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高校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內容整合模式及適用性探討
張博
本文從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相關概念著手,分析了這兩門課程的課程內容存在重復的原因,在明確課程定位及設置時間的基礎上,最終歸納出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內容整合的模式,并對三種模式的教學對象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
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課程內容;整合模式;適用性
(一)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發展歷程
成本會計起源于十九世紀的英國,起初是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對成本會計進行研究,在會計賬簿之外,用統計方法來計算成本。后來標準成本制度的出現和預算控制的完善使得成本會計應用范圍更加深入和廣泛。1945年之后,成本會計的發展進入現代成本會計階段,發展重點由對成本事中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逐漸變成主動開展成本的預測和決策,加強事前控制,實現企業成本的最優狀態。西方的傳統企業是管理會計的起源,管理會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與工作效率,并主張將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強內部管理上。二戰以后,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他們希望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產品生產效率,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最終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與此相適應,應運而生的“責任會計”與“本量利”等方法,使得會計方法體系更加具有新的活力。
(二)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概念
成本會計是基于商品經濟條件下,具備對相關經濟主體在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成本耗費進行預測、決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職能的一個會計分支。
管理會計是指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以現代企業經營活動及其價值表現為對象,通過對財務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實現對經濟過程的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責任考核評價等職能的一個會計分支。
(三)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課程內容
成本會計課程是在學習《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的基礎上,闡述成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重點介紹有關成本核算的相關理論及方法的課程。具體包括工業企業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生產費用要素的歸集和分配、輔助生產成本和制造費用的核算、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歸集和分配、產品成本計算的基本方法和輔助方法、標準成本制度、作業成本法、特殊行業成本核算、成本報表和成本分析。
管理會計課程的基本內容主要為預測決策會計、控制會計、責任會計這幾大類。具體內容包括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分析、決策分析、全面預算、存貨控制、業績考核與評價、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
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內容部分重復。成本會計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核算方法上,它與管理會計的內容交叉重復主要是在標準成本制度、作業成本法、變動成本法上。另外管理會計中也包含了很多成本會計的內容,在預測分析中包含了成本的預測;在成本控制包含了質量成本控制、使用壽命周期成本控制;在經營決策中包含了各種成本決策模型,在全面預算管理中包含了直接材料預算、直接人工預算、制造費用預算;在責任會計中包含了成本中心業績評價的方法與業績報告的編制。
成本會計中計劃成本的制定和使用,以及管理會計中的預測分析、全面預算都體現了預測的職能;成本會計中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的選擇也是反映了決策職能,管理會計中的長短期決策亦是如此;在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決策和成本計劃過程中進行的成本控制,屬于成本的事前控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將實際發生的費用控制在限額標準之內,為成本的事中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事后分析,都屬于成本的事后控制,而管理會計中的存貨控制也體現的是控制的職能;成本會計中的定額法以及兩個課程中都提到的標準成本制度,最終都是通過定額成本或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即實現考核評價的目的。成本會計對成本的核算主要集中與對歷史成本即過去發生的成本,而管理會計中成本的是從成本的性態角度出發的,既包含過去已經發生的成本也包括未來將會發生的成本。成本會計從發展歷程上來看要稍早于管理會計產生,隨著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成本核算已不能滿足企業管理的要求,這就使得成本會計開始向多方面拓展,比如由只提供事后成本數據到關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面成本控制;由簡單的成本因果分析延伸到以組織結構、生產工藝、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作業耗費等多因素聯動的決策成本模型的建立。這些延伸使得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內容趨于一致。
在傳統的財務觀念中,成本會計是財務會計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計算存貨成本和銷貨成本,確定企業的利潤,提供成本信息。成本會計中的成本核算事關企業的發展,雖然成本會計中的數據屬于企業的內部信息,但成本核算的結果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資產、利潤等數據都會造成影響。所以從課程的設置時間上來說,絕大多數高校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在兩個連續學期先開設財務會計、后開設成本會計的方式。
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同屬于會計學的專業主干課程,所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平行的?,F代管理會計以現金流入流出為對象,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同現代化管理的風險管理意識相適應,反映了會計學科最新的發展水平。以現金流動為中心的核算,反應更為敏感性?,F金的動態分析,使得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過程與主要方面被管理者掌握的更加系統、全面、及時,在計劃、預測、控制、決策等各個層次發揮積極的作用。發展中的管理會計研究基礎仍然是成本會計,只是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研究領域,拓寬了原來成本會計的預測、控制等職能。所以管理會計的課程開設時間一般晚于成本會計的開設學期,或者和財務管理開設時間同步。
(一)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內容整合的模式
目前,各高校財務管理和會計學專業在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授課過程中通常采用三種模式:第一,鑒于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存在部分內容重復交叉的情況,將這兩門課融合為成本管理會計一門課程,融合后的成本管理會計是一個嶄新的學科,它的內涵更加豐富:成本基本核算原理與現代管理會計體系。成本管理會計始于成本核算,經受現代管理方法和多變經濟環境的錘煉之后,突破了傳統管理會計的界限,使二者不管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更加完善統一。第二,仍然保持設置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的課程名稱,分開授課,但是強調成本會計的傳統性——核算功能,主要是以企業成本核算方法、成本報表等為主。管理會計則是面向未來的,要圍繞成本性態、本量利分析等分析性方法能動地利用有關信息來預測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控制和評價經濟活動。對于二者之間交叉重復的部分,可以事先明確其具體歸屬于哪門課程講授。第三,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外來看,學術界對于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的邊界是模糊的。西方學者認為,管理會計主要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內部信息,為管理者的決策服務,最終達到企業資源的最優化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說,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出發點是一樣的。
(二)三種模式的適用性分析
1.融合后的成本管理會計內容更加完整,既不同于傳統成本會計也不同于傳統管理會計。但是作為一門課程來說,成本管理會計除了需要考慮課程內容還需要考慮到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誠然,成本管理會計課程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內容充實完善后的成本管理會計所需要的課時無形中也會增加。對于重點高校來說,即使不增加原有總課時數,因為學生學習能力較好,學習效率較高,所以成本管理會計課程的學習效果也會不錯。但是,對于處在欠發達地區或者民族地區的高校來說,學生綜合學習素質普遍較低,理解力有限,加大成本管理會計的總學時,或者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擴充每課時的教授內容,都有很大的難度。
2.第二種模式,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有溝通的分別開設,避免教師重復授課和教學資源的浪費。在這種模式中,兩門課程在時間上有先后性,占用資源明顯,對于重點高校的學生來說這種開設方式沒有必要。但是對基礎差、底子薄的學生來說,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分設將有助于他們夯實專業基礎,更加適用于應用型高等院校。
3.第三種模式實際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和接受程度,按照融合或者分設的方式進行選擇。如采用融合的方式可以比照適用性分析的第一種情況;如采用分設方式,則可以在前后兩個學期分別開設管理會計Ⅰ、管理會計Ⅱ,授課內容可以參照第二種模式。
總之,在經濟環境急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促使了會計各學科之間融合和內容調整。目前,教育部正在進行的本科專業評估,使得我們更加要認清各個高等院校會計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在各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優化課程內容和結構,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找到一條適合各自高校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專業發展的道路。
[1]甘永生.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內容體系融合的相關探討[J].財會月刊,2010(7).
[2]周芳竹.淺論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之間的關系[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5).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