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進
(平涼農業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中職生消費心理淺析
田進
(平涼農業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中職生正處于心理成長健全期,其消費心理是自身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體現。本文針對中職生消費行為特點,分析其消費心理,并提出相應對策。
中職生;消費心理;科學消費
從表面上看,消費是中職生的個人行為,但從心理方面看,導致消費行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是中職生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處于心理成長健全期的中職生,離開父母的管束,其心理發展路程直接體現在消費上。因此,正確引導中職生消費是中職學校德育建設不可忽視的內容。
中職生還沒有完全步入社會,正處于心理成長健全期,有著豐富多彩又極不穩定的消費心理。
1.1 非理性消費、盲目消費心理
中職生消費已呈現多元化趨勢,除占主要地位的飲食消費外,在玩樂和形象方面的支出也呈增長趨勢,部分學生甚至為了玩樂和形象而不顧自己的健康。此外,中職生消費容易出現潮汐現象,即消費在某一個節點呈突然增高趨勢。這表明中職生消費具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特點。
中職生處于人生中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階段,雖然其消費來源依賴家庭,但有強烈的自主消費要求。入學后,中職生開始過集體生活,半脫離父母的約束。此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加深,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中職生表現出更強烈的自我支配要求。消費方面由父母做主或干涉轉變為完全自主,這種突如其來的“解放”,反而讓中職生無所適從。加之缺乏消費經驗和消費指導,中職生消費表現出非理性和盲目性,部分學生消費沒有計劃,隨意性強。調查發現,很多中職生都有在不知不覺中花了錢的感覺。
1.2 追求時尚和攀比心理
中職生普遍追求獨特、新奇、時髦的產品,調查發現,中職生更換手機的最大原因是“手機功能先進、時髦和新奇”以及“手機落后很丟人”。調查中,雖然中職生不認為自己隨潮流,大部分否認“流行的就是最好的”,認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通過多年的觀察,很多中職生的實際消費方向往往與當下時尚潮流相符合。可見中職生往往不由自主地追求時尚,其中摻雜著攀比心理。
追求時尚源于炫耀心理,實際上是一種超越客觀評價的自我虛構,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對物質生活的高欲望,追逐潮流、相互攀比,爭做流行達人。正是這種心理狀態,使得中職生一時滿足了某種心理需要后,又必然會產生新的渴求,在消費上希望再有創新和變化。由于中職生多是以集體或小群體方式生活,個體與群體相互影響,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消費群體。而當群體內部的某些成員進行消費時,其他成員很容易受到影響,往往會追隨,在虛榮心驅使下,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
1.3 理性消費心理
調查發現,很多中職生在消費時比較注重商品質量、性能、價格等。對于沒有實用價值的小玩意和小飾品,大多數學生表示很少購買。調查還發現,中職生對名牌產品有理性認識,他們已然明白名牌代表著質量和身份地位,但也明白名牌不等于實用。走訪中發現,廉價實用、功能齊全的手機是大部分學生的首選。
消費者講究消費品的質量,講究經久耐用,講究實惠的消費心理稱為求實心理。消費理性的中職生,對吃講究果腹與營養,對穿講究御寒和耐穿,對用品講究實惠、物美價廉,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商品。他們消費時會考慮“值不值”問題,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商品價值與價格是否相符,追求用最少的錢買最大的價值。對打折商品和附帶贈品的商品很感興趣。
2.1 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商品。統籌兼顧,合理消費,幫助學生處理好消費和積累、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關系,使消費既能滿足現實需要、保證身心健康,又能兼顧長遠需要、促進全面發展。保護環境,綠色消費,中職生應遵守科學發展觀要求,選擇綠色產品,注意垃圾的處理,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引導中職生樹立節約意識,從國情和家庭條件出發,適度消費,從節約一分錢、一粒糧、一度電、一滴水做起,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貢獻力量。
2.2 引導中職生自食其力
目前中職生的經濟來源還是家庭和父母,這種寄生、依賴性消費,使得中職生體會不到賺錢的艱辛,更不會合理消費。如果中職生通過勤工儉學等方式用自己辛勤的勞動換取酬勞,他們就能切身體會到父母掙錢的辛苦。這種自力更生的消費,能使學生從心理上抵觸浪費行為,珍惜來之不易的報酬。自力更生的消費更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在用父母的錢進行炫耀性消費或超前消費時會感到慚愧和內疚。因此,引導中職生自食其力進行消費對其成長具有重大意義。
2.3 培養中職生理財觀念
理財是理一生的財,也就是個人一生的現金流量與風險管理。要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獨立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中職生有了理財意識,也就學會了花錢,即學會了消費。他們在消費的同時,會對自己的財務進行有效管理,實現自己財產的保值和增值。
2.4 家庭要營造健康的消費文化環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觀念對子女影響深遠。因此,父母應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此外,家庭要注重對子女正確消費觀的教育,在給予孩子一定的消費自主的同時注意“家情”教育,對消費要求有意識地區分,還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務勞動,加強勞動教育,促使子女形成勤儉節約的消費觀。
2.5 學校加強消費觀教育
針對中職生年齡和消費行為特點,消費觀教育不應是單純的說教,而應該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比如,開設消費經濟學、消費常識等消費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育使中職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與方式,提高中職生對不科學消費的抵抗能力,把中職生消費行為引向正確的方向。同時,學校要加強對中職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針對中職生消費特點對癥下藥,有目的、有步驟地加強中職生消費教育。
2.6 形成良好的校園消費氛圍
學校是一個消費習慣與方式迅速傳播的場所,學校同齡群體的消費行為對中職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往往被中職生作為個人行為的重要參考。一旦攀比之風、追求名牌之風、請客之風在校園中出現,中職生就會競相效仿。因此,學校應在課堂教育基礎上,利用校園文化建設平臺,通過各種校園活動把科學的消費觀發揚光大。例如,開展勤儉節約比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什么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校園中倡導正確的消費習慣,并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通過校風建設使科學消費觀內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
G444
A
1671-1246(2015)13-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