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肖華
(茂名衛生學校,廣東茂名525000)
充分發揮病理學基礎教學的橋梁作用
羅肖華
(茂名衛生學校,廣東茂名525000)
病理學基礎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患病機體的病理變化及疾病轉歸的一門科學,是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1]。學習病理學基礎既要有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基礎醫學知識作為鋪墊,又要熟悉相關的寄生蟲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知識,同時病理學基礎又是臨床醫學如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等科目的基礎。因此,病理學基礎一直被視為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
病理學基礎;臨床醫學;橋梁作用
在現代中職教育的理念下,縱觀當前中職衛校的病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病理學基礎作為基礎理論醫學,教學時數已被大幅度削減,教學內容也隨之縮減,主要的教學內容為病理學基礎的總論和病理生理學這部分,病理學基礎各論部分因教學時間的減少,只能一個系統學習一種疾病。教學大綱對病理學基礎的考核要求由考試課改為考查課,部分教師和學生對病理學基礎的作用和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真正發揮病理學基礎的橋梁作用。作為病理學基礎教師,在新的中職教育改革的形勢下,要把握好教學方向,更新教育理念,做到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病理學基礎在醫學科學中的橋梁作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具體做法如下。
1.1鞏固基礎醫學知識,發揮基礎醫學知識的橋梁作用
學習病理學基礎需要有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等基礎醫學知識作為鋪墊,還要熟悉相關的寄生蟲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知識。而在課堂學習病理學基礎時,沒時間重新將這些知識復習一遍,這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預習病理學基礎知識,在預習中復習相關學科知識。在課堂授課中,教師以新引舊、以舊入新,引導學生進入醫學知識的殿堂。如學習病理學基礎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一章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復習血液循環、血液凝固過程;學習休克時復習微循環等。中職衛校學生在第一學期已學習過正常人體學,但對該知識的掌握還不夠,有些已經忘記,通過復習,讓學生重溫學過的知識,發揮基礎醫學知識的橋梁功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2補充教材外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按現在的中職衛校類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病理學基礎安排在一年級第二學期,與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等科目同時開設,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不扎實。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醫學基礎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在病理學基礎授課中可適時加入一些與學習、生活有關的教材外的知識,以豐富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血栓形成過程時補充血小板的生理性質;學習血栓形成的機制時補充正常血流狀態與凝血及抗凝的動態平衡;學習炎癥時補充白細胞的種類與功能等。
中職生從病理學基礎中初涉有關疾病的知識,他們在學習中會把生活中的一些疾病的知識聯系到課堂中來,教師在授課時要趁熱打鐵,與學生一起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果轉化等,如少運動,長時間坐、站等與血栓形成的關系;高脂飲食、地溝油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環境污染與惡性腫瘤的關系;大量酗酒與肝病的關系;精神緊張、壓力過大與高血壓的關系等。通過這些大家熟悉的生活習慣與疾病的關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如何預防疾病,并讓學生在平常生活中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讓更多的人重視健康、重視環境與疾病的聯系,形成和采用更加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病理學基礎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對于處于基礎學習階段的醫學生而言,病理學基礎內容比較繁雜、抽象,不易理解記憶,易產生枯燥乏味感。如何在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臨床病例分析教學法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嘗試把病例分析法引入病理學基礎教學中,使學生初步認識一些疾病的表現,以疾病的表現逐漸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病理學基礎的興趣,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3.1病例資料的收集、選擇與整理
病例資料的收集與選擇是教學的關鍵,所選病例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教師在平時應注意積累病例,并時常更新,有條件的可建立病例庫。教師積累的病例越多,分析病例也就越透徹,更知道該從哪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分析及討論病例。同時,對所收集的病例進行整理和歸納,將具有代表性、針對性、真實性的病例作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教學課件,以備課堂教學使用。但應注意病例資料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要求學生從中解決的問題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病例數量與內容不要過多和過于復雜,要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
3.2病例的分析、討論
病例分析教學法主要通過病例討論的方式來實現。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有針對性的典型病例,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并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認真準備。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任務要求,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可采取推薦代表發言和學生自由發言相結合的方式,教師針對學生討論情況進行指導和補充。通過病例討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典型疾病的印象,鞏固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基礎等基本知識,并根據疾病的臨床表現聯系所學病理知識,得出正確結論。通過討論、發言和爭論,使學生逐漸認識病變與臨床表現之間的因果關系,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能鞏固已掌握的知識點,加深記憶,實現病理學基礎理論與臨床的聯系[2]。
病理學基礎是醫學科學的主干課程之一,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一門基礎課程。病理學基礎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習疾病的病理知識,更要聯系臨床知識,打破基礎與臨床的界限和學科的界限,為后續學習臨床專業課、參加臨床實踐和進行疾病的防治奠定基礎,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對于學生在學習休克一章時要了解為什么要記錄患者每小時尿量;學習血栓形成時要理解為什么在同一部位多次靜脈穿刺會引起血栓;發熱患者飲食為什么要補充糖、蛋白質,還應注意補充水、鹽和維生素等。學生只有理解了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特點,才能在日后的臨床學習及臨床工作中得心應手。
要充分發揮病理學基礎的橋梁作用,要求教師應具備除病理學基礎知識之外的各種基礎和臨床知識,包括組織胚胎學、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外科學等,并能將這些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教學,努力做一位“全能型”教師,這是充分發揮病理學基礎橋梁作用的保障。教師只有通過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力求做到“精通病理學基礎,通曉全科醫學”,才能為訓練學生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學習轉化創造充分的、必要的條件。
總之,作為中職衛校的病理學基礎教師,在新形勢下,要與時俱進,根據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與臨床案例,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充分發揮病理學基礎在醫學科學中的橋梁作用。
[1]李玉林.病理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李海可.病案教學法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0(53):256.
G420
B
1671-1246(2015)2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