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瑩,王旭丹,賈 翎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
TBL與PBL教學法相結合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索
吳 瑩,王旭丹,賈 翎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北京 100029)
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具有內容繁雜、知識點分散、難以記憶等特點,傳統教學法難以獲得理想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將TBL與PBL教學法相結合進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實踐證明,該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
醫學微生物學;TBL教學法;PBL教學法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與醫學有關的致病微生物或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機理、免疫性、實驗室診斷和防治原則[1]。醫學微生物學也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為進一步學習感染性疾病、風濕免疫病、腫瘤及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臨床表現、發病機制、并發癥、預防和治療等知識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近年來,隨著新病原微生物(如超級細菌等)的發現及新致病機理(如細菌生物被膜等)的提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內容不斷增加,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以適應大學教學改革需要,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
大學教學改革要求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然而,醫學微生物學內容復雜、信息量大、知識點分散、邏輯性不強、課時相對較少,學生普遍反映內容枯燥、零散,容易理解但難以記憶,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都存在困難。因此,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已不能適應教改要求。實施新教學模式,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尤為迫切。我們總結多年教學經驗,在教學不同階段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紹我們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學法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相結合應用的實踐。
1.1 TBL教學法
TBL教學法是2002年由Larry K Michaelsen提出的一種有助于促進學習者團隊協作精神的新型教學模式,其形式多樣,主要以團隊協作為基礎,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相結合[2]。其基本過程是:課前發給學生自學要點的相關資料—學生自學—課堂測驗1(選擇題形式,個人獨立完成)—課堂測驗2(同樣問題,小組討論完成,代表發言、答辯)—教師精講—考核評分(教師根據學生表現評分,小組成員就貢獻度互相評分)。考核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即通過課堂測驗結果、教師評分及組內互評得分進行綜合評價。
TBL教學法的特點:通過課前發給學生學習要點,課上發言、答辯方式,進行有明確學習目的的課前及課堂學習,學生開展主動學習、討論式學習和互學互教的拓展性學習,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團隊協作為基礎的教學,促使學生在自學基礎上集體討論、分析,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等綜合能力。目前,TBL教學法已在一些醫學院校中得以實踐,并取得良好效果。
1.2 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于1969年由美國學者Barrows首創,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圍繞某一具體病例或專題學習的研究型學習[3]。PBL教學法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培養創新性思維為目標,著重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其基本過程是:教師給出病例,提出問題—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問題(小組形式)—解決問題—教師點評—考核評分。
PBL教學法的特點:以問題為中心,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綜合分析來解決問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理論基礎,培養跨學科思維能力;通過對臨床病例的分析,既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又注重臨床應用,真正做到基礎理論與臨床相聯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PBL教學法可較好地將臨床病例引入課堂教學,目前在醫學院校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應用較為廣泛。
醫學微生物學內容繁多,分為總論與各論。總論部分概述細菌、真菌、病毒總的結構、生理特點、遺傳變異、致病、感染與免疫等內容,各論部分分別介紹每個病原微生物。因此,總論部分我們仍采用傳統教學法,而各論部分選擇章節進行TBL結合PBL教學法。
2.1 課前提供資料并分組
以病原系球菌、腸道桿菌、厭氧性細菌、病毒性肝炎教學為例,我們在課前(提前1~2周)發給學生學習資料、病例和相應問題。通過精心挑選、反復比較,我們選擇了Eugene C.T等編著的《Case Files Microbiology》作為參考教材,學習資料、病例及問題均出自該書。學習資料包括理論課教學要點、重難點;病例及問題緊密圍繞理論課內容與學習資料,是關于某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相應疾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問題要能體現教學重點。
根據學生平時學習成績隨機分組(5~6人為一組),自行推選組長,要求學生以團隊為基礎進行自主學習。提前告知學生下次上課時會進行一次小測驗并計入形成性成績,測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學習資料的掌握情況,并就病例所提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答、分析及答辯。
2.2 課堂測驗
開課后,用10 min左右進行課堂測驗,形式以單選題為主,測驗內容是一些基本知識點,難度不易過大,涉及知識面要廣,主要考查學生自主學習情況及基本概念、重難點掌握情況。課堂小測驗成績計入形成性成績,占課堂成績的40%。
2.3 分組答辯
分組答辯的內容是針對病例提出的問題,一般有5~6個病例,每個病例有1~2個問題。我們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所有病例及問題,學生在課前并不知道將會回答哪個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全面預習并思考分析。上課時,由教師隨機抽取一個病例,要求每組代表回答問題,并陳述回答思路及分析過程,小組其他成員也可進行補充,陳述時間為5 min。其他小組根據陳述情況提出問題。為避免出現個別學生偷懶、不主動學習情況,除提問小組代表外,也可以提問該組其他學生;教師也可以針對性地提問,盡量使小組每位學生均參與問題的分析和解答。答辯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表現打分,計入課堂成績,占40%。
2.4 教師精講
教師在學生分組答辯過程中,應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并進行點評。在學生爭論問題、有疑問時進行啟發,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在小組答辯結束后,教師首先對理論課內容進行串講,然后對所有病例及問題進行分析、講評,并根據學生出現的錯誤重點分析某些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
2.5 考核評分
課程結束后,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課堂表現進行評分,記為一次課堂成績,其構成為:課堂小測驗40%+答辯表現40%(教師評分)+組內互評20%(學習中的表現、貢獻)。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學生對TBL結合PBL教學法教學效果的評價。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并結合學生反饋和評價,我們認為TBL結合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各論教學中尤其適合,已取得良好教學效果。通過課前提供學習要點和精選學習資料,使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在課堂陳述及答辯環節,保證每位學生都參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課堂測驗、答辯表現及組內互評方式所得到的學生平時成績,比單純的課后作業或課堂測驗成績更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總之,TBL結合PBL教學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效率和能力。當然,由于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查找資料和組織討論,學生課后負擔較重。因此,我們往往在一學期選取3~4學時進行TBL結合PBL教學,其余內容仍采用傳統教學法,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郝鈺,關洪全,萬紅嬌.醫學免疫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Larry M,Michael S,Dean X Parmelle.Team-Based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s Next Big Step[M].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2008.
[3]Barrows H S.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J Dent Educ,1988,63(9):630-633.
G424.1
B
1671-1246(2015)13-0056-02
注:本文系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年度教育教學研究課題(XJY13013);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優秀教學團隊項目(XJTD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