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彩霞,杭文地,張 楊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
鄧彩霞,杭文地,張 楊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烏蘭浩特 137400)
人體解剖學專業性強、名詞多、難理解、難記憶,且在學習后續專業課時應用廣泛、出現頻次高。筆者在近二十年的解剖學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找到讓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顯著提高教學質量。
解剖學;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每位教師經過多年教學或多或少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這得益于平時的用心備課、認真講課、及時總結,不斷深入學生中間調查了解,有重點地聽課,學人長、研己短,邀請其他教師聽課,虛心聽取其對自己的客觀評價,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在近二十年的解剖學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筆者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且十分熟悉的蓋樓房來比喻人體九大系統的功能,幫助學生理解,加強學生記憶。
(1)將運動系統的骨骼比喻成樓房的框架。磚為骨,鋼筋和水泥為骨連接,最后形成一面面“墻”,即人體的支架。
(2)框架蓋起后要裝修。外墻要保溫,骨骼被骨骼肌、深筋膜、淺筋膜、皮膚等包裹,內腔被膈“隔斷”后人體軀干腔分為上方的胸腔、下方的腹腔。把腔比喻成房間,“房間”內墻貼附“壁紙”,即壁層胸膜和壁層腹膜。要求學生把每一塊“磚”的形態描述清楚,熟記特征性標志。了解“磚”與“磚”之間的“水泥”有哪些特點,連接后能進行哪些運動等。
(3)“樓”內設有“食堂”,是為“居民”(全身各器官)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的場所,即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
(4)“樓”內設有“衛生間”,即泌尿系統與消化系統,“下水道”通暢,“樓”內各部門的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
(5)“樓”內還設有“計劃生育指導站”,維護生殖系統健康,為繁衍后代、優生優育保駕護航。
(6)“樓”內的“水暖供應設施”,即人體的脈管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樓”內的水供應即循環系統暢通,血容量充足,“大樓”各“職能中心”正常運轉,各項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內分泌器官分泌的物質乘著血液循環的“車”將各種激素送達周圍靶組織、靶器官,維持人體機能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7)“樓”內設有“監控室”,有“監視器”——眼,“監聽器”——耳,為預防“不法分子”入侵、保證安全,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兩種特殊感覺器將收集的信息不斷傳入腦中,使人體對外界事物有全面了解,使機體適應變幻莫測的自然界,有效避免不良因素對機體的干擾,從而保障機體健康。另外,皮膚也是感受器,能感覺到氣溫的變化,讓人們及時增減衣服;感覺疼痛,使身體免遭傷害。
(8)“樓”內的“電路與網絡配置室”,就是人體的高級司令部——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使人體對各種信息的接收和處理更加快捷、準確、及時,是這座“樓”中最重要的部分,使“部門”的和諧共處,在其指示下完成工作。
(9)“樓”門口設有“保衛科”——淋巴系統,保證“本棟樓”的安全,對各“部門”出現的異常現象早發現、早處理,將異常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筆者采用比喻教學法講解緒論中人體九大系統功能,之后再講解器官形態結構,學生就不會覺得陌生了,更容易接受。在講新知識之前先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產生探索欲望,這時教師再講解就恰好滿足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因此,教師講課不能生硬灌輸,要看學生對知識是否需求。教師講課要有“講點”,“講點”視學生的“學點”而定,在講課之前做好鋪墊,讓學生產生更多“學點”。
學生喜歡妙趣橫生的課堂、妙語連珠的教師,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趣味教學法采用擬人、擬物的方法或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等形式將知識點展現在課堂上,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趣味教學法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靈活應用,可以是一句有趣的導語,也可是一句有趣的結束語,還可讓學生角色扮演等。
(1)在講到肝十二指腸韌帶內結構[3]時,請身穿綠色(膽總管)、紅色(肝固有動脈)、藍色(肝門靜脈)上衣的3名學生走上講臺,加強學生對三者排列順序的記憶:前排右側綠色(膽總管),左側紅色(肝固有動脈),后排藍色(肝門靜脈)。這種方法直觀簡單,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記憶深刻。
(2)讓學生編排頸動脈鞘的內部結構,教師檢查點評。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在前排內側(紅色),外側是頸內靜脈(藍色),而其后方是迷走神經(黃色)。學生學習興趣很濃,為自己參與表演感到榮幸。
(3)講感覺傳導通路時,從一個班選出穿綠色上衣的3名學生,另一班選出穿藍色上衣的3名學生,6名學生來跑接力賽,以此展示三級傳導、兩次接替、一次交叉、對策管理的特性。該方法形象直觀,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記憶牢固。
陸繼椿曾指出:“課有盡、趣猶存。”上好一堂課不僅要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濃厚的興趣,而且還要將這種興趣外遷,達到拓寬視野、深化認識的目的。
傳統教學中,每堂課最后5~10分鐘教師會對本次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之后讓學生去拓展。例如,間腦中的后丘腦[4]有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二者分別接收下丘臂和上丘臂纖維傳導的聽覺和視覺沖動,教師可將其歸納為:上外視、下內聽,上外邊看看風景、下內室聽聽談話,使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知識點。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理論聯系實踐。教師設計案例情景,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將知識巧妙地進行橫向聯系,即學科間的結合。解剖學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涉及臨床各個科室。例如,闌尾炎要切除闌尾,切口在哪兒?切開哪些組織?可能遇到哪些毗鄰器官?切開后首先處理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撥開層層云霧,找出問題的答案。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觸類旁通,前后聯系,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設計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實現教學互動,從而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1]鄒少娜.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4):36-37.
[2]朱辰.淺談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強化[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3):57-58.
[3]柏樹令.系統解剖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張立平,曹慶景.解剖組胚學(上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G420
B
1671-1246(2015)13-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