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云 張奎彥
摘 要: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存在高校學生管理人員監控意識淡薄、網絡輿情管理不到位、網絡道德規范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社會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輿情,指的是社會個體借助于網絡這一平臺,發布的對某一特定事件的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信息集合。高校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面臨各種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成為社會輿情的敏感區與發源地,能夠及時地反映社會輿情狀況和社會的發展態勢。如何正確引導和控制社會輿情,最關鍵的是要引導和控制高校的輿情,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和正確地認識目前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做好高校輿情研究工作,從而更好地應對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危機,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調查方法及調查對象說明
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本次調查通過自行設計《高校網絡輿情現狀的調查問卷》對長沙、衡陽、永州三地7所高校進行隨機調查,發放問卷1500份,運用SPSS16.0軟件,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等方法,,從多角度分析、探討高校網絡輿情形成演變規律及其現實問題,為本課題研究中得出切實有效的監控方法提供經驗支持。
三、高校學生網絡輿情的現狀
(1)網絡參與熱情高漲、思想活躍。據調查,高校學生網上關注的主要問題中,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占25.4%,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占27.2%,學校焦點問題占29.1%,其他問題占18.3%。從這些數據看出,高校學生網絡關注的問題比較廣泛,思想活躍。(2)網絡民族、民主意識強烈。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國民民族意識表達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尤其是大學生更加擁有便捷上網條件和較高知識水平,他們把網絡作為表達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探討強國富民之路的重要場所。(3)網絡謠言與虛假消息,網絡輿論情緒化。據調查,有6.3%的高校學生經常在網上散布、傳播過虛假消息,有34.4%的高校學生有過,但不經常在網上散布、傳播過虛假消息,有59.3%的高校學生沒有在網上散布、傳播過虛假消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網上發言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聯網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調查發現,有38.5%的高校學生網上對某一事件發表評論時態度理性,有28.2%的高校學生網上對某一事件發表評論時態度從眾,有33.3%的高校學生網上對某一事件發表評論時態度情緒化。(4)西方意識形態滲透及敵對勢力的輿論攻擊。高校外部輿論導向對高校網絡輿情起著催化作用。許多大學生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喜歡搜索一些宣傳西方意識形態的內容。西方反華勢力建立網站和專門機構,雇傭網絡寫手,制造和利用網絡謠言,對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新聞進行炒作,惡毒攻擊我國政治制度、歪曲領導人形象、抹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同時不遺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識形態、思想文化領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輿論威脅。(5)不健康信息的污染,西方思想文化的輿論入侵。有人做過統計,互聯網上約有50萬個黃色網站,有色情圖片450620張。大學生正處有青春涌動期,對異性有極強的好奇心和向往。據調查,有3.8%的學生經常光顧色情網站,有30.7%的大學生偶爾瀏覽過色情網站,有65.5%的學生沒有瀏覽過色情網站。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網絡,西方的觀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滲透進來。因為受西方網站“自由”宣傳的影響,某些大學生在盲目追求“自由”的文化氛圍中,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資產階級腐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處世態度也會變得畸形,而且很容易被煽動起來做出不理智的舉動。
四、高校網絡輿情監控存在的問題
(1)高校學生管理人員監控意識淡薄。很多高校學生管理人員對網絡輿情的應用價值不了解。據調查,有79%的人對學生在網絡上發布的言論并不關注;21%的學生管理人員認為,雖然大學生的網絡輿情能為學生管理所用,但礙于當前網絡技術條件和學生管理人員的能力,當前不宜通過監控大學生網絡輿情來預警大學生群體事件。由此可見,高校學生管理人員還沒有形成網絡輿情監控意識。(2)網絡輿情管理不到位。由于網絡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開放性,這給網絡輿情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3)網絡道德規范建設有待加強。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有人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發布一些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的言論。
參考文獻:
[1] 廖娟.關于釣魚島事件的校園網絡輿情[J].中國青年研究,2013(1).
[2] 董翔薇,黃凱.大學生網絡輿情問題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