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蓉,茍煒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平涼744000)
醫學類高校病理學實踐課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初探
高蓉,茍煒
(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甘肅平涼744000)
從目前醫學類高校病理學實踐課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從理論基礎、應用機制兩方面探討其可行性,并對其教學功能進行分析。
病理學;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
醫學類高校學生進入社會后大多將從事臨床工作,這使得教學中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同等重要。病理學是一門醫學橋梁學科,其理論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及課堂規模的限制,偏重理論知識講授,而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只能依賴于實踐課。傳統的病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結合書本描述自己觀察,并對一些臨床常見疾病進行病理診斷。這樣的教學方式枯燥無趣且實效欠佳,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與現今醫學理論與臨床結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深化病理學實踐課程改革,首先應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在病理學實踐課程中的合理應用,能有效改善目前的困境,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實效。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興起,成為學習方式的重要流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強調情景創設并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學習是在原有經驗和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和協作學習來建構對問題情境的新理解。因此,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包括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有以下特點: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講授的內容,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工具,即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工具[1]。
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病理學實踐教學中,首先要強調臨床病例對意義建構的價值。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考慮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還應積極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景。其次要強調協作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營造協作學習環境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協作對學生學習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與意義的最終建構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應將以器官學為中心的病例、大體標本、切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進行整合,以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為核心進行病理學實踐課程改革。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是教學元素系統集成的結果,包括教學、技術以及有良好設計的整個教育系統[2],其在病理學實踐教學過程中順利應用,需要做好整體設計、資源整合、情景設計3方面的工作。
2.1 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中心。首先要對學生知識儲備、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其次結合學生專業需求,將課程目標分解為子目標,比如臨床專業除了病理特點外更加強調臨床聯系,護理專業則主要強調護理注意事項;再次按學生能力、課程子目標,將教學主題、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有機整合成一個教學系統。在該教學系統中以病例為主線,大體和切片標本為研究對象,運用多媒體呈現病例臨床資料,以學生小組討論為形式,教師組織引導,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2.2 資源整合
充足的有效資源是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達到預期效果的必要條件。該模式教學元素包括標本和切片、病例、分組討論以及多媒體,其中大體標本和切片最為直觀。病例資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病例的選擇事關整個教學系統的運行。病例的選擇應遵循規范、適用、科學和創新性原則。首先病例應與教學內容相聯系,與教學目標相吻合,符合規范性原則;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病例,符合適用性原則;再次,病例資料應確鑿可靠,概念表述要準確,原理論證要嚴密,符合科學性原則;最后,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和學生學習需求,不斷創新整合式病例討論的形式、內容及方法,符合創新性原則。學生小組討論則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多媒體是整個教學系統的展示媒介。該模式根據課程目標,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例如將肝脂肪變性、肝淤血、肝炎、肝硬化、肝癌、肝性腦病這些不同章節的內容進行整合,選擇適當病例資料以多媒體形式展示,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學生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病例分析,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教師將教材、標本、病例、多媒體等教學資源有機整合,使學生知識系統化,強化學生的臨床思維。
2.3 情景設計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臨床病例對意義建構的價值,倡導合作學習,積極引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以及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交互[3]。臨床病例的引入是整個教學模式的關鍵,根據整合后的主題內容進行情景建構。例如肝臟疾病,選擇肝臟疾病相關臨床病例,應用多媒體生動展示患者的癥狀、體征、初步檢查報告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診斷方法,期間學生組內討論與教師提問交互進行;同時結合大體標本和切片觀察,復習相關病變特點,討論肝脂肪變性、肝淤血、肝炎與肝硬化、肝癌之間的關系,病理臨床相互聯系;最后師生共同分析診斷意見,梳理總結知識點。在整個情景中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習內容的互動。
情景設計要注意病例臨床資料的設計需符合客觀性和普遍性原則,少見疑難病例不適合應用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疾病認識的整體觀和發展觀。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主要體現知識模塊與教學資源的高度整合,注重各教學因素產生的合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組織、主導作用,能夠高效發揮實踐課功能。
3.1 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實踐課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提供病例材料,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分析,結合大體和鏡下標本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協助解決,學生根據討論內容梳理構建知識框架,教師進行總結。整個過程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師生共同參與,這種開放性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過分依賴教師的講授,缺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而醫學教育要求醫學生多接觸患者、多動手、多動腦、多分析。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
3.2 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是開放性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收集、加工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通過病例分析、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手段、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和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進而恰當地利用信息。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
3.3 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首先,教師應全面掌握所給病例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其次,學生對知識了解越多,提出問題也越多,甚至超出課本范疇。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求新知,注意啟發學生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外,還需對超出課本范疇的有關問題進行準確、合理的解釋。這些都是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挑戰,迫使教師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知識結構。
總之,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師要善于運用病例與標本,善于調控不確定因素和處理突發事件,讓整合式病例討論教學的作用發揮至最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吳疆.現代教育技術教程(二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JochemsW,Koper R,Van Merrienboer J.Integrated E-learning:implication for pedagogy,technology&organization[M].London:Routledge Falmer,2004.
[3]年玉艷.淺析病理學病例教學的方法優勢及應注意的問題[J].新課程研究,2009,3(144):86-87.
G420
A
1671-1246(2015)01-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