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耀川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淺談中專解剖學基礎教學
席耀川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解剖學基礎是中專護理、助產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融合了系統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兩門學科的內容,概念繁多。針對該課程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特點,筆者從學情、教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提高解剖學基礎的教學效果。
中專;解剖學基礎;學習方法
解剖學基礎融合了系統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兩門學科的內容,概念繁多。由于中專生多為初中畢業,年齡小、基礎差,同時對于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能很快適應,加上解剖學基礎與初中知識關系不緊密,學生普遍覺得難學,甚至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從學情、教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提高解剖學基礎教學效果。
本課程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開設,中專生多為初中畢業,年齡偏小,學習基礎差,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問題[1];學生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能很快適應,中學階段建立的認知思維方式難以適應新的醫學知識學習,大部分學生感到學習困難,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因缺乏成功體驗、自信心不足,產生厭學情緒。
解剖學基礎是闡述正常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是醫學生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材的編寫融合了系統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兩門學科的內容,概念繁多,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由于人體結構非常復雜,在所有醫學名詞中有近三分之一屬于解剖學范疇[2],幾乎每節課都有十幾個新名詞和新知識點要求學生記憶,其中有些概念命名十分古怪,不僅毗鄰關系復雜,邏輯性不強,而且抽象、缺乏條理。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解剖學知識難以記憶,易于忘記。
解剖學基礎是以描述為主的醫學基礎學科,其特點是內容多、名詞多、記憶難,為了不使學生知難而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實施系統教學法、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課程討論法、多媒體教學法和實驗演示法等教學方法。
系統教學法主要應用于本課程理論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專業特點、專業需要、學生接受能力,本著“必需、夠用”原則,系統講解教學大綱規定的重點、難點、要點,教學過程注重科學性、系統性和思想性,使學生全面掌握課程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簡練、通俗、生動,努力營造師生心理相容的環境,讓學生緊跟教師講課思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方法是將教學內容以臨床問題的形式來提出,或以病例形式在部分章節的最后一次課中提出。教師將護理操作中涉及的解剖學知識點以問題形式提出,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思考,或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其課后查閱資料來回答相關問題。比如,護士要進行皮下注射,就必須熟悉人體的結構層次,第一層是皮膚,第二層是皮下組織,第三層是肌肉組織,皮下注射是把藥液注入第二層,進針淺了、深了都不能達到注射目的;學習循環系統時,提出“通過手背靜脈注射治療慢性闌尾炎時,藥物如何到達病變部位?”學習內囊的解剖結構時,以中風病例來解釋“三偏癥”的原因;學習心臟的結構時,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例深入講解心腔內血液的流向。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課程討論法,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觀察、分析、驗證及應用知識的能力,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團隊精神不斷增強。
利用多媒體課件圖像、聲音、文字、動畫技術等綜合手段,將教學中抽象、復雜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地揭示出來[3]。如學習“心的泵血功能”章節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生既可以看到心肌的收縮、瓣膜的關閉、血液的流動、血管的博動,又可以聽到心血管機械活動時發出的聲音,視、聽感官受到刺激,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借助多媒體技術把復雜的知識明顯化、簡單化,既方便了學生學習,又方便了教師授課。
解剖學是典型的形態學課程,研究的是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其特點是名詞多,記憶量大,單靠教師講授,學生難以掌握。但這并不意味著學好它就必須靠死記硬背,應該重視實驗,要求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解剖標本、模型的觀察結合起來。同時注重活體觸摸和觀察,利用其直觀性強的特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解剖學基礎教學有1/3是實驗教學,而實驗教學基本上是教師示教—學生觀察—分組討論—教師提問、小結的模式。為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教師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認真復習理論知識,指定部分學生來做“小老師”,為了維護自己在同學中的威信與自尊,“小老師”會自覺地復習、認真地講解,于是枯燥的實驗課堂由于“小老師”的精彩講解而活躍起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綜合能力得以提高。
解剖學基礎涉及系統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兩部分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講授知識,又教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
每次課后把所學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將書本知識進行內化,這樣記憶會更加深刻,也利于以后復習。
以簡煉的語言把一些解剖學知識進行歸納,編成順口、押韻的歌訣,讓學生熟讀成誦,做到脫口而出,這樣就可牢記于心、終身不忘。如十二對腦神經的名稱、序號,學生覺得特別復雜,但編成歌訣“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4]一下子就記住了。又如,胸廓歌訣“胸廓形似小鳥籠,上窄下寬扁錐形;上口狹小前下斜,下口封隔分腹胸;容納保護心肝肺,吸氣下降呼氣升;各肋隨著年齡變,肋間增寬有毛病。”食管與胃歌訣“食管三段頸胸腹,三個狹窄要記住;胃居劍下左上腹,二門二彎又四部;賁門幽門大小彎,胃底體賁幽門部;小彎胃竇易潰瘍,及時診斷莫延誤。”
將一些相關的解剖學知識通過列表進行區別記憶或對應記憶,這樣既簡潔明了又記憶深刻。如頸椎、胸椎和腰椎的形態可列表區別記憶,左、右肺的形態結構可列表對應記憶。
解剖學是形態學科,繪圖是記錄形態的直觀方式,所以繪圖法對學習解剖學基礎非常有益。可以通過實物寫生、插圖臨摩、插圖著色等方式進行繪圖記憶。
即通常所說的“過電影”。學生每晚入睡前將當日所學內容在腦中慢慢回憶一遍,對不能回憶起來的內容可迅速翻閱書本或與舍友相互提問回憶。此法可使所學知識記憶深刻、持久。
通過做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這樣既可查缺補漏,又可減輕復習的枯燥感,增加學習興趣。
[1]田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5,23(17):106-107.
[2]鐘世鎮.臨床解剖學叢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3]曾瑞霞,單偉,李德華,等.人體解剖學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及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09,15(4):439-440.
[4]魯峻峰.人體解剖學記憶方法淺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13):62-63.
G420
B
1671-1246(2015)01-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