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克
【關鍵詞】隱性目標 顯性化
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18-01
數學教學中的知識目標是顯性的,可以通過數學檢測手段加以驗證,但數學思想的形成、學習習慣的養成、自主合作意識的塑造、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等,都屬于數學教學中的隱性目標。隱性教學目標是更重要的教育教學指標,標志著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水平。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知識目標的實現,而忽視隱性目標的挖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在課例挖掘、合作學習、數學活動等環節采取可行的措施,使教學隱性目標顯性化,提升隱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一、課例挖掘,顯現探索精神
數學課例是教師引導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通過課例講解,讓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實現能力遷移。一般情況下,課例有典型性,能夠發揮導航的作用。在處理課例時,教師常常采用傳統教法,將課例按照步驟進行分析解讀,讓學生明白操作原理,知道操作程序。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效果并不明顯。如果教師能夠改變課例傳授方式,深挖課例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就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讓教學目標顯性化。
例如,在學習《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的綜合運用》時,筆者設計了一組課例:①ab2-2a2b-ab,②a2b2-4ab+4,③a2-1,④a3-a。
課例出示后,筆者并沒有急于講解,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并在學生研究之前提出幾個問題:你如何確定多項式中的公因式?你認為a、b可以代表什么呢?你認為a(a2-1)分解徹底嗎?你能夠畫出因式分解知識結構圖嗎?這幾個問題拋出后,學生開始思考,有些學生還自發討論起來,教室里充滿了探討研究的氣氛。有一個學生列舉因式分解知識結構圖示非常有條理:
課例一般是由教師講解學生配合完成的,而筆者是讓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思路進行探究。學生在問題引導下,一步一步走進課例核心。教師放開手腳,讓學生成為課例研究主角,學生在探索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將課例消化,并將這種能力實現了無聲轉化。教學隱性目標被凸顯出來。
二、互動學習,顯現合作意識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這也為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對提升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合作學習多數被固化了,小組討論成為教師組織合作學習的唯一選擇。這樣的合作學習定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感。所以,教師不妨探索更多形式不一的合作方式。如兩人對話合作、三人考評組合、四人分組對抗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現在課堂教學重要組織形式,幾乎每一節數學課都能夠看到合作學習的影子。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用方程組解決問題》時,筆者設計這樣一道課例:有一列火車通過一座橋,橋長為1000m,火車從開始上橋到全部過橋,一共用時1分鐘,這列火車完全在橋上的時間為40秒,求火車的速度和長度。課例一出,很多學生都感覺有困難。筆者沒有分組討論,而是先讓學生獨立設置未知數、組成方程組,然后讓同桌互換研究成果,存在差異和疑問的展開辯論;如果沒有達成共識,將問題提交到學習小組,小組內展開討論;最后教師搜集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對遺留問題進行集中處理。這樣的合作學習,合作對象由少到多,合作層次由低到高,合作中雖然有分歧,但合作進程很踏實,協作精神得以展現。
三、數學活動,顯現情感體驗
開展數學活動,可以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生活經驗、學習體驗中獲得數學經驗積累,這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數學活動是數學認知、驗證、體驗的行為,學生在活動中將生活經驗與數學概念建立鏈接,可以培養他們的數學思想,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學生獲得的感知是直觀、全方位的,教學隱性目標也會呈現顯性化。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從面積到乘法公式》時,筆者讓學生制作很多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分別計算它們的面積,然后對(a+b+c)2這個公式展開計算。學生一邊制作紙片一邊計算。特別是對(a+b+c)2這個公式展開充滿興趣,在整個推演過程中,學生對這個公式記憶更深刻了。同時,學生的情感體驗這個隱性目標在具體活動中也得以顯性化。
數學教學隱性目標顯性化策略方法眾多,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取針對性措施,促使課堂教學隱性目標顯性化。特別在課例問題挖掘、在自主合作學習和數學活動方面,需要加強細節管理,突出學生經驗積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全面提升數學素質。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