬谷沖積平壩和低熱山谷區。孟定傣族文化旅游資源有開門節、關門節、堆沙節(潑水節)、寨心、緬寺、神樹。
2013年云南旅游經濟呈現出“海外市場穩中有增、國內市場持續增長、旅游總收入快速增長”的良好局面,全市累計接待海外旅游者533.5萬人次,增長16.5%,接待國內游客2.397億人次,同比增長22.1%。全省旅游業總收入2111.24億元,同比增長24.1%。2015年春節黃金周云南全省共接待游客1265.08萬人次,同比增長10.38%,實現旅游收入70.17億元,同比增長17.28%。2015年臨滄春節黃金周游客如織,旅游收入快速增長,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旅游經濟總量大幅增長。7天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11596人次,同比增長94.79%,其中過夜游客57398人次,同比增25.6%,一日游游客154198人次,同比增144.98%,實現旅游總收入8672.78萬元,同比增95.47%。通過這兩個數據看出,2015年春節黃金周臨滄市旅游收入占全省17個地州旅游收入的1.2%,所占比重低,但是增速快,因此,臨滄旅游發展有很大的潛力。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沿南定河——老別山一線,融合佤族本人、彝族俐侎人、德昂族、傣族多種文化、可以開展的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有如下類型。
4.1 節事旅游產品
俐侎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就是“桑沼哩”節。“桑沼哩”是俐侎語音,漢語意為桑樹腳下出熱水,然后大家相約到那里去沐浴。在清朝年間,幫賣俐侎人在大墳壩山腳發現了一塘熱水,熱水在山洼邊一平地林子,一棵雞腳果樹根下流出熱水,地方頭人啊過魯門咋和曼睹莫組織當地民眾在農歷二月十五在此洗熱水澡,以雞腳果樹為地名,叫“桑沼哩”,在俐侎人其他寨子也有洗澡節,無一例外都有溫泉。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是俐侎人最傳統、最特別的一個節日——“桑沼哩”,“桑沼哩”是澡堂會的意思,也是我們漢族說的東方情人節,農歷二月十五日也就是他們認為開春的日子,人們白天就要去淋浴溫泉,祛病洗塵、驅邪除濕,晚上就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無論結婚與否,在這天都可以和自己的情人相會,而且家人也不會干涉,青年男女可以依林間樹下談情對歌,互訴衷情等等。為充分挖掘俐侎文化,“桑沼哩”節現已成為永德縣舉辦的一項重大節慶活動,在永德縣可以開發俐侎人桑沼哩節事旅游活動。
4.2 民族文化體驗旅游產品
孟定為云南省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分布特點為各民族分散居住,多民族混合雜居。總人口10萬人,其中傣族人口占42%,是臨滄市的主要傣鄉,孟定自詡自己為云南三個傣家姊妹的“三妹”(西雙版納為大姐,德宏為二姐)。孟定有洞景佛寺,是臨滄境內最大的佛塔,是緬甸及東南亞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可以體驗在緬寺開展傣族滴水、浴佛、念經等活動。
孟定鎮距省會昆明820公里,至緬甸臘戍161公里、緬甸仰光1162公里。涉中緬國境線47.35公里。自古以來,孟定就是中緬邊境貿易通道的重要口岸。商販們趕著馬幫從孟定到緬甸、泰國等地經商,來自上海等地的布匹、百貨經過海上運輸等渠道輾轉銷往緬甸、泰國,再通過滇緬邊境商人用騾馬馱運到孟定及其周邊地區,緬甸、泰國進來的商品被稱為洋貨。孟定清水河口岸200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升格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2005年,中共臨滄市委、政府把孟定片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體,實行“園區化”的開發與管理。因為在邊境地區的特殊性,所以把孟定建設定位為:建設成為祖國西南邊陲的“黃金口岸”、云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確立以孟定城為中心,以臨清線為中軸線,以清水河為前沿,東出臨滄,西入緬甸,左右與鎮康、滄源分享”的總體發展思路。可以再孟定開發邊境民族文化體驗旅游。
佤族本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炎熱的氣候條件,與傣族、布朗族等其他民族雜居,其文化再現的象征符號既有如俐人、德昂族的穡林作為其精神寄托,在重要節慶上又受傣族的影響,其過開門節、關門節、堆沙節(也作潑水節),并在重大節慶、事件時必到緬寺進行活動。同時,佤族本人也像滄源等地佤族一樣有火塘、供奉天地樁和家神。可以在佤族本人聚居地開發民族文化體驗旅游,感受包容和合的氛圍。
4.3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4.3.1 民族服飾
俐侎人尚黑,服飾以黑為基調,頗具特色。村民李從妹2006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產品主要是以翹頭繡花鞋為主,翹頭繡花鞋曾被省、市、縣各級博物館收藏。現在經營模式主要是以帶徒授藝傳承,以互助合作形式在市場上銷售。俐侎人的服飾可以開發為旅游紀念品。
德昂婦女服飾中的上衣“紅色條帶”和腰箍。德昂認為婦女是虎精變化而來,因老虎吃血,故服飾上衣有兩條紅色條帶,成為辨認德昂族的標識。腰箍代表的是虎精被道人用藤箍套著,就不會飛了。佩戴的腰箍越多越精細,說明婦女越聰明、越勤勞。可以將德昂族腰箍開發為旅游商品,供旅游者佩戴。
4.3.2 飲食
俐侎人認為的茶葉救命“糧”,俐侎人是最懂得感恩的,俐侎人對茶滿懷深情,又有著傳統獨特的認識。俐侎人飲茶、食茶,方式多樣,飲茶有百抖茶、雷響茶、食茶有涼拌茶、茶葉雞。永德銀竹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銀針茶已成為當地的名特優產品,可以作為旅游商品進行開發。
參考文獻
[1] 李國文,施榮著.俐侎人民俗[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2] 高宏慧.臨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
[3] 許善達.“一帶一路”新戰略將會長久影響中國[J].財經界,2015(16).
[4] 鄭麗鑫.閩西客家文化旅游RMP分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通訊作者:陳亞顰(1965-),云南師范大學旅地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方面的研究;王婷(1982-),女,云南蒙自人,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族教育方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李倩(1980-),女,云南省水人,碩士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基于文化再現理論的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課題批準號:EMA100453。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a)-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