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娜(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德彪西鋼琴藝術作品的特征表現
那娜
(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不僅僅是在音樂語言和色彩上有新的突破而創立的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德彪西的音樂真正偉大之處是把這種獨特的音樂語言和風格提到了一個相當的藝術高度,使之成為音樂中堪與任何偉大作品媲美的可貴寶藏,本文通過對德彪西鋼琴作品的演奏分析進行了簡單的論述。
德彪西;鋼琴藝術;特征
與德彪西的藝術生涯關系最密切的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鋼琴音樂,而是畫家和詩人,特別是印象派和象征派的主導人。受到馬拉美、莫奈的影響,德彪西繼承了印象派的風格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音樂創作中去。這樣創作出的音樂能夠快速獲取信息,而不用等待較長的時間;推崇輕柔的元素,盡量避免過于強烈的音樂元素;沒有文學上的平鋪技巧,而是利用標題進行想象。事實上,德彪西鋼琴演奏中最重視的是和聲和音色,以及這兩者所帶來的感情影響。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有《波西米亞舞曲》、《兩首阿拉伯風格曲》、《夢幻曲》、《敘事曲》、《E大調舞曲》、《浪漫圓舞曲》、《降D大調夜曲》、《貝加莫組曲》、《瑪祖卡》、《為鋼琴而作》、《版畫集》、《素描集》、《假面具》、《歡樂島》、《意象集》、《兒童園地》、《向海頓致意》、《極慢板》、《十二首前奏曲》、《十二首練習曲》,鋼琴四手聯彈作品《b小調交響樂》、《小組曲》、《蘇格蘭進行曲》、《六首古代碑文曲》,為雙鋼琴而作的《林達拉哈》、《白與黑》。每一首的技法和風格都是獨樹一幟的。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在創作上用了很多新手法,在和聲上打破傳統規則,大量使用不協和音程,調式上喜歡使用中古調式和東方的五聲音階。他的樂句結構具有片段性,趙曉生曾經說過:“德彪西先是把一整塊的東西砸成許多碎片,然后再把幾種不同的碎片拼在一塊,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它總是一個個片段,上上下下不同的片段,組合起來,鑲嵌起來拼成新的東西。”德彪西的性格叛逆,在巴黎音樂學院就讀時,就不按老師教的音階與理論練習,而是喜歡嘗試新奇的和弦、調性,他的性格促使他創作出與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曲式。
德彪西所創作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十分濃烈的想象特征,和聲效果也非常飽滿,每件作品都有各自的標題,主要展現出大自然的風景和異域風情,絲毫不會存在有關思想方面的元素。德彪西經常會刻意地將作品的標題以小字的形式寫在最后,目的在于能夠讓聽眾更全面地感受到作品的內涵。聽眾能夠從德彪西的鋼琴演奏中體會到工整靈活而富有考究性的音樂,并深入展開想象,極富有東方的韻味,這明顯是浪漫派音樂作品無法做到的。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十足的東方韻味,包含了和聲、調式和調性等方面。德彪西在充分認識到浪漫派音樂的特色之后,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改變了傳統的大小調音階,轉而使用中古調式代替,極富有東方韻味。這樣的中古調式使人在聆聽音樂時一下子就回到了中古時期,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感受。同時,在音樂作品旋律的創作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模式,轉而改為使用全音音階,這使得全音音階成為德彪西鋼琴作品的一大特色。另外,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作品中包含了許多不協和的音程,諸如大二度和小三度音階的大量出現,也就是五聲音階,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能夠表達出東方韻味,促進聽眾的理解。《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就是印象派繪畫與音樂的最好體現。朦朧的月光、微微的清風、潺潺的流水、沙沙作響的枝葉,表現出變幻、神秘的感覺。這種用音響去描繪光與色的變化的做法,是印象派特有的手法。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在描繪景色的同時也將作曲家自己的豐富情感融入其中。
德彪西的作品對觸鍵的要求極高,與古典音樂的觸鍵方法截然不同,他要求演奏者放平手指,用指腹撫摸琴鍵,使得聽者感覺不到琴錘的敲擊。和弦的觸鍵很難,每個指頭下鍵的力量要平均,必須把它彈得很細膩,聲音要均勻且富有粘性,要聽到其中的每一個音,這些和聲的變化就像是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在《水中倒影》中要彈奏出波光粼粼的景象,正確使用踏板也不容忽視,它并非是簡單的上下交替的機械裝置,而是演奏者表演時的“調色板”。要正確又細膩地表達作品的內涵,演奏者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之外,還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由自己的觸鍵所產生的細微變化,踏板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在反復嘗試中進行練習,仔細揣摩。
[1]潘偉.德彪西鋼琴音樂的美學特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2]司松林.淺談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風格[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2).
[3]王溪音.關于德彪西鋼琴作品演奏中的幾個要點[J].音樂探索,2008(04).
J647.41
A
1007-0125(2015)02-0062-01