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照瓊,李艷瓊,胡 桂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
獨立學院是一類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是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二級學院,大多數獨立學院依托于母校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模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另外,由于醫學院校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所以醫學生物學所占課時不是很多。我們結合近幾年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對醫學生物學教學改革進行初步嘗試,現介紹如下。
我校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護理學專業醫學生物學安排了45學時,理論與實驗教學比例接近3∶1。理論教學以細胞和遺傳學兩部分為主要內容。醫學生物學內容繁多,涉及面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該學科新理論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異常迅速,教學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教師講授時必須在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突出重點,大膽取舍,重點講授細胞學和遺傳學幾個章節。目前有部分醫學院校的生物學教學尚以醫學生物學本科教材為藍本,沒有單獨開設醫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課程,所以授課時應突出這部分內容。此外,教學安排上應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縮減教學內容,增加選修課和教學研討課比例。本教研室在本科生醫學生物學教學中,重點講授細胞學和遺傳學內容,將其余部分作為選修課由學生自由選擇。
我院是一所新建醫學類獨立學院,醫學生物學師資力量較弱。一方面,絕大多數教師為年輕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教學上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教師脫離臨床現象嚴重,許多教師由于教學任務重,幾乎不接觸臨床工作。而醫學生物學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實踐性,不接觸臨床的教學接近于紙上談兵。再者,由于醫學生物學是生物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往往缺乏醫學知識和技能,因此,加強醫學生物學教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具體做法有:(1)院外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有發展潛力又安心本職工作的教師,特別是非醫學院校畢業的中、青年教師到著名醫學院校生物學教研室進修學習。(2)院內培養。按照學院制定的師資培訓條例及實施細則,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富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實行責任制。讓青年教師跟隨老教師備課、聽課和從事科研活動,并對青年教師追蹤聽課,動態了解每位教師的授課水平。
醫學生物學是高等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基本概念是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基礎。由于醫學生物學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科知識的廣度、深度和跨度較大,又涉及學生尚未接觸到的各種臨床問題,往往令學生望而生畏,也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1]。為了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該課程的教學內容、相關知識和技能,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醫學生物學知識點繁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覺得單調,失去學習興趣。加之課時較少,學生在課堂上缺少主動思考的時間,課后不愿復習,影響了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培養綜合素質[2]。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切實提高醫學生物學專業知識掌握率,我們在遺傳學部分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的開放教學模式。遺傳學涉及許多遺傳病,病因復雜多樣,但都是有章可循的。對于中學時就已學過或淺顯的內容以自學和查閱資料為主,課堂提問測驗為輔。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節約了時間。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對某些與臨床聯系密切的內容嘗試性地使用病例討論式教學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嘗試以問題為基礎進行教學,即授課時以病例為中心,巧妙提出問題,留以懸念,然后再講解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收效顯著。例如,在講“人類染色體三體”時,先提出三體型與部分三體型有何異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從中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在授課時逐漸滲透臨床知識,使基礎與臨床通過生物學有機銜接起來,將抽象理論知識具體化,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來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生物學教師應努力探索適合本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諸多教學方法均可以借鑒和嘗試,有的內容可采用病例討論式教學法,有的可采用導入式、情景式教學法。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講授式,即灌輸—接受,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上是聽講—背誦—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應適時優化現有教學方法,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醫學生物學雖然是基礎學科,但與臨床課程聯系密切,學生普遍能認識到學好該課程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們尚未系統地學習臨床課程,臨床見習也未開展,學習起來較困難,影響了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因此,要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因材施教。眾多學科教學實踐表明,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可以運用于各學科且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對生物學教學尤為適用,比如利用自身組織細胞來說明不同功能的細胞具有不同形態與結構,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與理解。此外,還可以采用換位教學法,讓學生參與教學,師生密切互動。布置學生主講的內容,上課時隨機抽取學生上講臺當“老師”,由其他學生和任課教師提問,答案也由“老師”指出并更正。最后,任課教師對各位“老師”的表現進行點評,絕大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換位教學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中發現自身潛力,獲得成就感。
醫學生物學具有教學內容多、抽象概念多、超微結構多、前沿熱點多等特點,使得教學質量的保證變得十分困難。不僅如此,由于醫學類獨立學院的學生相對于醫學類一本、二本學生,理解力和基礎知識會有所差別,而且相對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習動力不足[3]。此外,部分學生思想包袱較重,認為自己是三本學生,學習差一點屬正常;少數學生則自暴自棄,導致成績不理想[4]。即使是同班學生也存在知識基礎、智力發展、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問題,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很難注意到這些問題。因此,應依據學生知識和理解能力水平,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在講授過程中,可舉一些貼近生活的例子,便于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互相討論難點內容,或以答疑形式,由教師回答學生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上對所授內容完全消化理解。
醫學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細胞學和遺傳學;實驗課教學內容主要有光學顯微鏡的結構與使用,動植物細胞觀察,有絲分裂、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等,大部分是基礎性、驗證性實驗。我們充分考慮到學科發展及學生未來知識與技能結構的需要,減少了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多動手,而不只是按部就班地重復,要讓學生自己摸索實驗的每一步驟,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比如通過一定數量生物標本的制作,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我們增加了稍有難度的動手制作內容,如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活動標本制作及觀察、人類X染色質標本制作及觀察、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制作及觀察等內容,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自學、動手和觀察能力。
總之,時代在不斷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醫學教育模式也必須作出相應轉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醫學生,滿足社會對醫學服務的要求。
[1]佟媛,劉國禮,周慧生.臨床醫學專業醫學生物學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3,11(4):304-305.
[2]于海濤,岳麗玲,樸賢玉,等.PBL教學法在醫學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醫學研究雜志,2006,35(2):78-79.
[3]朱萌紓,何淑通.對醫學類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思考[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1):66-68.
[4]房文亮.醫學類獨立學院免疫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科技,201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