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友愛
摘 ? ?要: 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這無疑會妨礙學生個性、愛好和特長的發展。本文從作業布置的現狀出發,從作業分層的必要性和分層的方式方法上做了探討。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作業分層 ? ?實踐操作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環節之一,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消化、鞏固和發展,是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與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布置作業千篇一律,缺乏層次和梯度,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影響到學生的發展,妨礙教學效率的提高。那么現狀到底如何呢?
一、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的現實
因應試的需要,同時為了便于檢查,老師布置作業,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作業的模式,這樣就造成題型千篇一律,內容機械單一。在這種定性定量、形式單調的統一標準下,學生之間的差距和潛能被忽視,長此以往,勢必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削弱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影響學習質量的提高。
2.學生的現狀
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智力、興趣、學習態度及家庭因素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現實。然而,在現行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老師教學,基本是同一教學設計、同一進度,很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同一數量、同一難度、同一要求的“一刀切”的形式,忽略部分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全班所有學生做同樣的作業的后果是: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消化不了,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消極怠工,甚至是厭學心理的產生。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由此觀之,從教學的現實需要出發,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考量,作業分層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二、分層作業布置的依據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每一個學生因其學習目的與動機、學習習慣與方法、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每個學生的學習發展區域不一樣[1]。在能力上的表現就是能力不均衡;在學習成績上的表現就是分數差距懸殊。這都告訴教學者,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符合學期,尊重個性,適當分層,以供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和有更針對性的鞏固或拓展訓練,這樣才能解決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了”的問題,才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講到學習方式時,特別強調了教學要“關注個體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2]。有鑒于此,為了很好地貫徹落實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運用多種方法設計出符合學生個性的作業,力求做到層次化,有梯度,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求知的滿足與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三、作業分層的實踐操作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語文學習意識與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在進行作業分層設計時,教師要考慮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語文學習的需求,落實分梯、分層,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1.合理的學生分層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可以大致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幾個層次。比較簡單的分法是三層:A層——基礎扎實,領悟能力強,學習有余力,成績優秀的學生;B層——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一般,但學習上比較主動、自覺,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基礎和學習力較差,積極性不高,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
當然,這樣分層并不是為了給學生評出好中差,而是使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把握所學知識,給各層次學生的“遞進”留有階梯。因此,學生分層要適當,教師要做到心里有數,合理把握。同時不宜對學生公開,防止優生自滿、差生自卑,盡量保護低層次學生的自尊心。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入適當的激勵和競爭機制,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根據學生變化后所達到的新起點,對部分學生進行相應的調整,使每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激發其斗志,努力進取,不斷進步,從而杜絕負面影響的產生。
2.適當的容量分層
在將學生進行粗略分層之后,為了強化效果,要對學生的作業量進行分層設計。作業量即是作業的數量,也就是布置多少的問題。一般而言,作業量過小,不能很好地起到鞏固課堂知識的作用,作業量過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比較容易激起學生的厭煩心理,帶來負面情緒。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作業量實施分層,能夠巧妙地解決這一問題,發揮作業對教學活動的促進作用。
就實際操作情況看,對于學習能力強、語文底子好的學生,可以加大其作業量,進一步擴寬學生的閱讀視線,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反之,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適當減少其作業量,讓其掌握基礎性知識,以便有更多的時間查漏補缺,彌補以前所落下的缺漏。這樣,各個階層的學生都能各得其所。對于學習水平差一些的學生,不至于喪失信心,而成績好的學生則可以更進一步。總的來說,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較好地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進步。
例如學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筆者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①摘抄文中的重點詞語;②摘抄文中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的句子;③背誦對春天贊美的句子;④對文中優美的語句加以賞析;⑤搜集關于春的古詩詞并背誦積累其中的名言名句;⑥學著課文中某一優美的片段,進行相應的仿寫。對于這六項作業,一般而言,C層次的學生只需完成其中的①②③項就可以,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而言,則至少需要增加第④項,甚至第⑤項,而作為A層次的學生,為了能力的提高,則需要全部完成。當然,能力強的學生,前面的基礎題是可以適當少做一些。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是一件難事。
3.合宜的難度分層
作業難度的分層是作業分層設計的重點。為了讓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獲取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學得充實而自信,基礎薄弱的學生受到激發和鼓勵,采用作業難度分層,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激勵法。
一般來講,教師在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時,較合適的是把語文作業設計為基礎題型、提高題型和發展題型三類[3]。首先,基礎題型是為了滿足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題型主要以課內教讀篇目為主,涉及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重在積累和初步運用。其次,提高題型是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提高的作業類型,主要是以課內自讀篇目和課外選文為主,涉及語文閱讀、表達的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鑒賞能力,重在考查學生語文知識與能力在課外選文中的遷移能力。最后,發展型題目,這類題有一定的難度,著重拓展能力較強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主要是以理解、想象、運用為主,重在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引發學生對語文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總之,用合宜的難度分層,讓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體會到作業成功帶來的快樂。
比如筆者在布置古詩《錢塘湖春行》的作業時,是這樣分層設計的:C組學生要從《錢塘湖春行》中找到詩中表示初春景象的詞語是哪些?B組學生要寫出自己記憶中描寫春的詩句不少于3句;而A組學生則要比較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與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兩首詩在描繪春景上各自具有的特色。三組題難度系數呈階梯狀,從易到難,較好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時保量地完成作業,并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其語文學習興趣。
四、建立積極有效的評價體系
作業評價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對學生知識學習效果的一種綜合性評價。《語文課程標準》在其評價建議部分強調:“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4]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業布置中,需要做好分層次的評價,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進行不同標準的評價,以期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5]
比如對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以鼓勵肯定為主,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為他們診斷錯誤,引導他們積極完成作業,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重塑他們的自信心,以期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對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并及時提出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適時指導,以期實現知識技能的提升,鞭策他們力爭上游;而對學業水平優秀的學生,則主要采用激勵競爭的方式,調動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學習創造力。總的來說,就是以積極動態的分層評價機制,以充分激發各層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為學生人生成長的持續發展奠基。
總之,作業分層的精髓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他們在“最近發展區”內學習,并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使有明顯差異的各類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和提高。
“教者有心,學者得益”[6]。實踐證明,合理的作業分層設計,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真正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
[3]趙靜.初中語文作業分層原則與設計[J].現代教學,2014(11A):17-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7.
[5]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6]韓國峰,王春霞.教者有心,學者得益——淺談課后作業的布置[J].內蒙古教育,2013(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